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節試驗區 李 霓

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的縣級市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在曲阜市,有1994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曲阜“三孔”因文化積淀豐厚、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化價值而聞名于世。
曲阜“三孔”景區,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阜也因擁有文化底蘊深厚的“三孔”景區而被命名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曲阜“三孔”景區可謂舉世矚目,可人們也許并不知道:有一個貴州畢節籍共產黨人為保護“三孔”景區作出過重大貢獻,他就是貴州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副省長秦天真。
孔子生前在曲阜開壇授學,創立儒家文化,為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打上了深深的儒學烙印。
孔廟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寺廟,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由魯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后經歷代王朝,特別是唐宋以后不斷擴建和整修,規模越來越大。孔廟占地300多畝,南北長達1公里,包括殿、閣、壇、祠、亭、堂、樓等總共400多間,氣勢恢宏。
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邸,規模宏大,占地200多畝,包括廳、堂、樓、房等400多間,前為官衙,后為內宅,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
孔林,亦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林墻周長7000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從全國各地帶來奇花異木在此種植,此后,隨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規模也越來越大。現孔林內有樹木10萬余株,成為我國最大的人工園林。
秦天真1934年在家鄉畢節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貴州省工委組織部長。1940年后入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后任中共豫皖蘇二地委民運部、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軍政治部民運部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共貴陽市委書記、市長,貴州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副省長,中共貴州省顧委副主任等職。
1940年3月,秦天真接到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要求貴州黨組織緊急疏散。秦天真等設法到重慶,到紅巖村向南方局報到后,根據南方局指示輾轉赴延安。在延安,秦天真先在中央黨校學習,后又經歷了審干,組織上對他在貴州地下斗爭中的表現作出了公正的結論。1945年,黨的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大會確立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新中國”的政治路線。勢如破竹的對日全面反攻節節取得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企圖扼制我黨和我軍,瘋狂策動反人民的內戰。黨的七大作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方針,中央調派大批干部去東北和山東。經中共中央批準,1946年4月底,秦天真去設在山東臨沂的華東局報到。
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了向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黨中央發出指示:必須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1947年初,國民黨發動向解放區進攻的魯南戰役,秦天真被派去組織戰區群眾接待部隊、支援前線,為部隊籌集糧食,發動群眾做煎餅、騰房子、送茶水、補衣服等。魯南戰役中,秦天真的后勤工作任務完成得很好。在解放區“放手發動群眾”的工作中,秦天真深深地感受到老根據地干部群眾對黨的感情。他組織召開黨員干部會、群眾大會,宣傳黨的主張、講解相關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的他,也更深地體會到隱秘戰線工作的不易!
魯南戰役打了18天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迫使國民黨放棄全面進攻,改為向山東解放區和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蔣介石調集兵力企圖南北夾擊山東解放區,急令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南下阻擊,被我軍包圍于萊蕪地區。我軍發起全線攻擊,全殲李仙洲部,活捉了李仙洲,取得了萊蕪戰役的重大勝利。接著又發動了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敵師長張靈甫。此后,山東戰場轉入進攻,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發展,土改工作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華東局根據中央的指示部署土地改革工作。組織上派秦天真到孔夫子的老家曲阜領導土改工作,并向秦天真明確了兩大任務:一是發動群眾、分配土地;二是保護孔廟、孔府和孔林。秦天真帶領一幫干部趕到曲阜。
曲阜縣城不大,孔廟和孔府隔得很近,坐落在縣城中心。孔林在縣城北面。曲阜姓孔的人很多,崇敬孔子的弟子很多也遷居于此,所以曲阜又被稱為“孔里”。為了貫徹華東局的指示,秦天真要求工作隊不住孔府、孔廟,在縣城另找住地,并在群眾會上宣布任何人未經批準不得進入孔府、孔廟和孔林。之后,又在縣城張貼了告示,干部群眾都是擁護的。在保護“三孔”上,大家的認識比較一致,進展順利。
但是在是否應將孔府的財物、房產連同土地一并分配給農民的問題上,參加土改工作的干部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在統一干部認識、以便嚴格完成華東局保護“三孔”的工作任務上,秦天真做了大量工作。
秦天真帶著工作隊的同志認真查看孔府和孔廟,孔府已經無人居住,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一家早已離去,只找到孔府的一個管家。徜徉其間,孔廟中孔子講學的杏壇、松柏間掩映的碑亭引起了秦天真的注意,碑亭中保存著唐宋直到民國時期的祭孔石碑,其中有一塊刻畫了孔子周游列國圖。孔德成住的后堂樓里,有許多古玩、錦繡、字畫和新式座鐘等擺設。孔廟和孔府是罕見的渾然一體的古代藝術建筑群,置身其中,秦天真深感華東局要求要保護好“三孔”的重大意義,“三孔”是重要的歷史文物,更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
秦天真找來孔府的管家,與他談話,管家把早已清點保存好的一箱又一箱地契租約交給秦天真等人。秦天真嚴格執行華東局的指示,契約沒收,房產財物一概未動。有的農民想分“三孔”,秦天真帶領工作隊作了耐心細致的說服、動員工作,打消了部分干部和農民想把土地、“三孔”一起分的想法。他帶領工作隊的同志把屬于孔府的土地分給了貧苦農民。在召開的群眾大會上,秦天真宣布沒收孔府擁有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之后,點一把火把幾大箱契約燒了。煙火中,分到土地的鄉親開懷大笑,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秦天真保護“三孔”的事跡受到華東局的通報表揚。“這段經歷開啟了我對歷史文物保護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是難忘的。”秦天真后來回憶道。在他擔任貴州省副省長期間,對生態建設、文物保護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組織實施黃果樹風景區、織金洞風景區、紅楓湖風景區的規劃建設,和徐健生一起到百里杜鵑考察調研,最早提出對百里杜鵑進行旅游開發和區域保護等“大手筆”,這些也許正是得益于完成華東局安排保護“三孔”任務的文化滋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