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結果預期到效能預期:抑制干部避責的動機激發路徑及其管理啟示

2023-08-27 00:50:53吳少微方鑫魏姝
江蘇社會科學 2023年4期

吳少微 方鑫 魏姝

內容提要 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和治理結構的轉型,避責問題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與以往學者更多關注內外部風險和結果預期變化對干部避責行為的影響不同,通過引入社會認知理論和工作需求-資源模型,從效能預期角度來理解避責行為的發生機制,尋找抑制干部避責行為的新路徑。對Z省基層政府干部的實證研究發現:首先,提高效能預期能夠顯著抑制干部避責行為的發生,且相較于組織資源(技術治理),個體資源(專業能力)對提高干部效能預期的作用更大;其次,自我效能感在專業能力、技術治理與避責之間起著完全中介作用。這意味著,僅僅擁有專業能力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心理輔導、強化正向反饋等措施提高干部的效能預期才能抑制避責的發生;技術治理只有被用于輔助干部更好地開展工作,而不是監督干部履職時,才能真正起到抑制避責的作用。

關鍵詞 避責 效能預期 基層干部

吳少微,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方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魏姝(通信作者),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本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專業化視角下江蘇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研究”(18GLC009)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通過加強自上而下的督察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饋約束,推動政府治理機制由“發包制”向“行政制”擺動[1]。權責清單、技術治理等措施的推廣和負向激勵的廣泛使用,以及網絡時代帶來的社會問責壓力,使得問責逐漸成為懸在基層干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基層干部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這使得基層干部的穩定感消失而危機感逐步加深,以致其在公眾形象、工作方法、服務本領、收入水平等方面與過去形成了巨大反差,由此引發心態上的變化[1]。避責逐漸取代邀功成為基層干部行為的主要特征[2],政府內部的“避責生存賽”日漸興起[3]。

避責現象的滋生、蔓延,抑制了干部的干事動力和創業激情,對基層治理造成了沖擊。在這種背景下,避責問題逐漸成為國內公共行政學界的熱點研究議題。學者們圍繞中國情境下的避責行為、策略、成因、后果等展開了系列研究。與西方學術界更多地將避責作為自變量研究其影響不同,國內學界更為關注作為因變量的避責,圍繞避責的前因、發生機制等進行了系列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更多關注特定制度設計和制度環境如何影響了干部對預期風險和收益的計算(即風險感知),進而誘發了避責行為,其暗含的假定是作為個體的干部主要基于結果性預期對外部制度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這種解釋路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忽略了干部的主觀能動性,把干部的避責行為看作是結構產生和塑造的”[4],從而無法有效回答以下問題:干部的主觀能動性在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其對避責的影響機制是什么?這一發問構成了本文的核心問題。

二、文獻回顧

責任性(accountability)一直是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大問題,因此與責任性一體兩面的避責也是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經典議題。Weaver是避責行為的最早研究者之一,他構建了政府官員“追求連任和晉升最大化”的行為假設,認為政府官員的行為特征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追求功績最大化,而是謀求責任最小化[5]。隨后諸如Howlett,Charbonneau,Hood等學者對福利國家和公共政策兩大領域內民選官員和行政官員的避責行為進行了理論歸納[6]。

隨著避責現象在國內治理實踐中的持續擴散,學者們紛紛從本土化視角切入中國場景下的避責問題。一些學者運用避責理論對治理實踐中備受關注的“懶政”[7]“局部空轉”[8]“分鍋”[9]“共謀”[10]等行為進行了分析。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避責問題的提出和避責現象的描述。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開始關注避責背后的邏輯和因果機制,呈現出制度-環境和個體-心理兩條研究路徑。

