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帥 屈中正 劉飄
摘要 為了深化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對接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新態勢,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全域旅游發展與升級,摸清石鼓區旅游基礎與優勢,分析了旅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立足城鄉統籌,提出了將石鼓區打造成為衡陽市城郊休閑首選地、農旅融合示范區、最美鄉村公園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生態經濟;鄉村旅游;提質建設
中圖分類號 F 590.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5-011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29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Quality Improvement in Shigu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conomy
YI Zhi-shuai1, QU Zhong-zheng1, LIU Piao2
(1.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Technical College, Hengyang, Hunan 421005;2. Hunan 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Hengyang, Hunan 421002)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nect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all-for-one tourism, find out the tourism foundation and advantages of Shigu District,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igu District will be built into Hengyangs suburban leisure destination, a demonstration area for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most beautiful rural park.
Key words Ecological economy;Rural tourism;Quality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1]。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2]。鄉村旅游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3]。石鼓區的鄉村旅游建設有一定基礎,如何認識石鼓區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結合該地區的實際特點,積極采取解決對策,合理整合自身的旅游資源,促進該地區旅游資源一體化服務的建設,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感或者游玩項目體驗感,是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1 石鼓區鄉村旅游現狀
1.1 石鼓區自然環境
1.1.1 地理區位。石鼓區歷史悠久,位于衡陽市區西北部,東臨湘江,與珠暉區隔江相望,南以解放路為界,與雁峰區毗鄰,西延蒸湘北路至蒸水橋,并沿蒸水河而上,與蒸湘區和衡陽縣接壤,北依107國道前行與衡陽縣樟木鄉和集兵灘鎮相鄰,總面積112 km2。“石鼓江山錦繡華、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西湖夜放白蓮花”,古衡陽八景,石鼓占據半壁江山,石鼓因千年學府石鼓書院而得名,素有衡陽城區“北大門”之稱[4]。
1.1.2 地形地貌。石鼓區以丘崗山地為主,屬丘陵地形,土壤主要為紫色頁巖風化黏土、第四紀紅壤黏土,黏性較重,酸性較強;沿河主要以河潮泥為主,屬砂性土。全區土地總面積112 km2,水田2 367 hm2,旱地653 hm2,林地2 133 hm2。石鼓區農業環境條件較好,西南面(角山鄉)優于東北面(松木鄉),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基本保持旱澇保收,農作物播種面積年平均4 667 hm2左右[5]。
1.1.3 氣候條件。石鼓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森林覆蓋率43.5%,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溫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7.9 ℃,年降雨1 300 mm,平均蒸發量1 173 mm,最大風速12.7 m/s。
1.1.4 水資源現狀。區內湘江流程10 km,蒸水流程5 km,區域內相對較大的河流有杉旭河,水庫有青石水庫、銀杯水庫、攔沖水庫等,區內地下水充足。
1.2 石鼓區現有的鄉村旅游基礎
近年來,石鼓區不斷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做大做強了一批特色產業。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休閑農業及觀光農業企業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家庭農場68家[6]。
