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鳳
社會進步和農業技術發展,甜粘糯玉米作為主要口糧經濟作物之一,面臨著更高的產量和質量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不斷推廣和完善甜粘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確保玉米安全和高產。我國國土遼闊,經緯跨度大,氣候復雜,但主要是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這為玉米種植提供極佳的生長環境。本文旨在探討因地制宜推廣甜粘糯玉米綠色種植,為國民經濟增產增收。
1 甜粘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1 優選良田
甜粘糯玉米具有較強環境適應性,可在大多數土地條件下栽培。要想確保甜粘糯玉米粒的產量和質量,在播種時應選用土壤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促使甜粘糯玉米根系發育,并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通常選弱堿性砂質土地比較好,在選定土地后,應該先進行翻耕,并根據土地的水分情況適當施肥。
1.2 良種精選
為了確保甜粘糯玉米種植的質量,應當精心挑選優質品種播種,以便為后期生長發育提供良好技術基礎。在挑選播種時,應當充分考慮種植地的氣候條件因素的不利影響,選取粒大飽滿,富有光澤的高存活率優質種子進行播種,保證幼苗順利出芽。
1.3 適時播種
播種密度和播種時間對甜粘糯玉米的質量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種植前應該控制好它們的數量。一般來說,土壤濕潤且成熟時間較早的甜粘糯玉米品種可以適量提高種植密度,而其他種類則可以適量減低種植密度。
1.4 田間管理
1.4.1 補苗間苗:在播種完成后,為確保甜粘糯玉米粒質量,必須認真管理田間。當甜粘糯玉米粒出苗后,需密切關注生長發育狀況,如出現缺苗,要及時予以補苗管理。此外,還應做好間苗管理,等甜粘糯玉米粒長出3~4片葉后,應做好間苗和定苗管理,確保甜粘糯玉米植株處在同一生長期內,植株大小高矮盡可能保持一致,如果出現部分幼苗壞死,可將帶土幼苗直接移植到鄰近的洞穴中,以確保種植密度。
1.4.2 施肥:當甜粘糯玉米粒進入苗期時,為了確保它能獲得充足養分,必須及時施肥。此外,甜粘糯玉米粒在各個階段對化肥要求也有所差別,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施肥。特別是在甜粘糯玉米生長進程中,氮肥需要量較大,一旦氮肥供給不夠,就會直接威脅到甜粘糯玉米粒的生產。
在甜粘糯玉米生長發育關鍵期,為保證質量和生產,應及時補充氮元素及科學配比氮磷鉀復合肥,并適當增施尿素,同時要及時用土覆蓋,以促使雌穗粒數增加。此外,在甜粘糯玉米揚花授粉時期可適時追加氮肥,以加快甜粘糯玉米根系茁壯發育,使籽粒變得更加飽滿。
1.4.3 灌溉:甜粘糯玉米的長成要求充足的水份,在甜粘糯玉米成長流程中,應該依據自然降水量實行科學灌水。一般來說,在甜粘糯玉米籽粒形成階段,應保證水分含量在88%~92%;乳熟期水分含量應該在44%~80%,以保證灌漿正常完成。但是,如果水分含量低于40%,灌漿速度會受到影響。在甜粘糯玉米花期和乳熟期,水份需求量都很高。依據氣候條件,應該采取適當的灌水。如果在開花期和乳熟期缺水,會造成穗粒數和粒重下降。
2 病蟲害防治要點
2.1 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措施防控,可以有效抑制病蟲害生長發育和繁衍,而且對自然環境影響較小,防控成效也比較顯著。例如,近年來,使用殺蟲燈誘殺害蟲,獲得較好防治效果。使用誘餌捕獲害蟲。
2.2 農業防治
通過科學的農業防治措施,能夠有效地促使甜粘糯玉米的良好生長發育,提高其耐病功能。為此,除了正確的水肥管理、掌握種植密度、選擇抗病品種外,還應該采取土壤翻耕或甜粘糯玉米套種等措施,以達到最佳的生長發育效果。
2.3 化學防治
在甜粘糯玉米種植環節中,化工防控仍然是最有效的防控方式,它能夠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蟲害,而且選擇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品,不僅可以確保藥物的有效性,還可以有效減少農藥殘留對植物和環境的不良影響。
預防地下害蟲和苗期害蟲,可選擇噻蟲嗪、吡蟲啉、溴氰蟲酰胺等種衣劑為作物種子包衣,以及在心葉期撒入白僵菌和蘇云金桿菌,以有效控制小麥螟發生。蚜蟲可采用5%吡蟲啉乳油等藥劑加以預防,而黏蟲則可在播種前采用30%毒死蜱微囊懸浮劑,將其與水混合拌和,然后晾干即可播種。為了防止紋枯病和甜粘糯玉米青枯病,建議選用28%多菌靈100克,配制50千克水,對準病變莖稈中下部門,每隔1周噴灑1次,或者在大喇叭口期采用58%瑞毒錳鋅粉劑六百倍液噴霧,均可達到較理想的防控功效。
此外,為防止甜粘糯玉米黑穗病,建議選擇對病情抗擊力強的作物播種,并作好播種包衣,可選用多菌靈種衣劑或苯醚甲環唑等作為包衣,達到最佳防控功效。為了防止甜粘糯玉米粒根腐病發生,應該采取輪作方式,并在播栽前采用咯菌腈懸浮種衣劑予以包衣,同時強化栽培管理工作,定期噴施葉面肥。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其它有益生物的利用,頡頏作用、交叉保護及信息化學物質的利用等。對人畜安全,對環境沒有或極少污染,有時對某些害蟲可以達到長期抑制的作用,而且天敵資源豐富,使用成本低,便于利用。
參考文獻
[1] 張婷.鮮食玉米綠色栽培技術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09):28-29.
[2] 李玲玲.玉米有機旱作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2):202+207.
[3] 何季東.簡析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南方農業,2018,12(20):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