其一是制度-環境的研究路徑,強調干部的行為轉變是一系列結構性變化引起的,干部的避責行為是制度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倪星、王銳認為權責分立的制度安排是基層避責的根源所在[1]。而以技術治理為代表的新興手段忽略了基層實踐中正式規則缺乏操作性的困境,因此形成了“制度緊縮”導致的避責[2]。此外,條塊和層級之間的權責失衡[3]、考核指標與干部任期的張力[4]、職責劃分不清晰[5]、任務-資源沖突[6]等制度設計問題都是影響避責行為的重要因素。外部環境方面,學界重點討論了信息技術和風險社會兩大因素對避責的影響。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風險信息傳播的過程,使得負面績效信息更容易被傳播和強化,更容易調動民眾的注意力[7],導致政府整體避責情緒彌漫。與此同時,快速的現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社會風險的集聚、擴散和轉移,進而形成風險的社會放大效應[8],風險邏輯取代利益邏輯成為社會運行的主軸,也成為干部避責的重要原因[9]。

避責研究的個體-心理路徑主要受行為經濟學的啟發,認為避責行為是當風險預期超過政治經濟激勵帶來的收益時,干部基于目標理性所做的理性選擇。周雪光的“對上級小心翼翼、避免出錯成為行為準則”的“向上負責說”[10]、鄧大才的“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或風險責任最小化”的“理性說”[11]等是從理性主義和機會主義角度對微觀個體的避責邏輯的詳細分析。這一研究路徑的共識是,避責是行動者基于“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進行理性計算和選擇的結果。而前景理論則進一步指出,人們是有限理性的[12]。在問責壓力不斷加大的情境中,人們的政治心理會發生由偏好效用最大化向偏好風險最小化的轉變,在工作中表現出“不積極主動、不盡心盡力”“求顯功而輕潛功”等消極傾向[13],導致政府創新乏力、權威流失、回應滯后,妨礙了治理績效的提升。

制度-環境和個體-心理兩條研究路徑指出了外部約束和內在選擇兩條重要的影響避責行為的邏輯鏈條,闡釋了社會風險及制度結構的客觀一面和干部風險感知及其應對選擇的主觀一面,在避責行為因果機制研究上邁進了一大步。然而兩條研究路徑都將干部看成是面對外界制度約束和風險刺激做出理性反應的個體,將風險-收益計算視為避責行為產生的核心機制,而缺乏對干部主觀能動性的關注,從而難以解釋那些面對復雜局勢和矛盾問題敢于擔當作為的干部是如何破解風險-收益倒掛困局的。同時,雖然已有學者指出個體特征是影響避責的重要變量,但進行深入分析的研究仍然比較少,從個體能力到履責行為的轉變過程被忽視了。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認為對避責行為的研究還存在以下探索空間:

一是已有研究主要從風險-收益計算的角度來考慮干部的避責動機,忽視了干部能力及效能預期對其行為的影響。少數研究雖注意到了個體差異,但主要從前景理論出發,認為每個人在計算預期風險和收益時選擇的參考點的不同導致在同樣的制度-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行為選擇。這在本質上延續了理性主義的結果預期解釋路徑。然而社會認知理論指出,效能預期在人們的行為選擇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實踐觀察也契合了這一理論預判。面對制度緊縮、風險社會、治理任務復雜化等內外部變化,很多干部面臨“不能為”的本領恐慌,從而導致心理認知型不作為[1]。因此,對干部避責行為的解釋需要補充基于社會認知理論視角的探討,以打開行動者的客觀能力和主觀能力認知在整個避責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黑箱。

二是已有研究主要關注技術治理等新興手段帶來的“制度緊縮”效應,忽視了可能存在的“制度支撐”效應。學者們一般認為,技術治理強調規范管理的正式規則,這與基層實踐中復雜多樣的治理需求形成了張力,因此不利于基層工作的開展,廣泛推行會引發干部避責。但課題組調研發現,在技術治理被當作開展工作的支撐性工具時,能夠提高干部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幫助他們更順利地推動公共政策落地。比如在對秸稈焚燒、渣土車運輸、危化品運存等問題進行治理時,技術手段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基層干部行動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同時能讓社會主體更主動地遵守相關政策要求。由于治理的難度降低,基層干部也從傾向于避責轉向積極履職盡責。因此,重新審視技術治理等新興制度的作用,特別是它們發揮積極作用的內在機制,有利于更全面地認識制度-環境因素對干部避責行為的影響。