形成了以三星、旭東村為中心的蔬菜示范基地的農業產業項目,蔬菜種植面積已達267 hm2,年產各種反季節蔬菜8 000余t,成為衡陽市最主要的蔬菜供應基地之一;蔬菜產業正在向基地化、產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以香樟苑、山水蓮花、云飛農業、青月山莊、瀟湘合創玫瑰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農業休閑項目正在成長;出臺了都市農業、規模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扶持辦法,設立了500萬元農業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人居示范,已完成三字墻、肖大屋、高老屋、靈官廟等7個農村人居示范點建設[7]。
1.3 旅游交通
石鼓區是衡陽城區的北大門,南岳高速公路和邵武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并設有一個高速出入口。鐵路距離衡陽東站25 km,約40 min車程;距離南岳機場35 km,約50 min車程。G107從基地東側南北穿過,北二環、蒸湘北路、長豐大道等城市快速路、道路等級高,通往衡陽市區。
目前旅游環線項目主要分為4段:衡角線、杉旭線、角松線、角云線,全長34.51 km。目前,7.25 km衡角線和6.86 km的杉旭線已全部完成并通車,13 km的角松線預計2022年7月建成通車,7.4 km的角云線擬于2022年9月動工。“旅游環線”將石鼓區眾多散布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串聯起來,沿線香樟苑、望夫湖農業、萬佳家庭農場、瀟湘玫瑰園、山水蓮花、青月生態農莊、云飛農業等次第分布。4段線路連上石鼓區境內的北二環、蒸陽北路、107國道等城市主干道,構成完整環線[8]。
石鼓區旅游產業兼具旅游業與農業的特征,不僅吸引著眾多的城市居民與青少年群體,還可以為農民提供技術與經驗的學習場所,有著良好的旅游客源市場。目標客源以衡陽城區為主。衡陽城鎮人口有361.01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 515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7 592元。這給以城市居民作為主要客源的鄉村旅游產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市場[9]。
2 石鼓區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石鼓區鄉村旅游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加上沒有區域內鄉村旅游的整體規劃,以及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目前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2.1 設施及配套不足
雖然,旅游環線的修建基本上解決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但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的問題仍然存在,城鄉公路建設尚未做到與旅游的密切結合,導致旅游功能整體性不強。
2.1.1 環境風貌缺乏統籌。從鄉村旅游的角度看,石鼓區鄉村居民點分布較為破碎和分散,主要集中在區域西北部,由于居民點建筑的年代不一、風格不一等原因,難以形成整體的景觀效果。
2.1.2 旅游停車設施急需改造提升。目前區域內的停車場難以接納更大規模的游客,尤其在周末的游客高峰期,山水蓮花、靈官廟村游樂場所周邊道路車輛亂停甚至無處可停的現象存在,難以解決好“暢往暢返”問題。
2.1.3 景區內部交通與外部交通連接不暢。從目前涉及的與旅游相關的企業來看,區內如山水蓮花、玫瑰園等以采摘為主的企業一般緊靠公路,園區道路回旋余地少;清月山莊、靈官廟親子樂園等休閑娛樂場所,景區道路僅僅局限在主干道的設計上,而對分散游人進入各景區的次干道、步行游覽道等的設計仍有待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游客的承載量。
2.1.4 人居環境行動整治仍有差距。旅游垃圾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等尚未完全到位。星級廁所建設與旅游的供給存在很大差距。鄉村旅游發展較為迅速的靈官廟村、清月山莊仍存在無害化公共廁所的配套建設問題,同時,廁所規范化服務管理能力也需要提升。
2.2 業態單一,創新水平不足
作為旅游的一種新形式,尤其是新冠疫情導致的遠途旅游受限,近途鄉村旅游是居民出行的首選,由于缺乏經驗,鄉村旅游業態單一,創新水平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2.1 體制發展薄弱,產業受到制約。旅游產業的經營管理機制尚不健全,旅游部門與交通、國土、農業、水利部門的溝通不足,對鄉村旅游產業缺乏宏觀調控,管理效率仍有待提升。
2.2.2
業態單一特色不足,缺乏有差異性的體驗項目。大多以觀光、采摘為主,在休閑農家樂設計上,項目雷同問題嚴重,缺乏齊全的配套設施,布局不科學,缺乏精細化的經營;網紅項目也存在同質化競爭情況,靈官廟村親子樂園、七彩滑道等項目取得短期成功后,有些企業也偏離原有的經營思路,效仿網紅項目,引發同質化競爭。
2.2.3 經營手段創新性不足,缺乏專業管理與運營水平。普遍存在經營粗放、品位不高等問題。就現階段來看,旅游的開發存在著盲目性和無序性的特征,資源整體利用率低,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以農家樂為例,幾乎所有的農家樂都只提供棋牌、垂釣、土菜等,缺乏結合地域特點的特色服務項目。造成農家樂層次低,缺乏競爭力,導致生命周期短。更有部分經營者在未進行可行性研究、資源評估、客源評估等的情況下,單純模仿,造成了低水平開發,從而影響衡陽休閑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2.4 行業內部缺乏合作與互補,政府統籌有待加強。區內大量類似的農莊休閑項目,主要旅游景點普遍存在規模小、開發深度不夠、吸引力不夠等特點,導致旅游精品景點的數量不足。由于缺乏典型帶動,旅游的從業人員與旅游參與者都出現了本土化的現象,難以通過精品帶動規模效應,只能實現一日游、一次游的短期效益。觀光型結構單一的旅游資源難以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這就直接導致游客不會花費較長時間停留石鼓區,更不會花費過多金錢,難以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如何打造“四季有景,四季可游”上,尚需要政府統計。
2.3 人才與技術不足
2.3.1
