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麗
農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從耕作環境改良出發,對農業種植進行生態化管理。保護性耕作技術應運而生正是符合農業生產需要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模式。在保障土壤耕作開展前提下,強化其對應農業種植經濟收入以適應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
1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意義
采用保護性耕地技術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學肥料的投入量,對原有土壤結構進行保護,從而達到構建綠色健康農業生態環境目的。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達到優良水土保持能力,不斷向植物生長提供相應水分,降低人工投入,提高種植效益。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于栽培過程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均有著重要意義。
1.1 優化農業種植基礎環境
傳統農業種植戶耕作種植時,因其本身不具備優秀科學種植技術而認為要想獲得農作物高產必須采用多量化學肥料堆積應用。但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對肥料的要求存在一定上限,過多的化學肥料對土壤進行自我催化不但不能促進作物產量的提高,反而會造成土壤板結等問題,從而影響到農業種植的生態環境基礎。并且在種植戶進行種植管理時,采用有效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達到解決土壤結構破壞這一難題,利用農作物收獲后秸稈對田塊進行覆蓋,可以起到對土壤結構進行有效改良。同時在土壤休憩階段土壤表層作物秸稈會自然腐化形成腐質層結構并且它是優良的有機綠肥實現了土壤肥力充實的意義,從而降低種植戶對下茬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化學肥料投入量,保護土壤結構,也加強農作物有機綠色衛生安全,走農業種植可持續發展高效之路。
1.2 使土壤保持水分和肥力
在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時,利用作物秸稈對表土進行覆蓋,可以有效地維持土壤水分含量,促進植物從播種后期到出芽時期都可以獲得足夠水分來供給生長。作物播種后,種皮需經過適當吸水膨脹才能有效地萌發,同時前茬秸稈殘余物覆蓋于土壤表層可減少陽光直射達到水分蒸發降低和土壤水分留存。
同時,秸稈殘渣在陽光照射和風雨洗刷作用下發生風化腐爛形成腐質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并促進形成土壤團粒結構,利于降雨向土層中滲透以滿足保肥保水要求。在此基礎上,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深耕作業,可以強化土壤結構性,增大土壤間間隙,讓土壤處于一定疏松透氣性狀態,進而達到作物根系迅速成長。
1.3 達到農作物高效增產目的
利用保護性耕地技術開展種植管理中,農業機械化作為一種必要耕作方式,將機械化管理具體應用其中,能有效降低種植戶勞動力投入,推動種植戶經濟收益增加。采用保護性耕作方式,因對土壤情況有一定改善作用,強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切實提升種植作物高產性和種植戶作物收益。另外應用秸稈覆蓋技術還可降低種植戶對化學肥料的采購投入和減低農業生產成本。
2 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問題
2.1 技術難度大,培訓成本高
實施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可避免地面臨技術難度大和培訓成本高的問題。這一技術要求農民對其熟悉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轉變,需要一定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同時對于一些缺乏相關知識的農民來說,需要進行持續長期的培訓和指導。
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需要使用各種農機具和技術裝備,這些都需要投入巨額的經濟成本。盡管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面臨著這些困難,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推廣和培訓方面的作用,在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下,仍然具有實施和推廣的前景和必要性。
2.2 經濟效益不夠十分明顯
盡管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環境保護和增加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眾多優點,但由于其較高的技術難度和培訓成本,相應的經濟效益在短期內可能不是十分明顯。
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購買高性能農機具、采購新型肥料、環保覆膜等,這些在初期可能會導致農業投入成本的增加。由于這種農業生產方式,較少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可能導致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不夠明顯,這也進一步影響到經濟效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實現更長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3 農民接受程度較低,認識不充分
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往往面臨農民接受程度較低、認識不充分的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很多農民還沒有意識到環保和可持續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一些老年的農民也由于身體健康等原因無法適應新興的農業生產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農民接受、認知的難度。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增加對農民的宣傳和普及,提供技術培訓和貸款支持,加大對政策宣傳力度等。農的接受程度與認知水平提升會推動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主動推廣與落實,使農業生產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2.4 政策立法支持不充分
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推廣實施過程中面臨著政策立法支持不充分的問題。目前,尚缺乏相關的政策和法律,對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規范和推廣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
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為農民提供充分的財政、稅收和信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降低農民在經濟方面的負擔,從而最大限度地激勵和鼓勵農民使用這一技術。政策立法支持的充分完善可以維護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長遠發展,助力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3 可持續發展下保護性農業耕作技術推廣對策研究