三、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理論基礎

(1)社會認知理論視角下的避責動因分析

面對避責問題,黨和國家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事擔事,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2]。然而現實中,即使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應該做什么,卻常常不會付諸行動。傳統研究從結果預期視角出發,認為是由于人們認識到行動帶來的結果是不符合預期的,所以不愿意行動。而社會認知理論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即人們的效能預期出了問題,認為自己的努力可能無法達到期望的績效水平,所以不行動[3]。效能預期和結果預期不同,即使個體知道某種行為會帶來期望的結果,但如果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實施必要的行動,也可能什么都不做。

班杜拉用“自我效能感”來描述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并指出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努力付出和思維方式[4]:首先,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人們傾向于避開他們認為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任務和處境,并毫不猶豫地從事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的事情。其次,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們的努力程度。在面臨障礙或困境時,效能預期決定了人們付出多少努力、堅持多長時間。最后,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反應。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面對環境挑戰時,會過多想到個人不足,并將潛在困難看得比實際更嚴重;而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則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于情境要求上,并被障礙激發出更大的努力。

綜上可知,社會認知理論指出了干部避責的另一種可能:在技術、風險帶來的任務挑戰性與工作規范性的雙重壓力下,干部可能對自己履責的能力產生懷疑,降低了效能預期,使得履責認知無法順利轉化為履責行為。此時,僅僅改變結果預期是不夠的,因為結果預期是建立在效能預期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即使面對強激勵,干部也必須確信自己能夠應對任務挑戰和滿足工作規范要求,才會采取行動。

(2)工作需求-資源模型下的避責改善路徑

那么,應如何提高干部的效能預期,鼓勵干部積極面對挑戰、主動擔當作為呢?根據社會認知理論,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情境中是可塑的[1],工作需求-資源模型(JD-R模型)進一步將其分為兩個過程[2]:一種是損耗過程,即工作需求消耗員工的精力資源,從而導致工作倦怠,也被稱為“健康損害過程”;一種是激發過程,工作資源可以為個人價值提供支持,從而緩解消極情緒導致的壓力,刺激個人動機,因此被稱為“動機激發過程”[3]。Bakker等學者指出,工作資源包括個體資源和組織資源[4]。個體資源通常指能力資源、情緒資源等,比如較強的專業能力使個體擁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5],從而幫助個體更好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和困難。組織資源如組織支持,能夠為員工注入“積極工作”的動力,激發其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決心[6]。

因此,避責的形成和改善可以被視作兩個不同的過程。避責的形成屬于“健康損害過程”,即制度和環境變化引發的干部工作需求提升、壓力增大;而避責的改善則依賴于“動機激發過程”,需要為干部提供足夠的組織資源或個體資源,幫助他們有效應對工作需求提升帶來的挑戰。因此,剖析避責的成因固然有助于抑制避責行為的發生,然而當避責現象出現后,更有效的做法是改善工作資源,以啟動“動機激發過程”。

2.研究假設

(1)工作資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個體資源:專業化。作為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確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能力到行為的中介。需要注意的是,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通常都與特定領域相聯系,主要基于個人對自己在特定領域能力的認識[7]。在公共部門,專業能力被認為是干部完成本職工作最重要的能力,對專業能力的自信是干部自我效能感的基礎,是一種重要的個體資源。具體來說,專業化水平的提升能夠為個體提供與特定領域相聯系的能力資源,緩解個體資源與工作需求之間的沖突,從而提升其完成工作的信心。據此本文提出:

