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芳 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中心幼兒園

幼兒階段是孩子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初始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因此,我們要抓住時機,家園合力,爭取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班上一名幼兒剛入園時不懂規則,我行我素,在班級玩玩具時,喜歡搶奪,有時搶不到玩具就打人,甚至咬人。發現這一情況后,我立刻走到孩子身邊,首先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小朋友在一起要友愛、團結,玩游戲時要遵守規則;然后,讓他明白玩具是大家的,如果想要別人手里的玩具時要和對方商量,而不是去搶。初入園的孩子身上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所以我們老師總是耐心勸說,經過多次的耐心教導,孩子們漸漸改掉了這些壞習慣,慢慢養成了“懂謙讓,愛分享”的良好品德。
幼兒們中午會在園集體就餐,這時,教師應告訴幼兒:“就餐時,要保持安靜,文明進餐。”教師也可以和幼兒一起進餐,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幼兒的行為,榜樣示范比禁止行為更有效;還可以用兒歌的方式提醒幼兒,如:“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不偏食,不挑食。吃得干凈身體好。”對于挑食的幼兒,要告訴他們什么菜都要吃,這樣才能營養均衡,才會健康成長。我們還會通過談話活動告訴幼兒要吃熟食,少吃油炸食品,不吃路邊攤和三無食品。
祖輩們帶孩子時,喜歡什么事都包辦,這其實限制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比如我們班的古昕妤小朋友,剛入園時,她不會吃飯,不會拿水杯喝水(只會用吸管喝水),簡單的脫衣、脫鞋也不會。每次進餐時,老師都邊喂邊教,但總是這樣對孩子是不利的,會阻礙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及時和家長溝通,發現這個孩子一直由外婆照看,我們向外婆說明情況后,外婆卻表示:在家一直這樣,家里人多,就照看她一個,所以不讓她做這些事。她還小,讓她自己做看著怪可憐的,等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了。外婆寵溺孩子,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就和外婆講道理:孩子不是這樣寵愛的,應該放手讓她自己鍛煉。一開始她還不能接受,不理會我們的建議。后來,通過我園開展的技能大賽“小班年級穿衣穿鞋”,她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大賽中,孩子們年齡相仿,大部分孩子都能又快又好地穿衣穿鞋,而古昕妤的動手能力卻很差。后來,通過家園共同努力,慢慢教導,寶貝的進步很大。
俗話說:“病從口入。”尤其是幼兒期的孩子,他們的體質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應該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好的衛生習慣不僅關系到幼兒的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幼兒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比如我班的熊沐顏小朋友,因為體弱多病,她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假一至兩周,這影響到了她與其他小朋友正常的交往。而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還有的幼兒沒有午睡習慣或者睡眠姿勢不正確,這就導致幼兒的精神狀態不佳,在活動中無法與同伴盡情游戲,使其交往能力大受影響。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我們會經常提醒幼兒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保證充足的精力;要講衛生,愛護牙齒,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大部分幼兒都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獲得了身心的和諧發展。
引導孩子在幼兒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的必行之路。我相信,在家校共同努力下,祖國未來的花朵會綻放出更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