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源起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內珍藏著兩盤特殊的磁帶,均是老式圓盤形磁帶。一盤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和遙測信號錄音膠帶,另一盤是衛星飛經首都北京和海南島上空時直接收錄、未加剪接的錄音膠帶,它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也見證了中國航天強國夢的正式啟航。199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將包含這兩盤磁帶在內的6000余件毛主席遺物,一并移交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永久珍藏。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時間震撼了全世界。11月,毛澤東訪蘇時發表重要講話,認為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而是人類進一步征服自然的新紀元的開始。這對于處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由此,中國也開始了研制人造衛星的步伐。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毛澤東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太空,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成為中國人向太空進軍的戰斗號角,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奮斗目標。中國科學院組織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陸九元等專家制定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設想方案,并成立了“581”小組,由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等任副組長。中國從此開始了中國航天的光榮與夢想之路。
為了早日完成人造衛星的設計方案,“581”小組夜以繼日地工作,在與院內外31個單位的通力協作下,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研制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探空火箭頭部模型,為我國自力更生發展空間事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958年10月,中科院特別舉辦了自然科學躍進成果展覽會,向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展出自然科學成果。毛澤東重點觀看了運載火箭模型、人造衛星設想藍圖、高空探測儀器模型以及耐高溫合金、特殊化學材料等方面的十幾個項目,共參觀了1個多小時。毛澤東到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展覽室參觀時,由錢學森講解。當聽說大部分儀器都是根據一些線索自己搞出來的時候,毛澤東高興地點頭笑了。毛澤東還鼓勵錢學森等人繼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大膽創新,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經過若干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國在探空火箭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第一枚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T-7M首次發射成功,其飛行高度達8公里,邁出了我國探空火箭技術發展的第一步。此后,各種不同用途的火箭相繼發射升空,射程高度也在不斷地攀升,科研工作者感受到中國與太空的距離正在日益縮短。
1960年11月,中國的導彈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國產近程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兩彈的成功發射帶動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新機械的發展,為衛星和新型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此時,中國已在衛星能源、衛星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明研制衛星的條件已日臻成熟。1965年1月,錢學森建議將衛星研制列入國家計劃。9月,中國科學院組建衛星設計院,開始擬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的方案。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1965年10月,中科院受國防科委委托,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考慮到人造衛星的國際影響,與會專家認為,第一顆人造衛星應該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而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東方紅》是“紅色中國”的象征,因此,建議衛星應該播送《東方紅》樂曲,并提議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最后國防科委將衛星方案簡化為:“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上得去”是指衛星成功發射,“抓得住”是指地面觀測站能夠對衛星進行實時跟蹤、測量和遙控,“聽得到”是能夠聽到衛星發出的聲音,“看得見”是指在地面上能通過望遠鏡或肉眼看到衛星。
然而在當時艱苦的科研條件下,要完成這個任務談何容易。如果要讓普通收音機直接收聽到“東方紅一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需要在衛星上安裝大功率發射機,那將使衛星的重量超過1噸,對于當時火箭的運載能力來說是不可行的。經反復研究討論,決定先由大型地面站接收,再通過廣播電臺轉播,因此實現了“聽得到”。為了完成“看得見”任務,科研人員把衛星樣品拿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通過反復計算驗證得出,上天后的衛星將處在看見或者看不見的邊緣狀態,人們在地面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用肉眼看見。于是,科研人員在與衛星一起進入太空的運載火箭上設置了“觀測球”,觀測球用反光材料制成,上天后便打開,體積大、重量輕,緊貼衛星之后飛行,從地面看去,猶如一顆明亮的星星。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月24日7時,周恩來報告毛澤東:“現擬同意于今夜發射,請主席批示。”毛澤東批示:“照辦。”21時35分,隨著一聲“點火”的號令,“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吞吐著烈焰直上云霄,將“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到預定軌道,一時間《東方紅》樂曲響徹全球。21時48分,從現場指揮所的廣播里傳來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的消息,在發射中心觀看的人群頓時沸騰起來,個個歡呼跳躍,有的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4月25日下午,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鐘,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赫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從4月25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廣播由衛星發回的《東方紅》樂曲和遙測信號。當天,毛澤東就收到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和遙測信號錄音膠帶一盤。4月28日,毛澤東又收到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的一封信和另一盤磁帶。信中說,這是“東方紅一號”衛星飛經首都北京和海南島上空時直接收錄、未加剪接的錄音膠帶。自此,毛澤東一直將磁帶收藏在身邊,視若珍寶,直到去世。
見證人的話
劉宗毓(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編研部工作人員):陳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兩盤“東方紅”磁帶靜靜述說著中國人的航天夢。它不僅見證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還開啟了中國航天強國夢的偉大征程。60多年來,幾代航天人繼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埋頭苦干,不畏難、不氣餒,推動我國航天科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以令人驚嘆的速度,譜寫了追趕、并跑、超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