假設1a:專業化對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影響。

組織資源:技術治理。根據前述理論模型,充實的組織資源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而技術治理可以被視為重要的組織資源,它通過管理單元的數字化重構、任務模塊與治理規則的數字化構建、治理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和屬事責任的數字化配置,可以厘定干部的工作邊界和責任、清晰工作規則,從而降低干部的精力消耗[1]。另外,基于動態的社會信息集成、挖掘、分析和匹配,技術治理有助于干部實現“靶向治理”,降低資源消耗[2]。當然,技術治理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減負增能,也可能因為工具泛濫、技術捆綁和系統冗余等原因而成為施壓增負的工具[3],實踐中到底呈現何種效果受到經濟、社會、技術、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本文選擇的研究地區Z省,由于經濟發達,技術水平先進,技術治理被廣泛運用且顯著地提升了治理績效。調研發現,Z省在危化品全流程監管、網格化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引入技術工具后均取得了明顯成效。Z省的組織和技術環境使得技術治理更多地成為一種組織資源而不是負擔,有助于干部對工作任務和內容的控制,增強其對完成工作的預期和信心,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據此本文提出:

假設1b:技術治理對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影響。

(2)自我效能感對避責的影響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效能預期會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和情感過程,從而形塑個體行為,決定人們到底是風險擔當還是風險逃避。首先,在行為選擇上,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將挑戰和壓力視為一種對自身安全的威脅,從而采取回避的態度;而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則表現出較高的目標承諾[4]。其次,在情感過程上,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即使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也不會感到焦慮不安;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會懷疑自己處理、控制環境潛在威脅的能力,并以各種保護性的退縮或防御行為被動地應對環境。在當前問責和社會壓力日益增大的形勢下,個體在面臨選擇時,除了對預期結果做出理性計算或直覺反應,還會考慮其效能預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有可能維持高履責行為。據此本文提出:

假設2:自我效能感對干部的避責具有負向影響。

(3)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個體能力是干部履責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人們對其能力的信心起著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能力認知,受到人們擁有的個體資源和組織資源的影響,并且影響著其行為選擇。自我效能感為擁有同等能力水平和相似制度-環境的個體打開了差異化的行動空間,比如技術治理等新興手段應用后,是被干部視為組織資源還是組織需求,其社會認知的差異將直接影響行為選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目前已在學生能力與學業投入[5]、挑戰性壓力源與員工創新行為[6]等關系中得到驗證,本文將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延展到避責領域,提出干部的個體資源和組織資源會影響自我效能感,進而影響其對各種制度和環境挑戰的信心,從而降低其避責的概率。因此專業化(個體資源)和技術治理(組織資源)是通過提高干部的自我效能感來抑制其避責行為的,由此本文提出:

假設3a:自我效能感在專業化與避責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設3b:自我效能感在技術治理與避責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四、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

為了檢驗上述假設,本研究對Z省基層政府(區縣和鄉鎮街道)的干部避責情況展開實證分析。Z省地處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干部收入水平高、專業能力強,同時技術治理處于領先水平,因此在Z省更容易觀察,能否通過改善個體資源和組織資源來加強干部的履職自信,以抑制避責行為的發生。研究選擇基層干部為分析對象,是因為隨著治理要素和重心的下移,基層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治理事項,治理任務也日趨復雜,在工作要求不斷提升且短期內趨勢難以轉變的背景之下,探索通過改善工作資源以降低基層干部避責的可能路徑,對于提升治理績效意義重大。

2.數據收集

本研究在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采用問卷法收集數據,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數據分析。課題組對Z省的基層干部分兩條線進行了跟蹤調研:一是和Z省省委組織部的工作人員一起,在Z省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各選取一個城市開展訪談,了解基層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作為外部專家參與Z省省委組織部的會議、座談、培訓和考核等活動;后期還以研究者身份對三個城市進行了回訪。二是利用問卷收集量化數據,2020年6月和9月分兩次發放問卷,第一次問卷包含前因變量,第二次問卷包含結果變量,目的是減少同源偏差。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43份,匹配兩次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325份。

3.變量測量

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由被調查者比較題項描述狀況與實際情況后作答(分值為1~5分,分數越高表示越贊同題項描述)。各變量的測量工具如下:

(1)對于避責,在倪星等人定義[1]的基礎上開發了量表,共6個題項[2],示例題項如“我會如實上報信息,即使是壞消息”。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64。

