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瀟
胡喬木一生為黨和人民治學,對黨史學科及治學方法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治學理念和治學態度,值得傳承弘揚。
對文章要求極高
曾長期擔任毛澤東秘書的胡喬木被鄧小平譽為“中共中央第一支筆”,這樣的贊譽與他認真好學、勤奮刻苦是分不開的。正如胡喬木在自己的詩詞中所言:幾番霜雪幾番霖,一寸春光一寸心。
胡喬木嚴于律己,對文章的要求極高。他抱著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對所寫的每一篇文章都要仔細反復修改,“把一切不必要的東西都刪去”“把每篇稿子一字一句地去推敲,刪到無可再刪的地步”。
鄧力群高度評價胡喬木勤于治學的精神:“他從不停步,一件事完成了,接著又是一件,永無止境地做下去。在他來講這樣做是義不容辭、理所當然的。”
研究歷史“必須狠下功夫”
注重夯實基礎是胡喬木在治學上的重要特點。1980年4月8日,胡喬木在中國史學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研究歷史是一件艱苦的工作,這方面的基本功,是不能排除、不能貶低、不能忽視的,必須狠下功夫。”
胡喬木強調“論”從“史”出,主張“用歷史研究歷史”。他認為,任何科學研究都不能滿足于第二手、第三手的資料,必須掌握原始資料,在這個方面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同時,胡喬木反對堆砌材料,強調要在重視史料的基礎上著力體現出理論的力量。他深刻指出,“要講理論,不要陷到一件一件歷史事件里面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說了許多歷史,反而看不到歷史”。
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胡喬木認為歷史研究還需要做到有理有據、客觀公正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而辯證分析問題,正確總結歷史經驗,決不能將歷史簡單化。1980年7月7日,胡喬木在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小組成員談話時指出,“要對歷史負責,把歷史描述得很公正、很準確”“歷史是非常復雜的,如果不在研究的時候保持客觀態度,就不能正確地解釋歷史”。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他在治學中堅持的強烈的歷史責任感。
不做應聲蟲
胡喬木是最早洞悉中共黨史學科特點的黨史學家之一,在黨史治學上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認為黨史工作是黨的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治學是為著支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
胡喬木指出,黨史研究應實現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他提出,“如果借口有政治需要,就要求歷史科學違背歷史的真實,那樣將不僅破壞歷史科學,也將破壞社會主義政治”。另一方面,黨史研究要強調政治性。歷史學家是歷史的研究者,同時也應當是歷史的促進者,“做黨和政府的忠實的、得力的助手并不意味著做應聲蟲”。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