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魯 管莉娜 黎嚴蓮 王梅 孫艷梅 蔡鸝鳴 鄒泉
1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市立醫院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徐州 221001;2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徐州 221001
0~6歲是兒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正常的眼球解剖結構是視力發育的基礎,通過規范的眼病篩查可以早期發現干擾視覺功能正常發育的因素,實現世界衛生組織“視覺 2020”行動中“消除可避免盲和降低可避免視力損傷”的戰略目標[1]。現對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兒童眼病篩查工作總結報道如下。
對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間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篩查的1 804例來自蘇北地區的嬰幼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參照《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指南》[2]制定分組標準:568例出生體質量<2 000 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的納入指南組,其中男301例,女267例;出生體質量900~2 510(1 636.98±266.18)g;出生胎齡26+3~41+(132.47±2.38)周。1 021例出生體質量≥2 000 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新生兒納入非指南組,其中男603例,女418例;出生體質量2 000~4 100 g(2 581.17±461.42)g;出生胎齡32~42(35.56±1.90)周。215例因斜弱視行眼底檢查的小兒納入斜弱視組,其中男119例,女96例;就診年齡6個月~6歲(20.59±11.32)個月。(1)納入標準:自愿接受眼病篩查;所有受檢兒監護人均已告知相關風險及注意事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具有嚴重先天畸形,估計無法存活;屈光介質不清影響眼底檢查;不能配合完成全部檢查及治療。
本研究經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xyyl[l2021]39號)。所有受檢兒監護人已知相關注意事項及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檢查前禁食水1 h,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沈陽星期眼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5546)點眼,間隔10 min,共3次,瞳孔散大后予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s.a.ALCON-COUVREUR n.v生產,國藥準字HJ20160133)點眼,檢查時采用Retcam III和雙目間接檢眼鏡,必要時聯合鞏膜壓迫法,所有檢查均由同一名眼科醫師完成。需要治療的患兒均予及時處理,無法或無需治療者定期隨訪。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分類資料采用頻數或百分比(%)表示。分類變量采用卡方檢驗,正態性采用S-W檢驗,方差齊性采用Levene檢驗。對符合正態性和方差齊性的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則采用K-W檢驗,均進行兩兩多重比較。檢驗水準:α=0.05,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指南組眼病檢出6種108例(19.01%),其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81例(14.26%),視網膜出血18例(3.17%);非指南組18種87例(8.52%),其中ROP 21例(2.06%),視網膜出血30例(2.93%)。兩組眼病檢出率和ROP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7.325、33.137,均P<0.05)。斜弱視組眼病檢出23種50例(23.26%),其中先天性白內障13例(6.05%),先天性青光眼5例(2.33%)。見表1。除表1所列眼病,另有角膜白斑2例,脈絡膜缺損1例,有髓神經纖維1例,玻璃體積血1例,視網膜劈裂1例,遠達性視網膜病變1例,Stargardt病1例,Coats病1例,眼瞼毛細血管瘤1例,先天性無虹膜1例,真性小眼球1例,牽牛花綜合征1例,甲基丙二酸尿癥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癥cbIC型1例。
表1 3組兒童眼病分布[例(%)]
根據就診年齡分8個年齡段,6月齡內兒童常見眼病主要有ROP、視網膜出血、家族性滲出性視網膜病變、脈絡膜色素異常、視網膜周邊非壓迫白等;6月~6歲齡兒童常見眼病主要有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永存胚胎血管、先天性上瞼下垂等。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兒童眼病分布(例)
第二年度(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篩查量1 007例,第一年度(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797例,其中,指南組增加12例,非指南組增加225例,斜弱視組減少27例,各組不同年度間眼病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158、0.571、1.044,均P>0.05)。
新生兒眼病由于無明顯體征、患兒表達障礙等原因,容易被忽視,造成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害[3]。我國目前14歲以下兒童人口數約2.45億,兒童盲的患病率為0.33‰[4-5]。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兒童可避免盲的數量能下降30%~72%[6]。在非指南組中,ROP占總ROP 20.58%,雖然第二年度篩查量增加56.53%,但檢出率從第一年度1%增加到第二年度2.73%。因此,對體重≥2 000 g或出生胎齡≥32周的非指南組兒童,用眼規范仍有待加強[7-9]。斜弱視組中眼病檢出率(23.26%)明顯高于其他組,且第二年篩查量下降22.3%,對斜弱視兒童應加強治療前的眼底檢查,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視力損傷和兒童盲[10]。兒童眼病多種多樣,主要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出血、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等病變,多無明顯癥狀[11]。因此,主動進行眼病篩查非常重要。
每個年齡段眼病篩查的常見疾病有所不同[12]。本研究中≤4周的新生兒視網膜出血(4.33%)多見,室性心動過速、第二產程時間延長、高齡產婦和新生兒顱內出血是其主要危險因素[13-14]。ROP以>6周~3個月檢出率最高,其次為>4~6周、≤4周、>3~6個月。指南建議在生后>4~6周進行篩查[2],但ROP檢出峰值明顯滯后,其他眼病的檢出峰值主要集中在6個月~2歲之間。眼病篩查應針對不同年齡段有計劃的開展,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篩查的新生兒主要是出院后再復查,可能導致首篩時間延遲,造成峰值滯后。指南組與非指南組ROP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可以根據實際條件,分級開展眼病篩查。條件受限地區先按指南標準[2]進行篩查,可以檢出絕大部分ROP。條件較好地區,可在足月兒生后1~2 d,早產兒矯正胎齡達32周,盡量在出院前進行眼病首篩,減少延遲,提高眼病檢出率。
美國先天性白內障的患病率為0.12‰~0.60‰[15]。我國約為0.5‰,對視力發育影響較大者可手術治療[16]。本研究中12例雙眼白內障,4例單眼白內障,均接受手術治療。雙眼白內障可在出生后2個月內手術,單眼白內障可在出生后4~6周內手術,盡早恢復視軸清晰。我國先天性青光眼的患病率為0.02‰~0.038‰,疾病進展較快,早期發現、及時手術有助于挽救視力[17-18]。本研究中7例先天性青光眼均接受手術治療,6例家族性滲出性視網膜病變經基因檢測和/或熒光素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確診,1例因雙眼視網膜脫離并繼發性青光眼接受手術治療,5例永存胚胎血管因影響視軸或局部網脫,予手術治療。這些疾病對視力影響輕重不一,及時把握手術時機對預后非常關鍵[19]。1例經基因檢測診斷甲基丙二酸尿癥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癥cbIC型,轉兒科治療。對眼部及全身體征不典型,癥狀表述不清的兒童,基因檢測是一項有效的檢查,同時,詢問家族史,對直系親屬檢查也可以輔助診斷[20]。對遺傳性眼病患兒及家屬,可以進行優生優育指導。
隨著醫療水平的變化,ROP及其他眼病的臨床特點也有所改變,但早期有計劃的眼病篩查依然是降低可避免兒童盲和低視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所有病例來自同一家醫院,樣本量小,未進行屈光狀態檢查,部分兒童因斜弱視就診,數據偏差,需要多中心更多樣本、多年度的資料進一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劉亞魯:撰寫論文、研究設計;管莉娜:研究設計;黎嚴蓮、蔡鸝鳴:數據采集;王梅、孫艷梅:研究實施;鄒泉:統計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