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華
腦卒中在臨床上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其中腦梗死屬于缺血性腦卒中,即因周圍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的腦血管急性梗死而形成的梗死病灶,若病人患病后長時間得不到及時治療將發展成為完全性梗死[1]。腦梗死為中老年人多發性腦血管疾病,隨著社會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導致近年來的腦梗死病人群體數量日漸增加[2]。在腦梗死發作后不同的腦梗死發作部位引發的一系列后遺癥或并發癥也各不相同,如吞咽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3-5]。其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給病人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在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護理中因跌倒導致疾病預后效果不佳,同時也容易產生醫患糾紛,嚴重威脅醫患關系的穩定[6]。故本研究擬通過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跌倒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以期為臨床病人跌倒事件的預防提供幫助和參考。
回顧性選取2019年6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為研究對象。樣本量按自變量個數的10倍計算,本研究共15個變量,得出樣本量為150例,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16例。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7];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為初次發病;病人度過急性期,處于康復階段;年齡>18歲;無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肢體傷殘者;存在老年癡呆或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者;發病前存在下肢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116例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包括病人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聽力、視力、腰圍、下肢力量、維生素D、骨密度T值、身體疼痛、病后抑郁、不良習慣(飲酒、吸煙)等。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將相關變量應用Logistic回歸模型行進一步多因素分析,并構建康復期跌倒風險預測模型。

116例病人中,有跌倒史病人54例(46.55%),無跌倒史病人62例(53.45%)。
單因素分析發現,病人年齡、BMI、視力、下肢力量、身體疼痛、飲酒是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跌倒的相關因素(均P<0.05)。詳見表1。

表1 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跌倒的單因素分析
以跌倒為因變量,以病人年齡、BMI、視力、下肢力量、身體疼痛、飲酒相關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人年齡≥60歲、BMI≥28.0 kg/m2、下肢力量較差均為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詳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情況

表3 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跌倒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多因素分析結果進行模型構建:Logit(P)=-3.774+1.664X1+1.474X2+1.483X3。以ROC曲線與校準圖對模型進行內部驗證,結果顯示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780[95%CI(0.695,0.866),P=0.044],其敏感度為88.70%,特異度為59.30%,準確率為48.32%其校準一致性較為良好,見圖1。

圖1 風險預測模型ROC曲線
腦梗死病變早期即可發生病人肢體肌張力減退或喪失,即使通過藥物治療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這也導致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康復期病人跌倒事件發生概率升高,成為引發骨折的主要因素[8]。本研究116例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跌倒發生率為46.55%,較既往研究顯示16.28%[6]、16.14%[9]的跌倒發生率高,表明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康復期病人跌倒現象仍然嚴重,有必要對其相關因素進行探索并建立風險預警模型,進行臨床提前干預。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發現病人年齡、BMI、視力、下肢力量、身體疼痛、飲酒等均為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康復期病人跌倒的相關因素(均P<0.05)。分析其可能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維度的內在能力下降,導致跌倒風險的提高[10];肥胖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由于過高的BMI導致下肢負擔過大,負面影響了自身的平衡能力和身體靈活性,提高了跌倒的風險[11];視力與老年人跌倒、骨折之間存在顯著聯系,視力受損者更容易在家中有障礙物的地點發生跌倒事件[12];下肢肌肉力量的鍛煉可以改善跌倒風險指標,防止跌倒的發生[13]。國外相關文獻認為,身體疼痛與中國中老年人跌倒明顯相關,預防跌倒需要適當的疼痛管理計劃和政策[14]。同時跌倒是65歲及以上成年人受傷死亡的主要原因,這些跌倒的特征可能因飲酒而異[15]。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人年齡≥60歲、BMI≥28.0 kg/m2、下肢力量較差均為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康復期病人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OR>1,均P<0.05),在該回歸分析中視力有損傷、身體疼痛和飲酒雖為危險因素(OR>1),但三者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的高齡、體重過高、下肢力量弱小等因素均是嚴重影響病人軀體平衡的危險因素,可增加病人跌倒事件發生率和跌倒導致的死亡風險[16],而該樣本中摻雜了多種因素同時分析,受其他因素影響,導致視力、身體疼痛和飲酒的結果與預期不相同。
本研究行風險預測模型構建結果顯示,ROC曲線下面積為0.780[(95%CI(0.695,0.866),P=0.044],其敏感度為88.70%,特異度為59.30%,其校準一致性較為良好,表明該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這對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康復期病人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干預并降低跌倒事件發生率具有參考價值。臨床實際應用時通過對病人的年齡、BMI和下肢力量進行評價,后利用模型公式Logit(P)=-3.774+1.664X1+1.474X2+1.483X3,將危險因素數字化,得出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康復期病人發生跌倒的危險因素,并進行提前干預。干預措施:加強環境管理,為病人及家屬介紹醫院病房和建筑環境,囑病人活動時注意階梯、地面或廁所等較易發生跌倒的地方,必要時在危險位置放置“小心地滑”指示牌;下床時采用器械輔助病人行走,由專人進行陪護或扶持,避免跌倒的可能;強化病人安全意識,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積極引導病人進行康復運動,提高下肢力量,逐步恢復病人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從而降低跌倒風險。
本次研究結果尚存一定的局限性,因單中心試驗及較小樣本量的緣故難以準確評價,如視力、身體疼痛和飲酒等因素的影響,今后研究應在樣本量擴大、多種合作研究的條件下準確預測病人跌倒的主要危險因素,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預測模型,并通過外部驗證檢驗模型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病人年齡≥60歲、BMI≥28.0 kg/m2、下肢力量較差均為腦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期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以此構建風險預測模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