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 時朝 張越萍
摘 要:受政府倡導與市場推動,我國已呈現個別體系為主導,多種創新體系為補充的多種體系共存的態勢,顯示了服務主體與服務模式的多樣化。伴隨系統的拓展與發展,農業服務體系漸趨分散,系統缺乏統籌,這將影響到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工作深入開展。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分析協同理論下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的構建并提出相關建議,目的是對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協同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協同理論;農業科技;信息服務
引言:隨著現代農業服務系統的發展,我國農業服務系統呈現出多種類型的服務主體、多樣化的服務模式、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
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有關農業科技信息系統標準。這樣在系統規模不斷擴大情況下,子系統及其內部要素數量與種類也與日俱增,各子系統間,各子系統內部要素間漸趨分散和復雜,致使農業科技信息無法向用戶進行有效傳遞,從而一定程度影響了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向縱深發展。
1 協同理論概述
任何復雜的系統,包括管理系統、自然系統、社會系統,都是在外部能量的作用下,或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由各個子系統共同作用而產生的。這種協同作用能使關鍵點處的體系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實現系統由無序到有序地轉化;在伺服理論中,快速的變量跟隨較小的變化,而序列參數對整個系統的運動起著重要作用。
從系統的內在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交互作用出發,闡明了系統的自我組織化;自組織是指在沒有任何外部命令的情況下,一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可以按照特定的規律,按照特定的規律,組成一個特定的體系或功能。
一個系統要達到自組織的目的,必須滿足自組織的實施條件:一是管理系統必須是開放的,可以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信息;二是管理系統要有非線性相干性、內部各子系統要協調一致、降低內耗、發揮其功能效應。
2 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化基礎建設不足
我國的地理面積大,信息化基礎建設最終的一公里問題很難完全解決,一些地區信息化建設程度較低,當地信息服務平臺尚未搭建起來,由此缺乏農業信息傳播、公布與共享渠道,比如教育部門“校校通”以農村中小學為重點,電信、廣電部門“村村通”以光纜布線為重點。
有些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很高,但還不夠健全,無法體現實際功能,例如有些偏遠地區即使裝備了高性能農用計算機但本地寬帶網絡條件不足,網速慢,導致計算機不能正常使用。
2.2 缺乏標準化的農業信息資源的采集、整合、傳播
當前我國科技信息資源多頭建設和分散管理造成了基層科技信息的“孤島化”,科技信息資源無法實現高效的共享。
一是信息收集點有限且分布比較分散,收集的資料實際利用率較低;二是我國農業科技信息融合主要表現為各級農業政府部門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將農業供求信息、農業專家信息以及農產品推薦信息結合起來,因缺少界定標準顯得比較混亂;三是我國各地信息傳播途徑不一,農業科學數據庫對公眾服務率為68.32%,仍有三成數據庫保存在單機或局域網中,無法得以傳播。
另外,目前我國既存在國家級的大型數據庫,也存在市縣級別的小型數據庫,數據庫的類型涉及農業專家、農業生產和農業銷售等多個方面,缺乏整體性、系統性。
2.3 體系協調性差
2.3.1 體系與環境的協調方面
我國地理面積廣闊,區域性差異明顯,區域、城鄉之間“數字鴻溝”深厚,各地人文、地理及科技環境存在差異,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需求也不盡相同,紛紛效仿并調整流傳比較廣泛的系統,加之目前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尚無專門的系統標準,這就造成了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比較零散、數量龐大、種類繁多。
現實中,許多區域創新體系與本地環境需求不相適應,僅倉促搭建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并在其中開展電話熱線服務,未考慮本地客體環境、信息環境及農業市場環境等因素,因而造成系統不夠完善,職能不夠齊全,實際效用低。
2.3.2 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方面
子系統間協調性體現為主客體及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方面。一是主體和客體方面,部分區域信息服務專業主體缺位,造成客體在主頁上得不到適合的農業信息;二是我國區域農業生產很多停留在個體經營、小農生產方式上,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農業生產尚不系統,決定不同農業生產者對信息需求不一樣。各區域各類農戶信息獲取習慣與途徑存在差異,有關主體未根據本地特定需求特征提供相應的服務內容與途徑。
2.4 行為主體合作度不高
當前我國農村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行為主體有信息提供方與信息接收方兩者之分。
從提供方看,一是主體嚴重依賴政府,涉農企業多為科研院所或高校自辦或外包,若無政府扶持,獨立的專業性涉農公司難以存活。二是主體間雖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協作,但從整體上看,主體參與還較為不活躍,服務的全過程似乎處于被動局面,以利益為導向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自愿協同創新還沒有形成。
從接收方而言,這類農業主體間基層農技交流較少,偶有農業科技非正式交流,但這些交流遠沒有達到信息服務的要求,基層農技信息也無法順利發布與共享。
當前國內主要由提供方向接收方進行信息灌輸,在服務過程中較為被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有關主體對于農戶缺乏培訓以及雙方合作過少等原因[1]。
3 協同ASTISS模式的構建
3.1 子系統和要素的劃分
依據協同理論并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分為5個子系統及1個序參量。
子系統即主體系統、客體系統、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信息服務方式系統和環境系統。序參量為農業政府行政職能部門的總稱,主要由農業部,科技部,工信部組成。序參量在系統內外是游離的,它一方面是由其他主體與客體提出來的,為政策信息;一方面,它起著激發引導,保障系統正常運轉的功能。
