劉虎林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卓定謀的章草理論成果、學術活動,結合文字改革中的章草方案,綜合考量卓氏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貢獻,探究其在新舊交替時代,面對西學沖擊時如何看待傳統書法,對章草書體賦予怎樣的現實意義,進而揣摩其文化心態。
關鍵詞:卓定謀 章草 文字改革 文化心態
民國期間,書寫章草成為民國追求書法復古的一種普遍現象,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言:『若欲復古,當寫章草』。[1]『民國期間,大凡善書者,都能寫章草,而章草名家輩出……京上文人還結成草書社,提倡章草。其中,以羅復勘、林志鈞、卓定謀尤為積極推動。』[2]除了眾多書家及章草作品外,民國時期對于歷代章草的資料作了系統地收集、整理與研究,這一時期的章草學術成果在數量質量上均取得重大發展。
理論建構及書學貢獻
卓定謀(一八八六—一九六七),字君庸,福建閩侯(今福州)人。于日本高等商業學校畢業,曾任中國實業銀行經理、全國農商銀行講習所教務長,著有《銀行論》《家庭簿記》等。卓氏出生于詩文世家,擅長經濟學,又精研書法,一生立志于章草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卓定謀的章草理論著作主要為《章草考》《補訂急就章偏旁歌》;學術論文《用筆九法——章草》《用筆九法是用科學方法寫漢字》《章草與中國字體之改革》《章草之研究》等發表于當時的報刊上,對章草的研究、推廣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他將自己收集的章草資料公開出版,如《章草草訣歌》《明章草大家書用筆十法真跡》《明章草大家宋仲溫急就章真跡》《卓君庸章草拓片》《卓君庸真草縮印》《卓君庸章草墨本》等,為當時人學習、研究章草提供了圖像資料和文本依據。
通過對卓定謀的學術體系的研究,將其對民國的書法理論的貢獻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章草歷史的梳理、考訂、完善與研究。在卓定謀的學術成果中,《章草考》是其理論核心,通過廣泛搜尋歷代章草著述,分緒論、名稱、字體、源流、省變方法、歷代盛衰、書家小傳、參考資料和歷代收藏九章,對章草歷史的源流脈絡進行細致地梳理與研究。
陳滯冬《中國書學論著提要》對其評述到:『除收羅材料豐富之外,「省變方法」及「歷代盛衰」兩章代表了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為研究章草者的重要參考資料。』[3]其中『省變方法』一章可看成是其為文字改革做的理論鋪墊,『歷代盛衰』站在整個章草書發展的歷史脈絡中進行考量,是對章草史做的整體性反思。《補訂急就章偏旁歌》是在李濱《玉煙堂帖本急就章偏旁歌》的基礎上,指出其錯訛之處,并予以修訂和完善。
二是為章草學習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與圖像史料。
卓氏收藏并出版的章草的重要資料如《宋仲溫急就章真跡》《宋仲溫書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墨跡》等,為研究學習章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集結在這些資料上的當時章草名家的題跋,集中體現民國期間章草書學觀念,并反映出當時欣賞和研究章草的濃郁氛圍。梁啟超在跋《宋仲溫急就章真跡》中對于卓定謀評價到:『比年朋輩中,頗有以興復章草相淬厲者,宰平、越園、復堪皆勤勤有事焉。君庸愿力尤偉且摯,廣搜善拓而不以自私,汲汲景印流布,有難讀者,時復為之釋文,思以沾溉藝林,光大斯學,甚盛也。』[4]其中,梁啟超的評價專指卓氏在刊印章草資料方面的貢獻,這與卓定謀自身銀行家的身份是分不開的。
三是科學觀念影響下對章草用筆的研究。新文化運動以來受『科學』思想的影響,卓定謀對章草筆法的研究呈現相應特點。《用筆九法是用科學的方法寫漢字》一文為規范章草的寫法,主要針對『永字八法』而闡發。他認為章草同樣可以總結出一套具有概括性的筆法,通過參照歷代章草資料以及不同歷史階段各種書體的寫法總結出『九法』。簡單來說,就是將章草的寫法規范化,用楷書的方法寫章草。如其中的『左旋』『右旋』是針對章草書的曲線總結而成,該『九法』成為一套體系完備的技法規范。在『用筆九法』的實際推廣過程中,卓定謀為了使章草易于識記,他將九種筆法制作成圖案,使習字者識認和練習更為方便。
四是關注到章草的實用價值。受當時『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卓定謀的章草研究還關切到社會現實。民國時期,章草是簡化漢字的方案之一,卓定謀提倡章草的思想與章太炎、錢玄同等人簡化漢字的主張相呼應,其觀點也得到文字改革者的認同。林志鈞對卓定謀《章草考》評價到:『君庸之為此書,與章草之當加厘正,并宜考訂偏旁,組合成字,稗得應用今后簡筆字體者,尤致意焉。精識宏愿,非專講書法,守古不變者所能及。』[5]《章草與中國字體之改革》一文通過論證章草簡便的特點,認為章草書是當時字體改革最好的選擇。