缺乏專門性企業與人才,景點對接能力偏低。從石鼓區打造衡陽城區居民休閑度假目的地而言,主要目標市場是滿足城區居民近游需要,達到“衡陽人游衡陽”的目的。但是,由于缺乏專門性企業與人才,景點對接能力偏低。衡陽旅游企業普遍“小、散、弱、差”,缺乏有實力、集團化的規模運作。以旅行社為例,全市四星級旅行社(年營業收入達到3 000萬元及以上)僅3家。此外,全市旅游企業中高端人才稀缺,員工總體素質不高,導游數量偏少,且層次偏低,其中中高級導游不足40人,外語導游不足30人,粵語、客家話導游更加少,嚴重滯后于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求。旅游車與長沙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長沙有旅游車500余臺,張家界有旅游車超過600臺,衡陽的非定線運營旅游車僅20余臺。由此可見,衡陽的接待水平與長沙、張家界還相差較大,難以滿足需要。
2.3.2 旅游配套服務能力比較落后。衡陽旅行社(含分公司)有64家、星級飯店35家。尚無旅行社進入國家“雙百強”,也沒有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旅行社落戶衡陽。然而,石鼓區有實力的旅行社較少,由此可見,旅游接待能力也存在薄弱環節。
2.3.3 旅游信息化服務仍處于初級階段。作為鄉村旅游,信息化服務設施設備、人才等明顯不足,部分景點開始嘗試旅游信息化服務,但仍處于初級階段。
3 石鼓區鄉村旅游提質建設的依據
3.1 國家深化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對旅游發展提質提出新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10]。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認為,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后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近年來,衡陽市石鼓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鄉村為地域空間、農民為社會主體,以農業為經濟紐帶的“三農”問題,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解決,“三農”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就,但“四個偏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農民收入偏低、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偏低、農業經濟市場競爭力偏低)狀況尚未得到根本轉變,相對落后的鄉村經濟與較為發達的城市經濟的社會二元經濟結構狀況也未得到根本轉變。
3.2 對接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新態勢,亟需對旅游發展提質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在市場拉動、政策推動、主體帶動和創新驅動下,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呈現出市場需求旺盛、經營主體多元、類型模式多樣的良好勢頭,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抓手、鄉村脫貧攻堅的新途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在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有機融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1]。在我國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進程中也存在發展理念陳舊,規劃品位不高,產品定位模糊,整個行業中知名品牌和有影響力的企業欠缺;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不足,經營模式單一、服務管理粗放,整體盈利水平偏低;公共衛生、道路交通、廢污處理等基礎設施不健全、不配套,吃住、賞游、體驗等各環節的水平均有待提升。
近年來,石鼓區不斷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通過龍頭拉動,基地帶動,品牌推動,做大做強了一批特色產業。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休閑農業及觀光農業企業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家庭農場68家。但是,目前石鼓區存在強農弱旅、多重制約、產業不平衡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層次水平較低;農業體系尚不健全,各農業企業各自為戰,未形成發展合力;農業經營業主思想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及鄉村環境風貌有待提升。
3.3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全域旅游發展與升級,亟需對旅游發展提質提出新要求
隨著旅游領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的推動,鄉村逐漸成為城市居民閑暇之余的向往之地,各地方為了推動經濟和實現城鄉統籌,著力發展鄉村旅游業。順應時代的發展,推動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是城市和鄉村的統一目標[12]。
衡陽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724.3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8.32萬人,城鎮化率53.61%。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0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74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250元。居民收入的增加,為全域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3]。