主體系統由本地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農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以及各級政府組成;客體系統主要是由不同知識層次、不同經濟基礎、不同區域的農民構成;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主要由農業科技信息獲取、分析、集成、儲存、共享操作平臺組成;信息服務方式系統是由信息咨詢、檢索、發布、培訓等多種服務方式組成。環境系統是由經濟環境、地理環境、科技環境組成。
3.2 序參量對子系統及其要素的政策支持和宏觀調控
3.2.1 主體系統的內部要素協同
一方面,政府作為主體中的一個因素參與到主體各因素之間的協作中去;另一方面,政府作為外部參量調節著系統。
在充當主體方面,政府與其它主體合作共同參與農業信息生產與提供,政府主要為使用者提供政策信息、氣象信息、農業科研及與農業有關的項目信息,這類信息對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能否正常運行至關重要。依托這些資料,涉農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其他主體可以開展農業發展規劃、農業項目開發以及與農業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所以政府在充當主體時需要主動地、有規律地為系統提供情報[2]。
3.2.2 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的協同管理
信息資源在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中處于核心地位,而確保科技信息服務有效開展的關鍵在于政府協同管理信息資源,這主要涉及農業科技信息共享與操作平臺搭建,農業科技信息收集、分析、集成和儲存[3]。
搭建操作平臺包括硬件平臺與軟件平臺,政府可在原有信息化設施基礎之上進一步構建與完善各行政級別科技信息中心或者科技服務站。對國家級農業信息中心來說,它一方面承擔著從國外引進先進思想與技術的任務;另一方面,承擔著全國各級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
針對各省市級別信息中心主要承擔省級到省級信息共享工作,于鄉村級別信息中心可選擇示范村設立信息中心。這樣,就構建了一個縱向管理、橫向聯系的硬件平臺。
從平臺需求出發,健全信息收集點,充實信息服務途徑并利用科學方法對收集信息進行分析、總結、整合與儲存,以咨詢、檢索、媒介發布等形式向受眾傳遞信息。
3.2.3 體系與環境之間的協同
系統內的環境要素包括技術、地理及人文環境三個層面,系統要想正常運行,就必須不間斷地與外在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而不同區域所具有的環境要素也各不相同。
我國一線地區科技、地理及人文環境相對優越,而二、三線地區環境要素開發相對滯后,對欠發達地域來說,農民對科技支持的要求相對較高。
政府附屬機構或者政府財政扶持的科研院所等單位需針對特定地域制定幫扶政策,并通過比較與分析動態的調整各區域的體系政策來提高農業體系的環境適應性。
4 優化協同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議
4.1 強調政府有關核心作用
協同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關鍵是序參量在各子系統中的調節與控制,作為序參量的政府應意識到其核心地位并明確承擔相關構建工作具體科室,在構建與控制系統過程中主動參與。
另外,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種類繁多,各服務體系組成要素之間因規范不足,差異性逐漸加大,農業信息資源傳遞過程中,整合與共享受阻,政府應該針對這一問題界定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各子系統及要素范圍,使系統中各子系統及要素從數量到種類都有一定規范,便于今后各級政府對系統進行規范化管理和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有效集成。
4.2 強化和健全制度基礎性建設
一方面政府需進一步解決好“最后的一公里”問題,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至縣級后,農業部、科技部、農業專家等主體應與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共同研究進工作策略,使其順利向村鎮過渡及發展。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對現有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由于設施不完善,一些地區基礎設施的實際功能無法體現,政府需要及時了解基層信息化建設進展情況,并結合地方需求通過引進農業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來提高基層信息化建設水平。
4.3 重視農業信息資源管理標準化工作,提升農村信息管理和共享服務水平
制定農村信息采集與處理規范,對國內已有涉農數據庫進行整合,并制定涉農數據庫接口規范,對已有農業信息共享平臺進行改進,在全國范圍內普及規范化數據處理、數據接口、數據庫及信息平臺,使全國范圍內信息采集、加工、發布與共享一體化并形成全國性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鄉村信息共享服務系統,為使用者提供精準、及時、高效的農業信息資源與服務。
結語: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歷來注重農業發展,農業發展靠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產業化靠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系統來支撐。? ?政府有關部門應以序參量的形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要向其他主客體提供有關政策、氣象及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要重視系統、子系統與要素的動態調整與改進,以解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中各種實際發生與潛在發生的問題,有效促進我國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向多元化、協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偉,徐欣欣,方衛紅,等.基于協同理論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與研究[J]. 中國城市研究,2021(1):23.
[2] 朱嘉琪.基于協同理論的跨境電商信息服務體系構建[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21,006(005):32-37.
[3] 楊智勇,謝雨欣.基于協同理論的檔案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檔案管理,2022(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