『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牽連,定體有則,省變有源,草體而楷寫。』[6]在《用筆九法——章草》一文,卓氏指出章草書幾方面的特征符合簡體字的要求:『一,筆畫少者;二,易認易識者;三,運筆容易者;四,可作橫寫者;五;有歷史的兼美術的者。』正是卓定謀在章草字形省變等方面基礎性的研究,并關注到章草雖為草體,但具有易寫、易認的特點,為章草作為通用字體提供了可能性,而草體楷寫的觀點為后來漢字簡化提供了一定思路借鑒。
卓定謀的書法活動及章草方案
卓定謀對章草復興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書法活動的組織。他憑借自身銀行家的身份優勢,為章草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據統計,卓氏收集到的章草書作品有一百多種,對只字片紙都不放過,購入時不計其價。他積極利用當時的社會團體、媒介等新興事物極力推廣章草,如當時的宣南畫社、冰社等,對章草書的推動功不可沒。這些社團集結了各界精英,包括遺老群體、達官學閥、商界巨子等,如章草主力羅振玉、羅復堪、林志鈞、周肇祥、徐世昌、余紹宋等,他們通過社團活動研討章草書,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如《宋仲溫急就章真跡》就有社員姚華、羅振玉、羅復堪等作的跋文,見證當時的學術交流。卓定謀收錄的章草碑帖中,有同為冰社成員馬衡贈送的拓片《殘石急就章》及《殘石章草千文》,其他社員如羅振玉、姚華等均在考據、辨偽、拓制及收集新資源等方面曾給予幫助。卓氏主導的一系列章草成果及出版物,會在第一時間與這個交友圈分享,增進了學術交流。據卓定謀《自青榭酬唱集》以及收藏碑帖的題跋等,可以看出其研究推廣章草的背后具有相當規模的支持群體。
卓定謀還積極利用現代媒介,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在《申報》上,連續五天刊登由海上停云書畫社舉辦的卓定謀書畫展,同時刊載《關于章草源流答客問》的文章。另外,高校也是卓定謀推廣章草書的重要場所,他先后在北京大學、北平國立師范大學、北平藝術專門學校、北平女子文理學院等學校講授章草源流課程,同時推廣其『用筆九法』,并在北京大學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字體研究會擔任常務委員,推動章草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傳播。
在民國文字改革中,章太炎認為:『一欲使速于書寫,則人人當兼知章草。……大抵事有緩急,物有質文,文字宜分三品。題署碑版,則用小篆;雕刻冊籍,則用今隸。至于倉卒應急,取備事情,則直作草書可也。』[7]并且提出『在普通應用上,則廢除楷書,采用草體,以期便于書寫』的主張,其對章草的認識可說是簡化漢字的濫觴。之后錢玄同成為文字改革的主將,他提到:『章草實為至便至分明之字體,在漢字范圍以內,章草確已登峰造極了……字畫分明如章草者,實為最適用之字體。』[8]雖然其后來對簡化漢字的觀點有所變化,但彼時對章草的推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楷寫章草造勢者除錢玄同外,還有林志鈞,林氏在《章草考》序中指出章草有三美:『筆下有來歷,而結體變化皆合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轉隨意而不傷狂蔓,二美也;為隸楷蛻化之中樞,而筆畫視隸與楷皆簡,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9]他對章草這三美的贊賞從合乎法度、筆畫簡潔的角度提出。卓定謀是之后對章草的有力推動者,他在《字體研究工作會報告中》提到:『蓋楷書雖易識而未必易學,筆畫有過多者,運筆慢,橫寫亦不相宜。行書與今草,固然較之楷書簡單,動筆亦屬甚易,惟連筆太多,識讀困難,且絕不能橫寫……而章草既合乎美術上之條件,筆畫簡單,運筆容易,結構姿勢最便橫寫。字字獨立,不相連綴,每字筆畫,起伏分明,容易認識。雖有字畫較為繁難及連筆之字體亦屬不少,但可參考各法帖加以變通,此種改作即吾人今日應努力者。』[10]一再論證章草作為簡化漢字的種種優勢。在此過程中,卓定謀主持與領導的字體研究會從章草書跡中篩選出三千余字,再從六朝碑板的俗體中選錄六千余字,一一并編成字譜,希望能夠作為簡化后的通行文字。[11]
雖然這些努力最終沒有實現,但其中的觀點為后來簡化漢字提供了思路,客觀上充實了民國書法理論體系。
