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紹麗
摘 要:蘆筍學名石刁柏,屬于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白筍和綠筍之分。綠蘆筍受陽光照射長成的,相比于白蘆筍營養價值更高,含有較高含量的蛋白質、淀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元素。本文主要分析綠蘆筍栽培管理技術,希望可以為綠蘆筍的種植栽培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綠蘆筍;栽培;管理
綠蘆筍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在地理緯度20°~60°間都可進行種植,要實現綠蘆筍的高產,需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針對土壤、溫度、光照等條件進行調節。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栽培管理人員可以對各個種植環節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采取高產栽培技術,以此促進綠蘆筍的生長,提高種植產量。
1 播種育苗
1.1 品種選擇
在選種綠蘆筍品種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多區域環境、種植者經濟等因素,目前國內栽培常用的品種有冠軍、88-5改良系等,栽培人員應優先選擇優質、高產、具有較強抗逆性的綠蘆筍品種。
1.2 育苗
首先需要進行浸種催芽,可以將綠蘆筍種子浸泡在40℃的溫水中,使用50%的多菌靈制作浸泡液,要將種子浸泡12小時左右,之后進行沖洗,放在保溫瓶中,向保溫瓶中導入30℃的溫水,浸泡三天,每天需要更換2次水。當種子處于催芽階段,可以使用紗布袋裝好種子,吊在瓶中,并將瓶塞封閉,每天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當種子開始露白之后,就可以進行播種。在育苗階段,栽培人員應選擇砂質壤土作苗床或營養土,并將農家肥料、磷肥、鉀肥等開展一定的比例拌勻后撒到床面,并進行耕翻。春季可使用小拱棚薄膜覆蓋營養缽育苗,夏秋兩季可采取直播方式,設置苗床地,苗床每隔8厘米播種一粒種子,并在播后覆蓋一層松土。
在綠蘆筍苗期,栽培人員需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在春季使用小拱棚進行育苗的過程中,栽培人員需要在出苗率50%左右時及時通風換氣,如果當地的溫度達到30℃以上,需要揭膜降溫,夏秋兩季的管理,需要適當澆水保證床土處于濕潤的狀態中,在超過50%幼苗露土后可去除地膜,在齊苗之后去除遮陽棚,栽培人員還需要及時追肥,并每隔20天進行一次除草[1]。
1.3 種植地選擇
由于綠蘆筍的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較深,呼吸強度較高,在生長期,綠蘆筍對肥料的要求也較高,因此,在選擇種植地時應優先選擇疏松沙壤土、輕粘壤土,這些土壤的土層相對深厚,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特性,此外綠蘆筍的栽培還可以選擇弱堿性的土壤。
2 定植
在移栽之前,栽培人員需要針對土地進行深翻和平整,并開好定植溝,溝距應控制在150厘米左右,深度30厘米,每667米2的種植區域需使用有機肥料2500~5000千克,磷肥20千克,鉀肥20千克及5%辛硫磷顆粒劑4千克,均勻施加在溝中,并在上方覆蓋一層土,之后進行定植。
根據綠蘆筍苗的大小進行分級定植,行株距需要控制為150厘米×30厘米,綠蘆筍幼苗如果在移栽的過程中未帶土,需要將肉質根分散在溝中,并在上方覆蓋2~3厘米的細土,在定植的過程中,需要將地下莖生鱗芽群的生長方向和定植溝的方向排成一條直線,便于后續的栽培管理[2]。
3 田間管理
在完成定植工作的當年,栽培人員需要進行中耕除草和壅土,在移栽成活后應對田間進行中耕松土,并逐步分次壅土使得棵盤上的泥土厚可在5~8厘米期間,由于綠蘆筍種植的行間距較大,在定植的當年植株覆蓋率較低,容易出現雜草,因此需要定期除草,保證綠蘆筍有良好的營養供應。在雨后以及灌水后都需要進行中耕松土,尤其是在夏季的高溫季節,綠蘆筍根系的呼吸作用頻繁,更需要氧氣,此時進行中耕松土可以保證綠蘆筍根部的生理功能。綠蘆筍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生長的初期以及收獲后的生長期,都需要做好灌溉工作,在生長初期,栽培人員需要每天進行淺層的灌溉,次數為1~2次,灌溉量需要控制在2厘米以內,當綠蘆筍的生長周期達到50~60天,每次灌溉的深度需要達到20~30厘米,灌溉量應為3~4厘米,灌溉時栽培人員應根據具體的生長周期合理控制灌溉水量。
二年生后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控制綠蘆筍的生長,保證營養的供應,在秋發期間進行整枝打頂的方式,保證綠蘆筍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中,栽培人員需要做好水分管理,綠蘆筍根系的吸水能力較為薄弱,栽培人員需要根據綠蘆筍不同生長期的要求科學灌溉,同時避免出現爛根等問題。
綠蘆筍生長較為旺盛,莖枝之間會存在相互遮蔭的問題,導致通風透光性較差,一些病毒病菌可以獲得良好的生存空間,使得綠蘆筍出現病蟲害的概率增加,為此,栽培人員需要及時清除衰老的植株、病株及嫩莖等,從而保證綠蘆筍的正常生長發育[3]。
4 病蟲害管理
綠蘆筍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雨水過多以及土壤中的細菌都會導致病蟲害的出現,常見病害包括莖枯病、褐斑病以及根腐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薊馬等。蘆筍莖枯病在綠蘆筍生長每年都有出現,該病主要危害綠蘆筍的莖部,在發病初期,主莖會出現水漬狀小斑點,并逐漸擴大變為灰褐色,重病植株枯死、根盤出現腐爛,可以使用50%的醚菌酯水分散粒劑2500倍噴霧防治。
針對蚜蟲可使用黃板進行誘殺或防蟲網進行隔離,也可使用40%啶蟲脒分散粒劑5000~60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
在針對綠蘆筍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栽培人員需要根據病蟲害的具體種類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優先選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在使用化學試劑時應嚴格控制噴灑量,避免綠蘆筍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綠蘆筍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在種植栽培管理過程中,需要把握不同的生長時期綠蘆筍的生長特點以及營養需求情況,做好綠蘆筍選種育苗、定植、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為綠蘆筍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實現綠蘆筍質量和產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月蓮.蘆筍種植的病蟲害發生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J].工程管理,2022,3(12):202-204.
[2] 王桂良,趙艷,孫劍霞.蘆筍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2(26):30-32.
[3] 徐振龍.江淮地區綠蘆筍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