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濤

摘 要:趙之謙『漢后隋前有此人』朱文印與龔自珍『漢后隋前有此家』白文印,內容、布局非常相近,通過考證趙之謙對龔自珍思想、詩文的推崇,可以推測趙之謙此印文從龔自珍印中來,同時蘊含了趙氏的思想特色。
關鍵詞:龔自珍 趙之謙 漢后隋前
白文印『漢后隋前有此家』為龔自珍自刻。該印最早見于張祖廉《定庵先生年譜外記》,在『三秘十華九十供奉』一節以及語錄一節兩次提及。郭延禮《龔自珍年譜》、樊克政《龔自珍年譜考略》沿用其說。
趙之謙亦有一方『漢后隋前有此人』 的朱文自刻印。
不但內容,就連布局也與龔自珍『漢后隋前有此家』印十分相似。該印最早見于趙氏《隸楷行三體書冊》。[1]
最早將兩方印聯系起來的是張小莊,見其《趙之謙研究·附錄四·趙之謙無紀年篆刻作品》[2]:自刻『漢后隋前有此人』朱文印…平步青云:『趙益甫有「漢后隋前有此人」小印,人問所出,予按《宋史·藝文志》別史有李匡文《漢后隋前瞬貫圖》一卷,趙似本之,未敢問也。』……又,龔自珍有『漢后隋前有此家』閑章,趙素欽佩龔氏,其刻是印亦恐乃受龔影響。
張小莊雖于二印淵源有所猜測,但由于前此,平步青曾解釋此印乃本自《漢后隋前瞬貫圖》,故張小莊僅提出『其刻是印亦恐乃受龔影響』,未作詳辨。筆者考證,平氏所言恐非是。
趙印并非本自《漢后隋前瞬貫圖》
按平步青稱,趙之謙『漢后隋前有此人』印源于李匡文《漢后隋前瞬貫圖》。此說頗可質疑。《漢后隋前瞬貫圖》是一部佚書,僅載書名于《宋史·藝文志》中,并沒有實質內容流傳下來。很難想象趙之謙只因得見一部書的書名便大受觸動,繼而刊成此印。并且,按原文:『人問所出,予按……趙似本之……』句,平步青實已承認這一推斷乃出于其個人揣度,而對于趙之謙作此印真正的緣由,平步青卻『未敢問也』。是故『趙印本自《漢后隋前瞬貫圖》』一說未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那么,何以支持平步青做出這一判斷?按謝國楨《平景孫事輯》:『(平)雖上述漢唐,然其專注者為宋史』[3],大抵因為平氏對宋史太過熟悉,很輕易地由『漢后隋前』聯想到《宋史·藝文志》的《漢后隋前瞬貫圖》,從而作出推斷:《漢后隋前瞬貫圖》是趙之所本。這便又是平氏獨斷之非了。
當然,即使只從文本內容來看,『漢后隋前有此家』也遠遠比『漢后隋前瞬貫圖』更接近『漢后隋前有此人』,更何況趙與龔有相當程度的淵源,而李匡文卻與趙之謙幾乎無干。
由趙之謙對龔自珍的推崇看兩印淵源
梁啟超曾指出:『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定庵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同樣作為『新學家』,趙顯然也經歷過『崇拜定庵之一時期』。
趙之謙生于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小龔自珍三十七歲。在趙之謙十三歲時,龔自珍便以疾暴卒,二者并無直接交集。然而,龔自珍雖死,其影響力卻并不稍減。《定庵文集》等論著吸引了大批志士,促使他們拋卻空談,講究實學。趙便是其一。
按《先考叔府君行略》:『(趙)論學主金壇段氏、高郵王氏』『嘗言許氏《說文》為讀書識字之本,研求尤力,讎校至數過』『博求商周吉金、漢后隋前諸樂石,以窮六書之支流正變』。趙之謙早年沉迷漢學,于文字考訂尤下苦功,而于經世實學卻幾乎無涉。
至同治初年,好友胡澍于《二金蝶堂印存序》及《異魚圖跋》中才指出趙之謙學風的變化:『吾友會稽趙叔同年……覃思經世之學』『(趙)近大肆力于經世之學,圖績其余事』。
巧合的是,集龔氏經世思想之大成的《定庵文集》也正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為趙氏所得。要之,則趙于好友譚獻處初見《定庵文集》,擬抄副,時魏錫曾出言自薦,愿代抄此文集以換取趙之謙畫作,趙遂應允。趙之謙在同治元年為魏作《蔬果花卉圖冊》(即其時所易之畫)有跋文曰『……仲修藏有定庵龔先生集外文百十八篇,余求假而鈔之,稼孫愿任其事,而請易畫』。趙在《定庵龔先生集外文》亦有跋曰:『同治紀元四月既望,譚獻出所抄藏本假趙之謙,始得讀一過。