(2)對于專業化,采用Germain和Tejeda開發的量表[3],用6個題項測量基層干部的專業化水平。示例題項如“我具備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術知識”。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37。

(3)對于技術治理,參考了彭勃提出的四個機制[4]來測量基層干部所在單位實施的技術治理情況,共4個題項。示例題項如“我們單位能利用智能的數據收集與處理技術,來支撐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處理”。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02。

(4)對于自我效能感,采用了Xie開發的量表[5]來測量基層干部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履行工作職責的信心,共5個題項。示例題項如“我感覺完全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38。

(5)控制變量。以往研究表明,干部的性別、年齡、學歷、崗齡等人口統計學信息可能影響其行為,本研究將這些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在正式開始分析之前,本文使用SPSS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用Mplus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各個變量代表不同的構念,區分效度較好。

五、發現與討論

1.相關性分析

表1報告了研究模型中各變量的均值和相關系數。首先看均值反映的信息,從中可以推斷出Z省基層政府的幾個重要特征:一是避責的情況并不嚴重(均值1.23)。二是干部普遍較為年輕(平均36.32歲),男性居多(占比63%),大都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均值3.13[1]),在當前崗位的工作時間平均約4年(均值4.05),且整體專業化水平較高(均值4.24),對工作的自我效能感也較好(均值4.68)。這說明作為經濟發達省份,Z省能夠吸引大量人才到基層工作,基層干部對自己的履職能力比較自信。三是技術治理等新興手段得到了較充分的運用(均值4.13)。

其次看相關系數反映的信息。與理論預期一致,專業化與避責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08,p<0.01),說明提高干部的專業能力有助于抑制避責。技術治理也與避責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07,p<0.01),說明信息技術等新興工具的應用,可以被視為一種工作資源而不僅僅是工作需求。而專業化和技術治理都能夠顯著地改善干部的自我效能感(相關系數分別為0.242和0.218,p<0.01),并且自我效能感與避責不僅顯著相關,而且相關系數達到了-0.841(p<0.01),這說明在Z省,改善基層干部避責的關鍵因素可能是提高干部的自我效能感,而專業化和技術治理都是提升干部自我效能感、消除干部本領恐慌的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年齡和崗齡都與避責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108和0.138,p<0.05),說明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基層干部避責的可能性不降反升;隨著年齡的增加,干部的專業化水平其實提升了(相關系數0.142,p<0.01),而自我效能感并未提升(相關系數-0.023,p>0.1)。這說明資深干部的專業能力優勢并未順利轉化為能力自信,這存在幾種可能:一是基層晉升空間狹窄,即使資深干部的專業能力提升了,也缺少機會到更適合的崗位上工作,不能充分發揮能力,使得他們自我效能感不強,遇到挑戰時更傾向于選擇避責;二是基層工作的邊界本身比較模糊,近年來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又比較多,資深干部作為骨干承擔了更多的工作責任,但缺乏成功履職的信心,遇到困難時容易自我懷疑。

2.假設檢驗

對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本文按照Zhao等的建議[2],根據Preacher等提出的Bootstrap分析法進行了檢驗[3]。借助Mplus8提供的Bootstrap功能,選擇抽樣1000次和置信區間99%的設置,使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擬合(見表2)。

由表2可知,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擬合指標χ2/df=3.14,RMSEA=0.08,CFI=0.922,TLI=0.913,SRMR=0.048,均在可接受范圍內。分析結果表明,專業化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路徑系數0.214,P<0.01),假設1a得到支持;技術治理對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路徑系數0.119,P<0.01),假設1b得到支持。這說明,提高干部的專業化水平和應用技術治理手段都能夠提高干部的自我效能感,但兩者相比,專業化的作用更大,更能夠提升干部履職擔責的信心。這與調研時基層干部的反映是一致的,“現在我們公務員隊伍急需專業化,尤其是疫情來襲的時候,公務員急缺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研判的能力”(SZ20200820012)[1];“現在一些鄉鎮政府急缺懂規劃、金融、建筑、應急、農林的專業性人才,你要是沒有這些專業知識,你就不敢做決策。有的時候還會被管理對象糊弄”(SZ20200820004)。而自我效能感與避責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關系(路徑系數為-0.842,P<0.01),假設2得到了驗證。這說明改善基層干部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干部的能力自信,確實是化解避責的關鍵。

