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張金鎖 張淑艷 張燕 吳德全
摘 要:在科技持續發展情況下,蔬菜栽培技術獲得了顯著成效,農戶們可以種植各種反季節蔬菜,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新鮮蔬菜的需要。蔬菜種植技術在現代農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大多數的農業發展,在種植技術上仍有許多問題,對蔬菜種植產量和品質造成很大影響。因此,技術人員應該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對策,強化對現代農業的創新探討。
關鍵詞:現代農業;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1 前言
農業生產品質和數量,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地區,都是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食物需求越來越高,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已成為一種必然。
在目前的種植方式中,設施種植是最普遍的種植方式。利用日光溫室栽培技術,既能提高蔬菜的品質,又能提高其品質;二是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質和產量。
2 當前農業技術的發展特點
現代蔬菜栽培的關聯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過去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工進行,存在著勞動生產率低下、人工投資高等問題。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耕作,使得蔬菜生產向規模化、機械化方向發展。機器的應用,一方面能提高種植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種植效益。另外,還可以降低人工投資,間接降低農業成本。
二是現在蔬菜種植已經達到“精細化”程度,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地具體條件,采取相應的種植方式,既能更好的適應市場的變化,又能根據市場的供需變化,適時的進行農業生產的優化。
三是溫室栽培技術在蔬菜生產中得到廣泛運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生產方法,被農民們接受和喜歡,這樣既可以保證作物在一個好的條件下,健康的成長,又可以極大的提高蔬菜的質量。
3 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3.1 選擇合適種子
品種選育是設施蔬菜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選用適宜品種是設施蔬菜生產技術推廣的重要保障。農民在選擇種苗時,不能盲目,要適時地對購買來的種苗進行篩選,將劣質的種苗用水沖洗后篩出。在洗凈后,可以將其置于太陽下進行干燥,能有效地殺死其上的細菌。
在進行浸種時,要依據親水特性來選擇浸種時間,并選擇適當的溫度進行催芽。和其它作物不同,蔬菜的種植有一些特殊之處,除了少數幾種是可以直接種植的,大部分都是要種植的。
對于某些蔬菜,要加強種植,選用高品質、健壯的幼苗,以提高種植品質。目前,農戶育苗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夏蔭苗、露地苗和冬春保護苗。選擇健壯幼苗,最好是選擇根和莖又粗又短又密,葉片又大又厚,顏色鮮綠,沒有受過傷害和病蟲害的幼苗。
目前,農民在種植蔬菜的時候,主要采取的是“護根”的方法,為了確保移植后的蔬菜成活率,需要對根系進行一定的保護。在某些栽培發達區,農民將適時地引種好的品種。
3.2 建設基地
一是建立一個展覽的基礎設施。在重點農牧業、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設立蔬菜新技術、新模式展示專區。
建立省級和市級科技推廣項目的對接平臺。示范基地以縣級和鄉鎮農技中心為主,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輔,以示范基地為主,由縣扶持,以示范各鄉鎮的種植結果,提升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使農民直接觀察到農業生產結果,從而對農業生產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
二是實驗基地的建立。在農業示范園中,建立蔬菜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等實驗基地,實現實驗基地與研究機構的有效聯系。實驗基地是以研究機構為主,以縣農委為輔的實驗內容。
由于科研機構對新技術的研究不能立即應用于農業生產,必須進行田間試驗。既可對該技術在該地區的適用性進行測試,又可對該技術在該地區的成熟度及應用層次進行改進。
三是創建示范性、示范性和示范性引領型基地。主要蔬菜種植區,要適時開展新品種推廣,創建蔬菜新技術、新模式等示范帶動基地,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更多途徑。
可由地方鄉鎮、鄉村組織建立農業示范、帶動基地,以示范性農戶或合作社作為示范主體,引導農民種植。用示范戶實際種植展現基地技術成熟度。
3.3 加大病蟲害防治
害蟲危害已成為限制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在目前的條件下,防治害蟲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農業防治。結合具體條件,科學選用相應的控制措施。
從化學防治的角度來說,就是用化學藥劑來控制病蟲害,不過這種方法效果不明顯,而且還會有一些殘留,所以可以少用。
通過合理的耕作、除草和整地等措施,可將害蟲的卵從土壤中除去,使病害的發生大大降低。
物理法是根據昆蟲趨光的特性,在溫室中設置聚光裝置,對昆蟲進行誘殺。
生物防治指的是通過使用昆蟲天敵和生物菌劑,對昆蟲進行有效地消滅,從而為蔬菜創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
4 結束語
為確保農民收入和蔬菜品質,我國逐步增加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種植方面的技術人員,持續對各類農業生產設備進行研發,這既加速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也使我國對國外種植設備的依賴得到了緩解。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國的蔬菜栽培已逐步走向規模,為推廣科學栽培技術提供了便利。
參考文獻
[1] 李波.現代農業蔬菜栽培技術及栽培要點[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2(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