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思儀 譚桂菲 吳國文 唐慶



摘要 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數據、運用SPSS 25.0統計和分析數據,構建IPA模型,以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景觀游憩期望和感知表現的關系為例,探尋森林旅游景區景觀優化發展的相關策略,為明確一條適合森林景觀開發的基本思路及旅游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森林旅游景區;重要性與滿意度分析方法;景觀優化;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 TU 986.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5-009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23
Forest Landscape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PA
TAN Si-yi, TAN Gui-fei, WU Guo-wen et al
(Gu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2)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using SPSS 25.0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data, constructs a model of IPA,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recreation expectation and perception performance of Liuwandashan forest tourism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landscape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scenic spo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larifying a basic idea suitable for forest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reas.
Key words Forest tourist attraction;IPA;Landscape optimization;Tourism development
森林旅游景區是集游憩、文化、健康消費和綠色低碳發展于一體的重要載體,科學合理地進行森林旅游景觀開發利用是對林業的主導需求向以綠色發展需求為主、多功能利用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需要[1-2]。筆者以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為例,通過問卷調查,運用IPA分析法對景區的森林旅游景觀進行評價與優化分析,明確需要提升的具體內容和提升策略,以期為森林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位于六萬林場河嵩分場林區內,景區旅游資源豐富,景觀類型多樣,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中的旅游資源分類標準[3-5],經全面調查,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旅游資源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7個主維度12個亞類26個子維度(圖1、2)。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為采用重要性與滿意度分析方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IPA法是John AMartilla等在1977年提出的方法,以所考查變量的重要性和滿意度均值的中值或總體均值為交叉點[6-8],能直觀而有效地評價森林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情況,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1.3 數據來源
2021年11月27—28 日在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地點為游客出入口處。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284份,有效率為88.75%。問卷所得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用SPSS 25.0進行信度分析,信度系數在0.8以上說明問卷調查結果可靠性高。經計算,問卷數據信度系數為0.819,說明該問卷數據信度滿足要求。
2 結果與分析
2.1 森林景觀滿意度評價
2.1.1 森林景觀分類。
通過實地調查與歸納分類,將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型。自然景觀是最為普遍的景觀類型之一,以無規則的分區形式分布于森林旅游景區各地,主要形式包括四季花海、云頂觀景、跌水、林地等;人文景觀以游客游覽過路的形式將各景觀點串聯,形成通暢的有主題、邏輯關聯的線型游覽形式,主要形式包括蓮花廟、森林文化廣場、六萬旅游綜合市場和芳華茶社等。
2.1.2 景觀滿意度。
以游客滿意度為導向,參考相關文獻,通過篩選,分為空間布局、外觀造型、景觀內容評價指標[9-10]。根據284位游客問卷中重要性、滿意度分析,以模糊綜合評價最大隸屬度為原則,得出IPA 模型分析圖(圖3)。
2.2 森林旅游景觀游客重要性-滿意度結果