目前,石鼓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1家,省研學基地2家,省五星級鄉村旅游景點(區)1家,省四星級鄉村旅游景點(區)2家,省三星級鄉村旅游景點(區)2家,修建生態停車場3個,旅游環線1條。基本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主體,規模和水平都達到一定高度的旅游產業體系。近年來,石鼓區全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注重與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全域旅游、壯大都市農業結合,充分利用鄉村旅游環線,把水系、農田、山林、民宿等鄉村資源串起來。為跟進全域旅游發展新階段的時代需求,為大湘南、大南岳打造與衡山品牌相匹配、觀光產品相互補充的優質旅游新業,為衡陽當地人打造幸福宜居后花園、鄉村旅游首選地。但是仍存在一些制約,尤其在旅游配套設施及旅游環境的改造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亟需提質發展。
4 石鼓區鄉村旅游提質建設的思考
提質發展旅游產業建設旅游勝地,關鍵在于游客的流量、旅游產品的品質。沒有游客的流量,就不可能產生規模的旅游動機與行為;沒有高質量且有特色的旅游產業,就難以形成優質的旅游資源。
4.1 石鼓區鄉村旅游發展定位
通過“拉長旅游產業,做大旅游產業鏈,拓寬旅游產業鏈”,立足農旅融合、城鄉統籌,將石鼓區打造成為衡陽市城郊休閑首選地、農旅融合示范區、最美鄉村公園。
4.1.1 拉長旅游產業。通過捆綁做強旅游產業鏈,所謂捆綁,就是將旅游業的相關業務結合到一起,使其成為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提供給游客系統化和連帶化的服務,以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14]。
4.1.2 做大旅游產業鏈。通過創新做大旅游產業鏈,旅游才能做大做強。創新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僅旅游的景點需要創新,體制和廣告宣傳也需要創新。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意舉行旅游促銷活動,不斷提高旅游業的質量,以達到量的擴張,打破傳統的單一風景觀光模式,將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欣賞、娛樂、休閑、旅游和度假相結合,以提高旅游產業的質與量,達到做大旅游產業鏈的目標。
4.1.3 拓寬旅游產業鏈。通過對接來拓寬旅游產業鏈,主要是要找到最佳的對接點,實現旅游產業鏈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對接至關重要,如旅游與工農業對接。近年來興起的工業旅游、農業觀光以及土特產旅游產品開發,就是以工農業對接的結果,也包括旅游產業中的六大產業鏈食住行游購娛的聯結。將不同產業、資源和路線但性質相同的旅游資源相對接是做寬旅游產業鏈的關鍵路徑[15]。
4.2 石鼓區鄉村旅游提質思路
4.2.1 加快旅游環線和景區游步道,補齊旅游道路和停車設施建設短板。
①補齊旅游公路基礎設施短板。改善旅游交通運輸條件,加強對旅游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和特色農業基地等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完善交通標識牌和安全防護設施,提高鄉村旅游的道路服務水平,保障道路安全。
②改造提升旅游停車設施。統籌布局鄉鎮、景區及特色保護類村莊內停車設施,結合情況全面考慮停車需求問題,加強停車管理服務,尤其是高峰時期,可以為停車提供智慧引導服務。
③加大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支持。在制定和實施土地規劃時,可以考慮預留少量的土地,用于零星的旅游設施建設。鼓勵農村相關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自有建設用地,共同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
4.2.2 推進垃圾和污水治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對于發展旅游產生的垃圾,可以進行資源化的利用與環保化的處理,加大對地區垃圾的管理力度,規范垃圾堆放點的整治,杜絕出現通過破壞環境的手段來填埋垃圾;根據不同區位條件、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有針對性地推廣高效低耗的污水處理技術,宣傳節約用水知識,加強水資源的回收利用。旅游發展較快和人口較多的地區,要配套建設無害化公共廁所,提升規范化服務管理能力,積極實施公廁生態化改造。
4.2.3 建立健全住宿餐飲等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標準。
民宿和農家樂等服務的質量對旅游業有著重要影響,要對其建設規范和運營管理標準進行嚴格規范,同時不斷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加強鄉村旅游的市場監督,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務水平[16]。推動農家樂和民宿消防工作的落實,提高消防安全意識和管理水平。根據民宿和農家樂的具體情況,制訂可行的技術規范標準。幫助滿足條件的農戶改造住房,發展民宿。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合作方式利用空置住房或土地來改造和建設旅游活動場所。
4.2.4 加大對鄉村旅游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
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資源,針對市場需求,科學規劃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樣化旅游產品,避免出現大拆大建,千篇一律或復制城市化翻版的現象,造成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因地制宜地推進鄉村旅游特色發展。充分利用政府資金的引導,滿足條件的地方可以根據情況建立以社會資本為主體,以進行市場化運作方式的相關產業投資基金來投資鄉村旅游的發展。