在文字改革過程中,卓定謀的章草方案及于右任的標準草書最終都沒能實現。究其原因,皆因二者將書法的藝術性與實用性混淆,他們一方面極力論證草書的藝術之美,另一方面,卻轉而將草書規范化、標準化,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草書的藝術性。藝術性與實用性是藝術中經常遇到的兩難問題,正如朱光潛在《談美》中指出:『藝術一方面要能使人從實際生活牽絆中解放出來,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賞,「距離」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實用世界,距離太遠,又容易使人無法了解欣賞。』[12]可見藝術不能和實用等同起來,而應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卓定謀和于右任的兩種方案均以藝術性替代實用性,導致最終的接受群體有限,無法在全社會普遍推行。盡管兩種方案最終未能成功,但相較于漢字拼音化、廢除漢字等過激方案來說有可取之處。
卓定謀的文化心態
卓定謀的書法理論成果及書法活動體現其對待傳統書法堅定的認同感,他不像錢玄同那樣對章草作為漢字簡化方案持搖擺態度,始終堅定地將章草的推廣作為畢生的志業。卓定謀《章草與中國字體之改革》一文中,將漢字改革者分成三派:『一、主張廢除漢字,代以羅馬字或世界語者;二、主張以原來楷書特為刪改其筆畫,使成簡易字體者;三、主張以吾國原有章草字體,加以整理補益,俾資實用者。』他批判第二種方案『無歷史根據,隨意增減,不可取』,而從他的章草理論著作來看,其書學觀念具有書法史的觀照,對傳統極為深入。因此,在面對文字改革的選擇時,他不冒進而持審慎態度,尊重傳統而又不拘泥于傳統,這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所在。《章草考》序言提到:『上古俗樸事簡,其用字也約,故其造字也亦略。其后人事漸繁,世故日紛,古字之數,勢不能曲盡情意以供使用,故歐美時有造字之舉。』[13]可見,卓氏將中國字體與歐美字體進行對比觀照,在比較不同文明的同時,仍然保持對自身文化清醒的認識。
卓定謀早年留學日本,擅長經濟學,對西學有很深的研究,但對于中國傳統書法,他表現出個人獨到的認識和智慧。與卓定謀交往密切的錢玄同曾一度提出『廢除漢字采用拉丁文字』的過激言論,而卓定謀始終對傳統書法表現出堅定的擁護立場,但又不固步自封,對古老的章草書進行系統地挖掘和整理,結合文字改革推動章草實用化,他畢生所追求的書法事業是民國期間『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文化思想的具體體現。
結 語
林志鈞在卓定謀《章草考》序言中預言道:『余三年前跋君庸所藏《草訣歌》,謂默察時會,章草必將再興無疑。』[16]的確如他所料,章草在民國以來得到復興。卓定謀的章草理論建構及書法活動是這一時期章草復興的代表。縱觀卓定謀畢其一生為章草書所做的事業,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愿力尤偉且摯』,他在新舊交替、中西碰撞的文化環境下,表現出對傳統書法堅定的擁護立場,為推動章草作為簡化漢字方案的實施竭盡所能。雖然漢字簡化中的章草方案最終未能實現,但其章草理論建構無疑在建構民國書法史,以及承繼書法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注釋:
[1]康有為.廣藝舟雙楫[C].//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859.
[2]侯開嘉.章草復興百年巡禮[J].中國書法,2014(6).
[3]陳滯冬.中國書學論著提要[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366.
[4][13]卓定謀.章草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1.
[5][9]林志鈞.章草考·序[M].//卓定謀·章草考.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1.
[6]卓定謀.章草與中國字體之改革[M].北平:國立北平研究院,1931:11.
[7]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01.
[8]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4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7.
[10][11]北平研究院.國立北平研究院五周年報告[M].上海:書林書局,1934:132-133.
[12]朱光潛.談美[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作者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二〇一九級博士研究生
本文責編:范國新 馬 健(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