在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IPA 模型中 (圖3),蓮花廟、知青文化展館、四季香海科普館和李宗仁展廳位于 Ⅰ 區,表明該指標在游客印象中具有較強的印象性,重要性和滿意程度均處于較高水平。山地騎行、云頂觀景臺和森林健康步道皆落在Ⅱ區,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要注重山地騎行、云頂觀景臺和森林健康步道的維護與修繕,因此作為維持發展的子維度應進行適當改進。燒烤場、星空露營地、汽車營地和森林文化廣場落在Ⅲ區,其中森林文化廣場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六萬旅游綜合市場、森林養生度假木屋和芳華茶社位于Ⅳ區,表明實際體驗與游客體驗期望存在較大差距,應將其列為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景觀重點改善優化內容(表1)。
3 優化策略
3.1 鞏固文化景觀建設,注重遺址遺跡合理應用
森林旅游景區應承載建筑文化傳承功能,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根據森林旅游景區現有古建筑和文化科普展館等設施,結合新媒體技術傳播與普及歷史遺址遺跡、知青文化和綠色生態文化,在創新文化活動方式的情況下發揮森林旅游景區資源和區位優勢,促進整個園區景觀綠色多樣。具體內容見表2。
3.2 串聯特色景點,預留后期提升空間
優化景觀可達性串聯特色景點,將動植物和文化等元素與生態、科技、體驗相結合,規劃合理的游線道路串聯景點,將各森林旅游景觀有序聯系,形成散點分布式鏈接線性游覽與游步道結合的合理空間布局,同時預留景點后期優化提升空間。具體內容見表3。
3.3 加大次要景觀營造,旅游形式內容多樣化
次要優化景觀是有效改進和創新森林旅游形式,保障森林旅游景區吸引力的重要內容,調整部分旅游內容,優化旅游文化傳播結構,拓寬旅游宣傳渠道,提升景點傳播效能,深化受眾群體分析[11],使得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更好地滿足游客多樣化旅游需求。具體內容見表4。
3.4 調整重點改善區域,特色景點和合共生
重點改善區域的主體,大力融入自然和人文科學內容,既要體現科學追求的休閑娛樂、游覽觀光和生態體驗,又要作為保留生活氣息與養生度假的重要區域,推動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景點和合共生、共同發展(表5)。
4 結論
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森林旅游景觀資源豐富,發展歷史底蘊豐厚,其中蓮花廟、知青文化展館、四季香海科普館、李宗仁展廳、山地騎行、云頂觀景臺及森林健康步道等宣教類、體驗休閑類景觀較程度上受到游客歡迎,適當融入綠色低碳、媒體技術在后期森林旅游活動中將煥發更大光彩;燒烤場、星空露營地、汽車營地和森林文化廣場優化提升空間較大,依托森林旅游景區生態、文化、服務價值和內涵等方面優勢在科技含量和體驗傳播上可深度發展研究,打造多樣化的展現形式;六萬旅游綜合市場、森林養生度假木屋和芳華茶社IPA 分析結果較差,應重點關注發展創新、文化傳播、生態建設、游客感知和互動交流等優化改善方向,緊緊圍繞旅游者、交流互動、康養保健和生態環境四大核心展開實現內涵化及高質量發展。森林旅游是引領旅游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蘊涵著深厚的共同體價值取向,對六萬大山森林旅游景區森林旅游景觀進行優化研究前景樂觀,對強化森林旅游研究的合作交流,挖掘景觀價值的理論深度及完善研究的內容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其他森林旅游景區開展各色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柏青,吳楚材,吳章文.中國森林公園的發展方向[J].生態學報,2009,29(5):2749-2756.
[2]? 鄭才亮,陳曼琳,陳貴松,等.基于2010—2017年省級面板數據的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9(5):93-96.
[3] 文勁松,劉琳琳.森林公園規劃中生態文化建設研究:以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旅游縱覽,2013(6):188-189.
[4] 任海兵.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J].廣西林業科學,2015,44(2):210-212.
[5] 陳舉.四川省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規劃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6] 鄭海潮,胡國敏,范偉程,等.IPA視角下的福州高校濱湖區景觀優化[J].中國城市林業,2021,19(1):107-110,136.
[7] 高志洋.IPA分析法在國內旅游研究領域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2(40):21-22.
[8] 董享帝,歐靜.基于IPA分析法的龍架山森林公園科普景觀規劃設計評價[J].林業勘查設計,2020,49(2):16-20,51.
[9] 王婧,鐘林生,陳田.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標識牌解說效果研究:以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旅游科學,2014,28(5):20-30.
[10] 李春好,孫永河,賈艷輝,等.變權層次分析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30(4):723-731.
[11] 陳麗軍,萬志芳.中國森林公園旅游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J].生態學報,2021,41(23):9543-9553.
基金項目 廣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桂林科字〔2021〕第5號)。
作者簡介 談思儀(1996—),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從事森林旅游規劃研究。*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從事森林生態旅游、園林規劃設計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