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摘 要:農業是其它行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保障,農業生產力提高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在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進步下,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提升,既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也推動種植業持續發展。為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目標,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應當加強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使用,也要重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闡述,分析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為農作物實現高產目標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
引言: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非常重視農業發展,提出了糧食安全戰略,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此保障我國糧食供給的穩定性[1]。為實現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穩定提升,科學合理解決糧食問題,應當形成農作物多樣化生產,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2]。但農作物生長期間中,會受到內外部因素影響,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病蟲害侵襲等問題,直接降低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的實現[3]。為進一步保障農作物產量穩定增長,需要合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發揮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作用,以此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1 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1.1 品種選擇
選擇優質農作物品種是實現農作物高產的基礎。種子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其質量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潛力[4]。一般情況下,農民在播種前,都需要對農作物品種合理選擇。在選擇農作物品種中,應當按照種植區域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結合氣候、土壤、種植經驗等綜合考慮,選擇最適合當地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例如,北方區域農作物生長季節短,為確保農產品及時供給市場,應當選擇生長周期短,成熟時間早的農作物品種;在風沙、強降雨等惡劣天氣頻發的區域中,應當選擇莖稈粗大,具有耐水性、抗倒伏能力強的農作物品種;在土壤貧瘠區域中,需要選擇環境適應力強的農作物品種;在病蟲害高發區域中,需要選擇抗病蟲能力強的農作物品種。
農作物品種確定后,種植人員要對種子質量檢查,篩除其中存在畸形、發霉等部分,確保種子顏色鮮艷、顆粒飽滿,以此為農作物健康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5]。種子選擇后應當結合具體情況開展曬種、浸種等。通過種子在陽光下暴曬,使用適當藥劑浸泡,開展包衣作業,有效激發種子活力,提升種子發芽率,也能殺死其中存在的病蟲,為農作物健康生長提供保障。此外,也要重視優質農作物品種培育和使用,依托當前情況對農作物品質進行提升,增強農作物抵抗病蟲害能力,為實現高產奠定良好基礎。
1.2 種植時間
我國地大物博,經緯度跨越大,各個區域氣候差異顯著。為合理確定農作物生長時間,保障農作物獲取到充足的光熱、水分、營養等,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種植區域氣候環境和農作物品種,明確種植時間,從而契合農時[6]。
例如,以山東小麥為例,其處于東部沿海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期和光熱充足時間相同,基本上不會出現霜期?;谶@種情況下,冬小麥播種時間應當在10月上中旬,并且對全區差異進行考慮,山東東部、中部、北部在冬小麥播種時間都是10月1~10日;山東西部在冬小麥播種時間是10月3~10日;山東南部和西南部冬小麥播種時間在10月5~15日。如果過早對小麥播種,會因氣溫高,造成小麥入冬前生長旺盛,直接影響小麥越冬;如過晚播種小麥,會在入冬前生長時間不足,因天氣氣溫低,影響小麥發芽率,雖然小麥可順利發芽,但是也會產生生長情況不良,最終難以抵擋寒冷天氣,無法實現小麥高產目標[7]。因此,為確保農作物實現高產目標,應當選擇適合的播種時間,結合種植區域氣候環境,科學合理調整播種方案,從而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
1.3 輪作技術
一般情況下,農作物輪作是在相同種植區域上有序的對不同農作物進行種植,充分發揮農作物生長習性和栽培技術的作用,從而利用農作物輪作的互補效應,并且結合用地和養地的方式,既可以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也保護了生態環境穩定。
基于在相同種植區域長期種植一種農作物,導致病蟲害很容易持續繁殖,增大農作物受到病蟲害侵襲的概率,直接降低農作物產量[8]。然而,使用輪作方式后,避免了連作產生的病蟲害問題。而且,不同農作物在種植期間所使用的技術、田間管理等存在差異,促使其起到清除雜草的效果。基于不同農作物在生長中對營養物質需求存在差異,通過輪作科學合理實現土壤養分的利用,對農作物健康生長產生良好的作用。
從當前農作物輪作而言,主要有糧豆輪作、水旱輪作、草田輪作等,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種植區域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輪作方式。例如,山東農科院通過分析茬平縣種植情況,選擇糧豆輪作制度,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也降低了種植成本,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玉米在生長期間中,對土壤養分消耗量非常大,長期連作很容易造成土地貧瘠,而豆類在生長期間會產生生物固氮,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以吸收的含氮物質,從而提供給自身和玉米生長使用。因此,在使用糧豆輪作制度后,土壤肥力得到恢復,起到了增產的效果,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充分帶動了農民開展農業活動的積極性。
