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俊,蘇姍姍,陳宗梅,張歡歡,王 言,石國鳳
目前國家大力支持中醫藥的發展,2022年3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提到要強化中醫藥發展支撐保障,促進中醫藥的高速、高質量發展,推廣中醫適宜技術臨床應用。隨著中醫適宜技術的廣泛應用,中醫針具刺傷作為中醫臨床科室的主要職業危害[1],其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實習生作為醫務人員中的特殊人群,因其操作不熟練、缺乏實踐經驗、臨床帶教不規范,是針刺傷發生的高危人群[2-3]。目前國內外少有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相關數據,本研究旨在了解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現狀和針刺傷的影響因素,為預防和減少中醫針具刺傷的發生提供參考。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9月—2022年7月在貴陽市某3所三級甲等醫院中醫相關科室實習、實習時間≥9個月、自愿參加本研究的醫護實習生為研究對象。樣本量估計:根據Kendall準則[4],樣本選取應為量表條目數的5~10倍,同時考慮到20%的無效問卷,本調查問卷共22個條目。因此,至少需抽取138人貴陽市醫護實習生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共發放229份問卷。
1.2.1 研究工具
參照參考文獻[5-6]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分為3個部分,共22個條目。第一部分為實習生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專業、學校類別、實習醫院、實習前是否有見習經驗、是否參加過中醫針具使用安全培訓及培訓地點;第二部分為中醫針具刺傷暴露情況,包括中醫針具發生次數、發生的實習階段、發生的環節及發生的具體操作;第三部分為中醫針具刺傷暴露后情況,包括發生中醫針具刺傷后有無出血,針具有無被病人血液污染,污染的針具有無血液性傳染病暴露,發生中醫針具刺傷后有無處理、有無上報、有無心理負擔,發生中醫針具刺傷的原因,希望通過什么方式來獲得職業防護知識。
1.2.2 調查方法
通過微信小程序問卷星平臺進行問卷的發放與收集。將問卷導入問卷星后采用鏈接或者二維碼發至微信群,通過點擊鏈接或者微信掃碼進行在線填寫。
1.2.3 統計學方法

本調查共發放229份問卷,回收229份問卷,回收率100%。剔除作答不全或答題明顯不符合要求的無效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7份,有效回收率81.7%。
參與本次調查的187人醫護實習生,年齡20~30(24.18±1.996)歲,其他一般資料見表1。發生中醫針具刺傷58人,發生率為31.0%。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專業、不同學歷、不同學校類別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以有無發生針刺傷為因變量(有=1,無=0),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專業與中醫針具刺傷的發生有關(P<0.05)。見表3。

表1 醫護實習生一般資料(n=187)

表2 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單因素分析(n=187)

表4 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暴露具體情況(n=58)

表5 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暴露后情況(n=58)

表6 醫護實習生發生針刺傷的原因(n=58)

表7 醫護實習生希望獲取職業防護知識及技能的途徑(n=187)
本次調查顯示187名醫護實習生中女性142人,占75.9%。其中發生中醫針具刺傷58人,發生率31%,處于較高水平,高于毛小容等[6-7]的調查結果。分析原因,可能與參加中醫針具安全培訓有關,本研究培訓率為71.1%(133/187),低于陳碧貞等[7]97.33%及100.00%的培訓率。58人中醫針具刺傷實習生中,51.7%發生2次以上,比例較高,說明實習生自我防護意識薄弱、對針刺傷風險的認知度低[8]。在實習前期的1~3個月發生針刺傷的比例較高,分析原因,可能與實習生在實習前期環境及人員不熟悉、操作時緊張、操作不熟練有關[1];針灸針刺與撳針操作的發生比例較高,可能與針灸針刺與撳針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有關[9]。本研究結果顯示,34人實習生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針具暴露,占比58.6%,與阿依夏木·司馬義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53.8%)。其中,有血源性傳染病暴露的有15人,占比25.9%,低于陳秀文等[11]研究結果。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調查對象有111名醫生實習生(59.4%),醫生實習生對病人血清結果相對熟悉,在對有血液性傳染病病人進行操作時采取了防范措施有關。58名針刺傷暴露的實習生有對傷口處理的有52人,占89.7%,發生針刺傷后上報的有38人,上報率65.5%,說明仍有部分實習生暴露后傷口不處理,也不上報,可能與實習生對中醫針具刺傷的風險意識不足、上報意識不強有關[12];有心理負擔的有47人,占比81.0%,低于黨紅茹等[13]的研究結果(98.0%),可能與實習生的安全意識薄弱[14]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護實習生的專業、學歷、學校類別是發生中醫針具刺傷的相關因素。護理專業的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發生率低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實習生,研究生學歷實習生針刺傷發生率較高,與Saadeh等[15-17]研究結果相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臨床接觸中醫針具如針灸針刺等操作大多是由醫生來完成,研究生實習醫生的臨床動手機會較多。還發現本科院校實習生發生率高于專科院校,可能原因是在三級甲等醫院實習的本科院校實習生占比較高[18]。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發生針刺傷的實習生認為操作不熟練或不規范、意外損傷、自我保護意識薄弱、中醫針具外包裝欠安全以及對中醫針具刺傷重視度不夠是發生中醫針具刺傷的前5位因素。
針對上述的相關影響因素,一方面建議根據實習生需求,采取個性化的培訓途徑。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生希望通過實習前學校集中培訓、實習前醫院崗前培訓以及帶教老師針對性指導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知識。在培訓形式方面,采取案例、虛擬實境訓練[19-20]及短視頻[21]的方式進行中醫針具相關技術和安全防護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增強實習生自我防護意識,強化實習生對中醫針具刺傷的重視度;采用回授法[22]進行知識及技能掌握度的評價,以保證培訓效果。還要對針刺傷發生頻率高的操作如針灸、撳針進行針對性指導,并納入培訓及考核重點[5]。且目前部分品牌中醫針具外包裝欠安全,容易發生外包裝割傷皮膚的情況,也容易在取針時發生針刺傷的情況,建議醫院綜合臨床工作人員的需求進行耗材采購。另外,研究者發明了許多中醫針具刺傷的防護工具,如中醫針灸用針具收納裝置、中醫穴位注射的專用護理針具、防針刺傷針灸針、防針刺傷指套、防針刺傷針灸拔針器、防針刺傷利器盒等,但這些防護工具在臨床上卻很少見,成果轉化不足[8],建議加大力度促進成果轉化,推廣中醫針具刺傷的防護工具的臨床應用。另一方面建議完善實習生管理制度及流程,建立由專人負責的針刺傷預防信息管理系統,并將針刺傷防范的管理及上報制度、管理機制、上報流程及工作流程[23]等納入信息管理系統中;另外,建議重點科室將本科室中醫針具刺傷發生頻率高的操作納入醫療護理質量督查的重點內容,督查內容呈現形式建議采用Checklist檢查表[24],可有效提高實習生標準化操作的正確執行率[25],從而預防中醫針具刺傷的發生。
醫護實習生中醫針具刺傷的發生率較高,自我防護意識不足,對中醫針具刺傷重視度不夠。學校與醫院應根據實習生需求采取個性化的培訓途徑以及培訓、考核形式,規范臨床操作,增強醫護實習生自我防護意識,提高其對中醫針具刺傷的重視度。另外,醫院應綜合臨床一線人員的需求進行安全針具的采購,管理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大推廣中醫針具防護工具的臨床應用,并完善實習生管理制度及流程,減少中醫針具刺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