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胡泊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一病區,南陽 473000
股骨頸骨折為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群體的骨折類型。目前,根據骨折嚴重程度不同,臨床主要將此類患者分為4種類型,一般針對病情較輕的Ⅰ型、Ⅱ型患者臨床多會實施保守治療,而對于病情較重且伴有不同程度股骨頸移位的Ⅲ型、Ⅳ型患者臨床則更多會實施手術治療。通過切開復位及內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股骨頸移位病灶,但為加快患者康復進程、促進其下肢功能,臨床常會在其術后實施一系列康復鍛煉措施[1]。既往會依據患者個人康復情況及主觀感受為其制定并積極開展功能鍛煉,但傳統康復鍛煉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較差,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康復不足或鍛煉過度等情況,加之受患者及醫生主觀因素影響,傳統康復鍛煉措施的干預效果并不理想[2]。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是目前用于評估機體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的常見量表,在評估患者康復效果及指導患者康復方案制定方面具有較高應用價值[3]。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FMA運動功能評估指導下的個體化康復鍛煉在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及功能康復的影響。
本文為前瞻性研究,選取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間的123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入組患者分為觀察組(62例)和對照組(61例)。觀察組男32例、女30例,年齡(52.47±0.11)歲,骨折病程2~14(8.15±0.22)d;Garden骨折分型[4]:Ⅰ~Ⅱ型25例、Ⅲ~Ⅳ型37例。對照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52.33±0.15)歲,骨折病程3~13(8.11±0.25)d;Garden骨折分型:Ⅰ~Ⅱ型27例、Ⅲ~Ⅳ型3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1)納入標準:入組患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認存在股骨頸骨折病灶,均符合股骨頸骨折診斷要點[5];骨折時間均在14 d內;均符合相關手術指征且自愿接受手術治療。(2)排除標準:存在其他病理性髖關節功能異常;存在感染性疾病或免疫機制異常;有手術禁忌證;凝血功能異常;伴精神、認知障礙性疾病;依從性差,不愿配合完成研究。
本次研究已通過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12)。患者均已知悉此次研究相關內容,同意且自愿參與研究,均已簽署相關同意書。
對照組僅實施常規康復管理,觀察組實施基于FMA量表評估指導下的個體化康復鍛煉,兩組持續干預14 d。
2.1.常規康復管理 (1)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宣教,告知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后通過視頻播放、親身示范的方式指導患者開展階段性康復鍛煉,包括下肢功能訓練及直腿抬高訓練兩種。(2)下肢功能訓練:分為床上訓練和下床訓練2個階段,第一階段需限制患者過多下床活動,鼓勵其開展床上訓練,囑其自主活動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第二階段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及個人主觀感受,待其自覺功能恢復、疼痛改善時可指導患者下床開展階梯訓練、獨立穿襪、穿鞋練習等,每日下肢功能鍛煉時間控制在30~60 min,可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酌情增加訓練強度。(3)直腿抬高訓練:待患者可獨立下床完成日常活動時可囑其平臥于病床,將下肢緊貼床面伸直后,保持上身不動同時將下肢整體抬離床面,10次/組,3組/d。
2.2.基于FMA量表評估指導下的個體化康復鍛煉(1)首先成立專門的個體化康復鍛煉管理小組,組內成員需先通過查閱文獻及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明確FMA評分基本原則及評分標準,FMA量表下肢部分滿分為34分,根據評分結果將患者分為輕度障礙(評分25~34分)、中度障礙(評分15~<25分)和重度障礙(評分<15分)3個等級,協同康復科醫生為患者制定個體化康復鍛煉方案,方案制定完成后需向患者詳細講解具體實施計劃,在獲得患者認可即可開始實施。(2)重度障礙患者康復措施如下:①術后1~3 d內需限制患者活動,囑其在床上取平臥位,進行踝關節旋轉及膝關節屈伸訓練,10次/組,2組/d;②術后4~7 d在關節活動訓練基礎上指導患者借助床吊環,屈曲健側膝關節并用健足蹬床抬高臀部,抬高后保持臀部平衡,維持3~5 s后放松,5次/組,2組/d;③手術7 d后在上述鍛煉基礎上,指導患者在家屬協助或獨立進行翻身、坐起等動作訓練,完成以上動作時應注意速度,不可突然翻身或突然坐起。(3)中度障礙患者康復措施如下:①此類患者可在術后1~3 d直接開展關節活動及臀部抬高訓練,兩種訓練頻率可增加為3~5組/d;②術后7 d除完成上述訓練及翻身、坐起后,可下床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每次站立20~30 min,行走500~1 000 m,同時開展上下樓梯訓練,上下樓梯時手扶雙拐,遵循拐先下、患肢隨后下、健肢最后下的原則。(4)輕度障礙患者康復措施如下:除上述訓練措施外,此類患者需重點進行髖關節活動度訓練,包括外展、屈伸、內旋等,以及平臥位下直腿抬高及單腿平衡站立練習等,可在站立、行走時增加負重訓練,每日訓練時間可延長至60 min以內。(5)康復效果評估及方案調整:每周采用FMA重復評估1次患者下肢功能,根據評估結果重新劃分其功能障礙等級并將康復計劃調整至對應等級方案。
(1)于干預前、干預14 d后由護理人員測量并對比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外展、屈曲、內旋等活動度,外展活動度在30°~45°、屈曲活動度在130°~145°、內旋活動度在30°~45°。(2)于干預14 d后8個月隨訪期間,由護理人員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評分)[6]評估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量表包括疼痛(0~44分)、功能(0~46分)、畸形(0~5分)和關節活動度(0~5分)等4個維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髖關節功能越好。(3)于干預14 d后8個月隨訪期間,由護理人員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7]評估兩組患者髖部疼痛改善情況,VAS量表滿分10分,≥7分提示劇烈疼痛,≤3分提示輕微疼痛或無痛。(4)于干預14 d后8個月隨訪期間,由護理人員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骨折愈合不良、股骨頭壞死、股骨頸移位、下肢活動受限等4種。