然后來看兩條中介路徑。第一條路徑,專業化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避責的間接效應顯著(估計值=-0.180,下限=-0.356,上限=-0.041,99%的置信區間),假設3a得到支持。專業化對避責的直接影響不顯著(路徑系數0.009,P>0.1),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專業化與避責之間扮演了完全中介的角色。也就是說,要通過專業化來抑制基層干部的避責行為,關鍵是幫助干部建立起依靠專業技能解決工作問題的自信心。因為只有改善干部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夠建立起從能力到行為的轉換橋梁;否則就會出現前文提到的現象:明明資深干部擁有了更高的專業技能,但由于履職信心不夠,反而比年輕人更容易避責。這與在Z省調研的結論一致,很多時候,干部并不是真的“不能為”,而是不相信自己能夠有所為,因此提前選擇“躺平”。正如基層干部在座談會中反映的,“現在一些剛進來的年輕小伙子反而能扛事,有干事的信念,初生牛犢不怕虎。有些干部明明能夠擔得起責任,但就是畏畏縮縮”(NJ20200720033),并且這種畏畏縮縮的情緒是由于“沒有那個干事的信心”(NJ20200720009)。因此,未來需要考慮通過開展心理輔導、改善人崗匹配、優化晉升激勵等方式強化基層資深干部的信心。

第二條路徑,技術治理通過自我效能影響避責的間接效應顯著(估計值=-0.100,下限=-0.200,上限=-0.021,99%的置信區間),假設3b得到支持。技術治理對避責的直接影響也不顯著(路徑系數-0.014,P>0.1),表明自我效能感同樣在技術治理與避責之間扮演了完全中介的角色。換句話說,技術治理只有被基層干部認可,認為這種工具有用、能夠輔助自己更好地開展工作時,才能成為一種工作資源,起到抑制干部避責的效果。反之,當干部認為技術治理只是上級監督自己完成工作的工具,或者操作煩瑣、給自己的工作增添了麻煩時,技術治理就會成為一種工作需求,可能會加重而非抑制干部避責。比如調研中有干部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他們對通過大數據預警系統來輔助危化品監管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感受。一種是技術治理引發避責。“我們做(技術)系統不是為了增加工作量,要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精準度,所以精準是非常重要的。預警系統一發幾百個,你突然增加這么多工單給我,就甩了這么多手榴彈給我,我還得一個一個必須把它給句號畫好了,要不然就得在我這炸,那沒辦法,最后為了自保,就把它糊掉,這種工作做的沒有意義的”(NT20220212003)。一種是技術治理真正促進了工作。“對我們有幫助的是,預警提供了很多違法的線索信息,這種就讓我們能夠更容易發現原來不容易發現的違規違法行為,包括清晰的照片等證據提供給我們以后,企業它就無法抵賴。一定是這個方向,要能夠幫我”(NT20220214005)。前者將技術治理工具變成了一種工作需求,增添了基層干部工作的壓力,讓干部覺得自己沒法正常完成工作,從而誘發了避責行為;后者將技術治理工具變成了一種工作資源,為基層干部開展工作提供了支撐,讓干部覺得自己能夠完成之前無法完成的工作,從而降低了干部避責的可能。

六、結論

避責問題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但以往學者更多關注內外部風險和結果預期變化對干部避責行為的影響,而很少討論效能預期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避責行為的發生機制,探索抑制避責的新路徑,本文引入了社會認知理論和工作需求-資源模型,并以Z省基層政府的干部為研究樣本,比較了由于帶來的效能預期不同,個體資源(專業能力)和組織資源(技術治理)對干部避責行為的影響差異。與已有的相關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首先,在結果預期之外驗證了效能預期的存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現實中“避責”現象的成因。實證結果顯示,對于我國基層政府來說,提高效能預期對于抑制干部避責行為的作用非常顯著,現實中很多干部并不是真的“不能為”,他們實際擁有良好的專業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利用自身技能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一旦面臨困難就容易采取回避的態度。此時僅僅通過強化激勵等手段來加強結果預期,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只有配合效能預期的改善來提高干部干事創業的信心,才能減少干部避責的現象。

