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芳
隨著全球人口最近突破70億大關,人口增加的趨勢成為非常重要和切實的問題。由于這一事實,人類需要顯著增加農產品產量。缺乏耕地、勞動力成本高、氣候變化、蟲害造成的作物損失等都帶來了額外的挑戰,限制了我國人民獲得優質食品的機會。
進入新時代,植保技術不僅可以幫助農民保護農作物,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產量,進一步開發農業生產潛力。同時,推廣植保技術,在一定程度給農戶帶來種植新理念與新思想,進而解決以往農產品品質逐年降低、土壤潛力逐年減弱等現象。基于此,下文主要介紹基于新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應用現狀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1 農業植保技術推廣現狀
1.1 農戶接受度不高
農業植保技術對于農戶而言,本身是一種不太認可和理解的技術。自古以來,我國絕大部分農民一般憑經驗進行作物種植,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化肥、農藥和殺蟲劑的使用。在農業技術的推廣的受眾對于該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同時,由于國家對于這方面的投入不足、植保技術落后及農村基礎設施差,導致植保技術推廣體系薄弱,主觀和客觀條件均不利于農業植保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導致農民對農業植保技術接受度較低。
1.2 缺少管控體系
管控農藥等化學試劑對植保技術的推廣十分重要。目前,由于我國對農業生產采取開放的管理態度,對農藥、殺蟲劑等化學試劑并未進行嚴格限制。此舉雖是考慮到農業生產需要也方便農民的購買,但在一定程度助長了學農藥和殺蟲劑的濫用。
同時,由于農藥和殺蟲劑購買便利性,因此噴施次數、頻率也隨之增加。此舉雖然能在一定時間段控制病蟲害,但是許多蟲害和雜草因此產生抗性。農戶對此只能加大劑量和噴施頻率,過量的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在一定程度上會農作物帶來毒害,也會對當地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1.3 專業技術人員不足
農業植保技術的推廣離不開專業的技術人員。在技術下鄉過程中,農業植保技術依托當地農業合作社等機構進行推廣和宣傳。但是,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合作社甚至植保站形同虛設,并未落實植保工作。
同時,植保工作缺乏專業性人才,許多僅為農學或者其他專業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進行推廣工作。這就導致在推廣過程中,許多理念和細節技術人員自己可能也是照本宣科,并不讓農戶們真正理解到位。這些也就導致了惡性循環,農戶本身就對植保技術不太認可,這些推廣反而讓對植保技術敬而遠之。
2 解決對策
2.1 提高農戶的植保意識
加強對農業植保的教育工作,提高種植農戶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保護意識。
①針對病蟲害侵害,讓農戶在農作物生長期盡量選擇低毒、低殘留農藥如多殺菌素,減少農藥對植物、土壤和環境影響。
②選擇正確施藥時間,提高藥效和降低農藥使用頻率。
③條件允許下讓農戶最好采用綠色防治如覆膜、黃板誘殺等技術。考慮到農作物保護,可采用農藥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結合,既能減少用藥量,又能達到防治效果。
④鼓勵村民積極進行農業植保技術活動,提高村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經營主體安全意識,聯合媒體、政府宣傳部門通過網絡媒體、就地發放宣傳冊等多形式開展農業植保技術普及。
2.2 加強培訓體系建設
基于各地農保所,對合作社、企業及農戶定期開展農業植保培訓,主要從農村農藥使用、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農業植保方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降低化肥、農藥以及殺蟲劑等對農作物的損害。
由于農民文化程度有限,技術培訓要求內容應易懂、好便于操作且進行及多次的重復培訓,或開展理論學習與田間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有助于農戶掌握技能。
2.3 專業人才和體系建設
由于農業植保技術剛處于起步階段,且推廣效果不佳。因此,政府在對農業植保推廣中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更應加強培養專業的技術人員,并且健全農業植保推廣體系。
各級政府加大農業植保推廣力度,進一步由點到面,有深入淺的進行推廣。除此之外,需加快構建植保技術推廣體系,通過成立鄉鎮農業植保服務站,檢測人員經培訓后進行上崗推廣,同時定期或不定期對田間農產品實行快速檢植保檢測,更好掌握農產品的安全性,從源頭控制農殘問題的產生。
要在村(社區)設立農業植保專員,制定和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農作物安全第一手資料。
3 結束語
新形勢下,農業植保技術是基于我國農業綠色高效發展而必須進行推廣的農業技術。農業植保技術通過綠色防治病蟲害、綠色除草、精準施肥等措施,可以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力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由于植保技術推廣和應用剛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農戶認可度較低、缺少相應推廣體系以及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等問題。對此,應提高農戶植保意識、加強培訓體系建設以及加強政府投入,多方協作共同促進農業植保技術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