2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化學防治
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各類殺菌劑、殺蟲劑得到研發和使用,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基于這類防治物品都是化學制品,如果沒有正確使用,很大程度對農作物、生態環境、人體等產生嚴重的威脅?;谶@種情況下,種植人員在使用化學防治方法中,應當選擇針對性的化學藥物,并且對藥物劑量進行明確,從而實現安全性、科學性的防治病蟲害。
例如,西瓜在生長期間中,枯萎病是普遍存在的,這是源于真菌引發的,其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并且不會被低溫殺死,也會通過土壤、肥料、菌株、種子等進行傳播,如果此類病害產生后,直接會降低西瓜的產量。
針對此類病害在防治方法上,主要從預防和治療兩個方面出發。從預防角度而言,種植人員在播種前對農作物種子及土壤殺菌消毒,避免病菌感染風險增加。一般情況下,需要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藥劑按照600倍溶液稀釋,將其與種植土壤融合,從而起到枯萎病的預防。在治療層面而言,也是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藥劑按照500倍溶液稀釋,對存在病株及周圍土壤漫灌,從而確保西瓜植株的存活,避免病害繼續蔓延。
此外,葉斑病和根腐病也是非常常見的農作物病害問題。針對該類病害在防治中,種植人員使用濃度0.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稀釋成500倍液,在種植區域進行封閉性噴霧,并且每隔10天噴霧一次,并且連續一個月,從而對葉斑病和根腐病進行防治。
再如,紅薯晚疫病防治中,需要從現蕾期開始防治,葉面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安泰生100克/畝,預防和治療銀發利600倍液、霉多克500倍液噴霧;在早疫病防治中,拿敵穩3000倍液、好力克3000倍液噴霧;黑痣病防治使用選用無病種薯;適期晚播,地溫不低于10℃;增施鉀肥。
播前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浸種10分鐘殺死種薯沾著的菌核。播種時可噴施阿米西達(喀菌酷)60毫升/畝預防,種薯播到壟溝后馬上在溝內噴藥,使土壤和芽塊都沾上藥液然后覆土。苗期噴施瑞苗清50毫升/畝+益微40~50毫升/畝。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有著很好的防治效果,對環境危害非常小,操作也很便捷,基本上在農作物病蟲害使用很普遍。
在物理防治中,主要使用一些簡單工具和物理因素,如溫度、顏色、光等對農作物病蟲害起到安全性、經濟性的消除。
例如,棉鈴蟲在農作物生長期間是普遍存在的,主要對蔬菜作物產生重大影響,其幼蟲會吸取農作物的花蜜和嫩芽,直接造成農作物減產。針對棉鈴蟲防治中,主要利用該蟲的趨光性,通過在種植區域選擇合理的位置安裝高壓泵燈,從而對棉鈴蟲誘殺,從而降低棉鈴蟲的危害。
2.3 生物防治
在生物防治中,是借助微生物及生物間存在的天敵關系,充分發揮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鳥治蟲的作用,也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例如,在玉米植株生長期間中,玉米螟存在是普遍的,其幼蟲會吸取莖稈,直接造成玉米減產。在此類蟲害防治中,通過發揮赤眼蜂的作用,主要在玉米螟初期和成熟期中放置赤眼蜂,從而赤眼蜂成蟲會吸食玉米螟蟲卵,并且充分借助吸收到的營養進行化蛹,以此達到寄主死亡的目的。在使用這種方式中,既可以對玉米螟有效殺死,也可以避免農作物受到污染,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結束語:農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保障,并且糧食安全戰略是我國當前重要的國策,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農民群眾經濟收入增加。
基于這種情況下,應當在現有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科學合理使用高產栽培技術,不斷提升農作物產量,才能保障糧食安全戰略的實現。并且,也要重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結合區域農作物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實現農作物高產目標。因此,在農作物種植中,需要合理使用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以此推動種植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月建.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09):112-114.
[2] 李欽正.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實踐[J].河北農機,2023(08):54-56.
[3] 馬莉.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影響因素及推廣優化策略[J].南方農機,2023,54(05):62-64.
[4] 陳薈茜.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河南農業,2022(32):25-27.
[5] 范帥.關于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2(10):79-80.
[6] 劉世玲.大球蓋菇高產菌株與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湖北省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2021(08):10.
[7] 呂寧,張明遠,盛婷婷.花生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06):42-43.
[8] 孫偉,張媛,殷新娟,等.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以武漢市為例[J].鄉村科技,2021,12(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