其次,闡明了技術治理影響干部避責行為的作用機制。傳統研究一般將技術治理看作一種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來規范干部行為、削減自由裁量權的手段。而本文引入工作需求-資源模型,指出技術治理要想有效發揮作用,需要被當作一種工作資源而非工作需求,因為工作需求會引發“健康損害過程”,而工作資源則能夠觸發“動機激發過程”。也就是只有當技術治理被用于輔助干部更好地開展工作,而不是監督干部履職細節時,才能真正起到抑制避責的作用。

最后,為有效地培養和使用專業化干部提供了一定的啟發。研究顯示,我國基層政府的干部專業化水平和年齡顯著正相關,長期的實踐鍛煉和地方情境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干部、提高其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擁有較高專業能力的資深干部并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未能同步提升,避責傾向反而增強了。這說明,一些資深的專業化干部干事創業的信心未能得到充分保護,他們不相信能夠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應對工作中的挑戰。未來,要考慮通過加強心理輔導、改善人崗匹配等措施,提高資深干部的效能預期,真正發揮他們的能力。

當然,本文是以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Z省為研究對象,相關研究結論是否能夠拓展到其他地區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同時,未來研究可以將其他層級政府也納入分析當中,從而對不同層級政府干部避責行為的分析更為完整。

〔責任編輯:史拴拴〕

[1]黃曉春、周黎安:《政府治理機制轉型與社會組織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11期。

[1]謝治菊、朱紹豪:《基層公務員職業倦怠的測量、成因與干預——基于G省的實證調查》,《寧夏社會科學》2020第3期。

[2]倪星、王銳:《從邀功到避責:基層政府官員行為變化研究》,《政治學研究》2017年第2期。

[3][8]張權、楊立華:《“局部空轉”現象:動機、行為及擴散——一場“理性經濟人”參加的“避責生存賽”》,《人民論壇》2019年第36期。

[4]于文軒、林榮全:《責任性與避責: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大問題》,《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

[5]R. K. Weaver, "The Politics of Blame Avoidanc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86, 6(4), pp.371-398.

[6]M. Howlett,“The Lessons of Failure: Learning and Blame Avoidance in Public Policy-Mak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2, 33(5), pp.539-555; E. Charbonneau, F. Bellavance, "Blame Avoidance in Public Reporting: Evidence from a Provincially Mandated Municip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Regime",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2012, 35(3), pp.399-421; C. Hood, "What Happens When Transparency Meets Blame-Avoidance?",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07, 9(2), pp.191-210.

[7]宋小寧、佟健:《“懶政”、綜合政績考核與政府機構改革》,《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年第2期。

[9]葉娟麗、周澤龍:《責任分立與責任超載:縣域治理視角下鄉鎮避責的生成邏輯》,《行政論壇》2022年第4期。

[10]彭茜、姚銳敏:《行政壓力和制度空間雙重作用下基層官員的“層級博弈式”避責行為》,《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

[1]倪星、王銳:《權責分立與基層避責:一種理論解釋》,《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2]李振、任丹、宮兆杰:《制度緊縮與基層官員避責行為的策略與類型分析》,《深圳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3]李華君、王臻榮:《行政問責力度的測量與分析:基于2003—2017年重特大礦難的數據》,《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4]佟健、宋小寧:《多維政績考核、沖突任務與“為官不為”——一個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當代經濟科學》2018年第4期。

[5]任雅楠:《基層干部“避責”的運行機制與消解路徑:一個激勵改進框架》,《中國人事科學》2021年第8期。

[6]陳那波、李偉:《把“管理”帶回政治——任務、資源與街道辦網格化政策推行的案例比較》,《社會學研究》2020年第4期。

[7]何地:《基于風險社會放大框架下的社交媒體使用對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研究》,《新聞界》2016年第18期。