魏錫曾愿重抄見畀以易畫,許之……』對于《定庵文集》,趙之謙直言:『此吾破家后第一寶箓』,以其為最珍貴之藏書;在寄往曹籀的一通信札中,更盛贊《文集》『開風氣之先』:『龔先生集聞已刻成,大足為世教發』。趙對龔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這一時期,趙氏作文亦刻意摹仿龔、魏『文不中律,便于放言』的風格:『(古文)與江都汪中、仁和龔自珍、邵陽魏源為近』;治學以公羊為主,由『微言大義』以『通經致用』:『主武進莊氏、劉氏』[4],『薪進于西漢巨儒微言大義之詣』;甚至曾有志續編魏源、賀長齡之《經世文編》(其中有龔文論共十四種):『余嘗有續《經世文編》之志。頻年奔走,未暇作,姑錄其目以備擇。』從作文、治學乃至政治主張,趙之謙在同治年間完成了驚人的轉變,漢學家繁瑣刻板的作風被趙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源于龔、魏的實學。在趙之謙走向『思想之解放』的過程中,龔的論著發揮了啟蒙的作用。
除思想受龔自珍影響外,趙之謙還有大量有關龔自珍的書法、篆刻作品傳世。
書法方面,趙曾為同鄉曹籀抄錄《縱難送曹生》《己亥雜詩·眼前石屋著書象》一文一詩;為孫歡伯作行楷四聯《己亥雜詩·從今誓學六朝書》;為雨庵《龔伯定己亥雜詩》行書團扇等等。趙之謙曾集《己亥雜詩》為聯:『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書之門壁,內容分別摘自《己亥雜詩》一二六與一〇四。
篆刻方面,同治三年(一八六四),趙之謙曾刻『但恨金石南天貧』朱文印,邊款曰:『定庵先生詩句。之謙刻之,有同恨焉』。此印內容本自龔氏『我生所恨與歐異,但恨金石南天貧』句。趙既有采龔文字入印的先例,那么對于漢后隋前印的『復刻』,便也稱得上是合乎情理。
二印也有不同之處:『漢』『后』『隋』三字采用不同的篆法。也正基于此,『漢后隋前有此人』不能視作對『漢后隋前有此家』的簡單復刻,這其中暗含著趙之謙更為深沉的用意。
趙之謙對『漢后隋前』的深化
按《定庵先生年譜外記》:吾不以臧漢碑名其家,唐宋所錄亦希。漢以后、隋以前,最精博矣。自栔印曰『漢后隋前有此家』。志所樂也,與所學也。[5]
龔自珍自刻『漢后隋前有此家』印的原因當與其金石收藏有關。清人不談宋明。徑返乎漢,是整個時代的好尚。但作為『為求異而自異』者,龔自珍『不以漢碑名其家』,不因著藏漢碑來邀一身家之名,反而專以收藏『漢以后,隋以前』金石碑版為樂。因龔自珍之『所樂』與『所學』皆在『漢后隋前』之金石上,故自命為專蓄六朝碑版的藏家才是龔自珍『漢后隋前有此家』印文含義的正解。
與龔自珍自命『漢后隋前』的原因不同,趙之謙主要以書法與文章為長。沙孟海說:『趙之謙曾自刻一顆閑章,文曰「漢后隋前有此人」,自負得了不起,主要是自夸文章與書法。』[6]從書法來說,趙之謙作為碑派大家,書法根植北朝,從文章來說,趙之謙在個人論著中多有類『六朝文章佳妙』語,有摹效南方六朝文章意。正如沙孟海所言『叔文章書翰皆原本六代』。活躍在咸同年間的趙之謙,幾乎在各個方面都能找到他心摹手追于六朝人的痕跡。
故二者雖同為『漢后隋前』,但二者肆力于這一時期的根本目的卻大有不同。龔自珍收取六朝金石主要是用于考文補史。作為一名小學家、史學家的龔自珍需要在客觀角度,將自己與六朝人剝離開來,去研究、復原六朝文字、歷史。故其印可以釋為『此家意在漢后隋前』。
而自刻『漢后隋前有此人』的趙之謙,對『漢后隋前』這一時間段的迷戀較龔氏更甚:在廣度上,趙之謙于治印、文章、書法、金石收藏等諸多領域均有意出入六朝,并不僅限于文字史地的搜討;在深度上,趙之謙亦多出新解,尤其在治印、書法上有極高的造詣,實為其后之印人、書家另開『規仿六朝』之門戶。趙氏稱自己為『漢后隋前人』而不是『家』,不僅是對龔氏『漢后隋前有此家』的回避與尊重,其實更是對自身審美理想的精確闡釋:趙氏并非似龔氏一般,作專事『漢后隋前』碑版收藏之藏『家』、亦或是作摹仿這一時期藝術風格的書『家』、畫『家』。而是將自己置身于『漢后隋前』,直接代入六朝人的角色當中。
作『漢后隋前』人,是趙之謙對自己詩、文、書、印的自我期許。從深入六朝精神這一角度來說,要比龔自珍更進一步。
注釋:
[1]小林斗盦.中國篆刻叢刊·趙之謙一[M].日本:二玄社,1981:107.
[2]張小莊.趙之謙研究[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
[3]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M].上海:上海書店,2004:242.
[4]劉氏指劉逢祿,今文學家,常州學派奠基人,主微言大義,反對繁瑣考證,龔為其弟子。
[5]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37.
[6]沙孟海.趙之謙的成就與彷徨[J].中國書法,1990(2).
本文責編:王 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