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22.0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髖關節活動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經不同方法干預后,觀察組的髖關節外展、屈曲、內旋等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干預前后的髖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1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干預前后的髖關節活動度比較(°,)
注:對照組僅實施常規康復管理,觀察組實施基于FMA運動功能評估指導下的個體化康復鍛煉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外展屈曲內旋干預后30.55±0.81 30.21±0.16 3.217 0.002例數62 61干預前25.11±0.23 25.15±0.16 1.118 0.266干預后33.72±0.85 33.41±0.22 2.759 0.007干預前115.35±5.17 115.24±5.11 0.119 0.906干預后133.66±0.83 133.35±0.27 2.776 0.006干預前24.36±0.25 24.28±0.31 1.577 0.118
隨訪期間,觀察組干預1、4、8個月時的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隨訪期間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隨訪期間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僅實施常規康復管理,觀察組實施基于FMA運動功能評估指導下的個體化康復鍛煉
干預后8個月85.59±0.82 85.25±0.27 3.078 0.003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2 61干預后1個月68.77±0.82 68.42±0.16 3.273 0.001干預后4個月72.65±0.83 72.33±0.21 2.920 0.004
隨訪期間,觀察組干預1、4、8個月時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隨訪期間的髖部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隨訪期間的髖部VAS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僅實施常規康復管理,觀察組實施基于FMA運動功能評估指導下的個體化康復鍛煉;VAS為視覺模擬疼痛
干預后8個月2.77±0.21 3.04±0.88 2.349 0.020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2 61干預后1個月4.11±0.25 4.42±0.83 2.814 0.006干預后4個月3.36±0.25 3.68±0.85 2.842 0.005
隨訪期間,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84%(3/62),低于對照組[16.39%(10/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隨訪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股骨頸為人體重要承重結構,在外界多種直接、間接暴力因素下,骨量、骨密度水平偏低的中老年群體發生股骨頸骨折的風險較青壯年群體明顯更高。針對未發生移位的單純骨折患者,臨床多建議實施保守性療法治療,而對于完全骨折且存在明顯移位表現者,臨床則更多建議實施手術治療[8]。目前認為,在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積極康復鍛煉對減輕患者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并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均有重要意義[9-10]。但傳統康復鍛煉的具體措施多是醫生依據患者主觀感受制定并實施的,其康復方案的科學性較差,其實施效果也極易受到多種主觀因素影響[11]。
FMA量表是目前用于評估肢體運動功能的常用量表,此前更多被用于腦卒中后肢體障礙的康復效果評估方面。此量表可實現對機體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的客觀評估,取其下肢評分項目對股骨頸骨折患者下肢功能進行系統評估后,或可一定程度上指導其康復鍛煉措施的構建[12]。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不同方法干預后,觀察組的髖關節外展、屈曲、內旋等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與傳統康復鍛煉措施相比,應用FMA量表將患者分為不同等級下肢功能障礙,更有利于臨床制定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個體化康復措施,通過詢問患者意見得到其認可再實施康復鍛煉也可極大程度上提升其康復依從性及配合度,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康復效果。除可改善近期康復效果外,通過定期應用FMA量表重復評估其下肢運動功能也有助于干預措施的調整,在其漫長康復進程或可實現對患者康復效果的動態評估及監測,由此也可更好的促進患者髖部疼痛緩解、髖關節功能恢復[13]。故觀察組隨訪期間干預1、4、8個月時的髖關節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干預1、4、8個月時的髖關節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股骨頸骨折患者一般都為中老年人,為避免鍛煉不足或鍛煉過度等風險事件,在其康復鍛煉實施過程需保證康復措施的科學性、可行性,而FMA量表則可實現對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系統、客觀評估,以此為依據為其制定并實施個體化康復措施后,可有效縮短康復進程,對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并降低其他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均有重要意義[1]。故觀察組隨訪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84%(3/62)],低于對照組[16.39%(10/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基于FMA量表運動功能評估的個體化康復鍛煉在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可在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活動度的同時促進其髖關節功能恢復、髖部疼痛緩解,對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風險也有重要意義。
作者貢獻聲明王小燕:撰寫論文、研究設計、數據采集、統計分析;胡泊:數據采集、論文內容審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