[8]高山、李維民、凌雙:《社會資本對風險的社會放大的阻抑作用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9]陶鵬、童星:《分權、爭功與避責:簡政放權改革風險的生成及消減》,《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10]周雪光:《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組織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版,第135—136頁。

[11]鄧大才:《反向避責:上位轉嫁與逐層移責——以地方政府改革創新過程為分析對象》,《理論探討》2020年第2期。

[12]孫翊鋒:《公共安全風險防范中的個體行為邏輯——基于前景理論的視角》,《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13]劉幫成、張宗賀:《“為官不為”行為的內容及結構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1]汪曲、許愉:《何以驅動基層公務員擔當作為: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2年第5期。

[2]《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2021年3月1日,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01/c_1127154621.htm。

[3]J. A. Conger, R. N. Kanungo,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pp.471-482.

[4]A. Bandur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86, pp.99-102.

[1]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理論》,林穎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411頁。

[2]E. Demerouti, A. Bakker, F. Nachreiner, et al.,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3), pp.499-512.

[3]W. B. Schaufeli, A. B. Bakker, "Job Demands, Job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Engagement: A Multi-Sample Stud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4, 25(3), pp.293-315.

[4]A. B. Bakker, E. Demerouti, "Job Demands- Resources Theory: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Forward",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17, 22(3), pp.273-285.

[5]楊明、溫忠麟、陳宇帥:《職業勝任力在工作要求-資源模型中的調節和中介作用》,《心理科學》2017年第4期。

[6]曹霞、瞿皎姣:《資源保存理論溯源、主要內容探析及啟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年第15期。

[7]A. Bandur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2), pp.191-215.

[1]彭勃、劉旭:《用數字化兜住模糊性事務:基層治理的技術賦能機制》,《學海》2022年第3期。

[2]王澤、賈澤誠:《城市基層精準治理的邏輯與路徑——基于技術嵌入的理論視角》,《寧夏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3]鐘偉軍:《技術增負:信息化工具為什么讓基層干部壓力重重?——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電子政務》2021年第10期。

[4]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心理學動態》1999年第1期。

[5]蔣舒陽、劉儒德、甄瑞等:《高中生數學能力實體觀對數學學習投入的影響:學業自我效能感和消極學業情緒的中介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年第1期。

[6]方淑苗、趙曉慧、陳云:《挑戰性壓力源對員工創新行為的影響研究——創新自我效能感和組織認同感的雙重中介作用》,《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2年第8期。

[1]倪星、王銳:《從邀功到避責:基層政府官員行為變化研究》,《政治學研究》2017年第2期。

[2]測量時6個題項都為反向測量,以降低內容的敏感性,數據分析時再調整為本意。

[3]M. L. Germain, M. J. Tejeda,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tise: An Initial Development of a Psychometric Scal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2,23(2), pp.203-232.

[4]彭勃:《技術治理的限度及其轉型:治理現代化的視角》,《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

[5]J. L. Xie, "Karaseks Model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ffects of Job Demands, Contro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6), pp.1594-1618.

[1]學歷的編碼規則:專科以下=1,專科=2,本科=3,研究生=4。均值大于3,說明平均學歷為本科以上。

[2]X. Zhao, J. G. Lynch Jr, Q. Chen, "Reconsidering Baron and Kenny: Myths and Truths about Medi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0, 37(2), pp.197-206.

[3]K. J. Preacher, A. F. Hayes,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004, 36(4), pp.717-731.

[1]對于訪談材料,本研究進行了整理和編碼,用“地區+時間+人員”的方式來標注訪談材料來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九色最新网址| 国产微拍一区|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91亚洲国产视频|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欧美高清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区网址|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丁香综合在线|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狠狠干|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a国产精品|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av在线无码浏览| 欧美日韩综合网| 美女亚洲一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黄色片中文字幕| 久久性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劲爆第一页| 亚洲另类色| 国产在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