加大對鄉村旅游的貸款支持力度,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鄉村旅游企業發放貸款,擴大對貸款的抵押擔保范圍。
4.2.5 加強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引進力度。
人才是各行業發展的首要資源,加強對旅游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是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基本保障。要實現更好落地,可以通過政府扶持培養或者對口幫扶制度等方式來進行人才培養,根據市場需求明確分析進行精準培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大學生村官或者優秀的專業人才下鄉村,如在公務員考試、職位晉級或者收入稅收方面提供一定的傾斜。同時,政府部分也要發揮作用,加大對鄉村的建設,提高鄉村的環境和生活水平,促進鄉村產業的興旺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鄉村,共同推動鄉村旅游業的振興和發展。
5 結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旅游業作為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已經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個分支,因其既融合三產,又連通城鄉,更富含“鄉愁”,適應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長的周邊短途休閑度假消費需求的獨特優勢,呈現出超出一般旅游業態的蓬勃活力,在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推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及促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鄉村旅游的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需求旺盛,致富效果明顯,是新時代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抓住時代機遇,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與升級,已經成為城市和鄉村共同的訴求。石鼓區鄉村旅游提質擴容對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應因地制宜、職責分工、密切配合、重點突破,跟進全域旅游發展新階段的時代需求,為大湘南、大南岳打造與衡山品牌相匹配、觀光產品相互補充的優質旅游新業,為衡陽當地人打造幸福宜居后花園、鄉村旅游首選地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唐燁.全域旅游視角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7):207-212.
[2] 衛星.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J].公關世界,2018(21):46-49.
[3] 劉志霞.全域旅游視角下的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4):134-135.
[4] 衡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衡陽市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5]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6] 衡陽市統計局.衡陽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7] 郭璽.鄉村振興背景下衡陽市南岳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探究[J].南方農業,2022,16(4):165-167.
[8] 鄧世凱,高慧.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特色茶鄉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研究:以衡陽市為例[J].福建茶葉,2022,44(1):98-100.
[9] 廖麗華.智慧旅游視角下衡陽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1(8):75-77.
[10]? 楊金華,廖波,徐元詔.幸福感導向下的衡陽旅游業發展路徑探索[J].輕工科技,2021,37(8):111-112,162.
[11] 嘉丹.衡陽鄉村旅游及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8):62-64.
[12] 劉湘衡.疫情背景下衡陽城市公園健康旅游開發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0(15):64-66.
[13] 李新泰.國外健康旅游的發展路徑與啟示[J].人文天下,2019(5):13-18.
[14] 陳建波,明慶忠.基于改進層次分析法的健康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8,34(4):69-73.
[15] 李曉芳,張勝男.旅游者參與下新興健康旅游方式研究[J].特區經濟,2016(1):42-44.
[16] 周芳如,吳晉峰,吳潘,等.旅游者感知距離的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6,43(5):616-624.
基金項目 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后疫情+‘雙減背景下衡陽研學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22B0978)。
作者簡介 易志帥(1995—),男,湖南衡陽人,助教,碩士,從事財務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01;修回日期 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