將保護性耕作技術科學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可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持續性優勢前景。所以在我國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勢在必行。伴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這就要求結合當前農業發展現狀,打造科學合理的途徑來實現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農業中的推廣和實際應用。
3.1 建立完整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培訓體系
我國在種植耕作觀念上,注重精耕細作。要想擺脫這種傳統的精耕細作耕作方式和改變種植戶頭腦中的種植理念就必須采用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加以推廣。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各種各樣的高科技技術伴隨著這些技術走進人們的生活中,這些技術中就有生物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這些高科技。所以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要及時針對農作物在生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相應的處理,從而確保農作物整體質量的提高。
要搞好保護性耕作技術宣傳和普及,作為有關管理部門有必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大刀闊斧地普及,并充分利用本地部分廣播和電視媒體、網絡平臺和公眾號等傳播媒介通過區域內張貼推廣標語和種植戶現場會議等形式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內容和方法的宣傳和推廣。
農業相關部門也可積極組織種植戶開展現場教學培訓工作,召開培訓會議期間可選擇農閑季節或種植戶夜間休息時安排培訓,避免了與種植戶白天生活節奏沖突而造成與會者少。與此同時,有關農業部門人員可深入農村基層開展現場技術指導工作,激發黨員干部工作熱情,對保護性耕作技術起到推進性作用,對種植戶起到表率作用讓他們認識并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并進行實際應用。但實際使用時期應注意到,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各時期,各田塊使用有區別性。
在建立培訓機制以分享保護性耕作技術時,其內容也需要隨技術經驗積累而不斷改進。所以,保護性耕地技術培訓這一制度并非是簡單的暫時擬定說明就可以了,而必須根據具體國情來構建持續性培訓機制。
建立和完善可持續培訓機制,可利用部分互聯網平臺或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有關部門可定期邀請部分農業領域專家進行培訓、專業農業技術人員開展進駐網絡后臺回答種植戶相關疑問。只有有效破解種植戶在保護性耕作技術上遇到的難題,才能對保護性耕作應用形成推廣,繼而達到提升我國土地資源條件的目的。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必須有個好的政策環境才能讓農民正確認識發展保護和合理利用之間的聯系,才能真正“因地制宜”,從而使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獲得利益,獲得豐收。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增強了農民新技術推廣知識,為保護性耕作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2 建立和完善保護性耕作機械技術
對實行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區域開展全面調查,掌握區域農業生產基本模式和實行保護性耕作技術區域范圍,考慮該區域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過程中所需機械種類和機械總數量等因素,并根據需要有計劃制定采購方案,保證相應機械設備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行中不存在耽誤實際執行而影響整體技術推廣問題。
在保護性耕作技術機械設備的檢修與維護工作中,各地需實現相應的完備售后服務,并使用專業農機操作員開展設備維護與管理工作。對已采買有機種植戶應及時回訪指導他們自己能做到正確維護與修理,確保機器能正常運轉,避免種植戶因不會使用而使機器不能正常運轉,不大修和其他因素造成了機械閑置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管理中斷的模式。
種植戶在購買保護性耕作機械時,除國家農業政策給予農機補貼等優惠政策之外,還需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地給予種植戶相應支持,為農戶提供相對優質的購買渠道及價格優惠,激發種植戶相應保護性耕地政策,實現當地農業資源可持續優化。
3.3 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確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管理模式
在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過程中,為了幫助種植戶明確傳統耕作方式與保護性耕作方式的區別,使其深入了解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管理上的優勢,可帶領種植戶進行試驗對比種植,選擇兩塊土壤情況大致相同的地塊,采用同種類作物開展對比試驗。
試驗過程中對兩塊地管理方式和投入水平做了詳細記錄,并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積極帶領種植戶實地觀測兩塊地農作物生長發育情況,受到種植戶關注。并且在農作物收獲時,分別對兩塊土地進行產量記錄,同時對其成果進行顯示,用實際生產經驗來指導種植戶認識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優勢。通過對試驗地塊進行論證,使保護性耕作技術精細管理更直觀展現給種植戶,樹立種植戶成本控制意識,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提高種植收益,使種植戶認識到技術優勢。并且獎勵有意愿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的種植戶,做到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普及的推廣局面。
結束語: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可持續發展農業科學新技術,其在普及過程中,涉及到了更廣泛的有關方面。我國可耕地面積較大,但因數量較多,并且有些耕地較為零散,因此在開展保護性耕地技術推廣工作時會存在一些困難。要更好地改善土壤環境,加強農作物高產優質發展,提高種植戶種植效益和農業種植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就需要牢牢把握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只有做好我國可耕地環境保護工作,降低可耕地面積損失,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國整體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