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趙立坤
摘 要:文章闡述了邢臺市襄都區種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現狀,分析影響種業發展壯大面臨的主要問題,結合邢臺市襄都區當地實際提出支持種業振興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字:邢臺市襄都區;種業振興
引言: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心我國種業安全和發展,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1年7月9日,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邢臺市襄都區種業發展主要集中在蔬菜甘藍育種,有多家規模較大企業,在行業內占有一定市場規模。
1 襄都區發展甘藍產業的區位優勢
邢臺市襄都區擁有甘藍產業發展優越的自然條件,邢臺市處于河北省南部,是河北省著名的古州之一。襄都區西靠太行山,東部為華北大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春秋少雨、光照充足,可滿足一年二熟作物的栽培要求,適宜的氣候形成了其獨特的培育甘藍種子的自然條件。
2 襄都區種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襄都區有兩家實力較強的甘藍種子企業,約占據全國甘藍市場份額的60%。目前,邢臺市襄都區初步形成了甘藍育種材料搜集、育種、規范化種植及加工銷售產業鏈條,加快了進口種子替代化進程。種業公司的制種示范基地發展規模拓展了全國各地,包括到山東、山西、河南等省份推廣甘藍良種制種生產,依據種業公司生產、銷售的甘藍優良種子,從事甘藍種植的農戶增收累計約100余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1 育種國內領先
襄都區育種企業發展已具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 在我國繁育甘藍種子時間最早、銷量最大,具有廣闊的銷售市場和網絡渠道,與意大利、法國、俄羅斯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較早采用系統選育、自交不親和系、雄性不育系等育種方法,儲備及向市場推廣品種達100余個,處于國內甘藍育種領先地位。
邢臺市襄都區種業企業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并被評為“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部首屆“AA”級信用企業、起草并制訂“河北省雜交一代甘藍良種繁育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等稱號。擁有育種試驗基地4個,育種試驗測試點20余個,種子科研基地220余畝,成熟穩定的種子繁育基地9700余畝,全國銷售網點800余家,年銷售種子量25萬千克以上,聯系帶動周邊種植戶1000余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 豐富的種質資源
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襄都區種業企業在育種工作中不斷收集、整理、分類存儲各類型結球甘藍種質資源,已建立具有2000余份國內外原生結球甘藍種質資源庫,近年來,襄都區種業企業采用傳統育種方法與分子標記、游離小孢子培養等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創制并搜集甘藍、松花菜種質資源3000余份,配制甘藍雜交組合15000余個,松花菜雜交組合3000余個,向市場試種推廣品種達200余個,其中包括抗枯萎病、抗根腫病、抗黑腐病新品種100余個。目前仍在持續增加進行中。
種質資源是生命延續和種族繁衍的保證,種質庫為研究農作物的起源和進化、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這些資源是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經過上千年的自然演變形成的,蘊藏著各種潛在可利用基因,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2.3 成立院士工作站
2015年9月經河北省科技廳批準建立邢臺市蔬菜種子公司院士工作站,工作站組建了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方智遠院士作為學科帶頭人,以及中國遺傳育種學家孫培田研究員、中國蔬菜育種專家楊麗梅研究員等組成的科研技術團隊,2016年5月正式運行,圍繞油綠色甘藍新品系、有機松花菜等蔬菜育種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2.4 成果轉化落地
襄都區種業企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建成甘藍高效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研發出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新專利,獲得了多項榮譽。選育出的新品種“邢甘23”、“伯爵”通過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鑒定,獲“國際先進”稱號。企業品牌得到社會認可,“雙環”牌系列甘藍品種適應性廣、抗病、優質、高產,先后榮獲“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河北省優質產品”、“河北省名牌產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稱號。“邢申”牌甘藍新品種在國內各大種子博覽會上成績突出,并且已通過世界種子大會及APSA亞洲種子會議推廣到世界各國,深受廣大種植戶喜愛。
2.5 種業產業發展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
襄都區種業企業通過多年來的發展,摸索出符合自身發展的產業化模式,一是將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保持現有的制種面積的基礎上,擴大規模發展生產;二是探索“公司+園區+農戶”一體化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子,公司通過“一體化”模式直接管理農戶種植面積及技術操作水平,統一進行苗期管理,減輕農戶的負擔,減少分散管理帶來的種種弊端。采收后統一回收種子,走出一條以農養農促農,滾動增值,良性循環發展新路子。同時,堅持市場導向、轉變發展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推動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在傳統批發零售、訂單銷售基礎上,利用現代信息、交通物流等優勢條件,發展便捷集約、規范標準的營銷方式。依托電商平臺加快推動農產品現代營銷進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互動。
3 襄都區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科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雖然公司培育的新品種在品質、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較原有品種有了顯著提高,然而在病害嚴重、多年連作的老基地則國外品種表現出明顯的優勢。與國外相比,無論在種質資源還是育種技術手段方面,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進一步加強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進一步提高生物育種技術手段。需要提高甘藍、松花菜難出胚基因的出胚率,好多優異抗病育種材料都難出胚基因型,導致無法運用小孢子培養技術進行快速純化;需提高甘藍根腫病分子標記的開發與利用水平;需提升甘藍雄性不育恢復技術。國外品種在抗病性及抗逆性等方面優于國內,但因其都是雄性不育,所以無法直接利用,需要研究雄性不育恢復技術,使不育材料恢復育性。
3.2 企業與科研單位之間合作不夠深入
某些前沿技術研究如基因編輯、分子設計育種、指紋圖譜構建等單憑企業自己的科研力量無法實現,需要與科研院所合作,借助他們的人才優勢,進行聯合攻關。
3.3 科研基地、科研人才、科研資金不足
企業進行育種項目的研究,時間長、見效慢,一個新品種從研發到上市大概要持續5~10年。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需要建立高標準實驗室及配置先進實驗儀器開展科研,而這些資金大部分來源于企業自身的收入,資金、基地和科研人才等這些方面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3.4 政府部門對企業扶持政策少
政府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少,對種子企業在用地政策、土地性質、征地程序等優惠政策較缺乏,導致企業育種基地建設外流。
4 意見建議
4.1 成立種子協會
積極組織相關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管理、科研、教學等單位和社會團體企業以及種子行業的專家、學者成立種子協會,充分發揮種子企業的優勢,種子協會將進一步加強種子質量管理,全面提高襄都區種業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振興襄都區種業高質量、高水平、高標準發展。
4.2 建設種業園區或種業小鎮
企業可依托晏家屯鎮良好的自然、科研條件,推進種業為基礎的農業三產融合發展,推進種業與晏家屯農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以特色種業為引擎,集成生產全程服務的種業產業園區、種業特色小鎮,推動襄都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4.3 打造襄都種業品牌
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工作,打造種業品牌。新品種示范展示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加快新品種推廣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同時也是打造種業品牌的必經之路。公司應加強新品種在不同地區試種,更好地了解新品種的適應性。依靠品種帶動品牌成長,實施種業品牌優先發展戰略,爭創地理標志產品,展開強力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襄都特色品牌。
4.4 形成集團化、規模化發展
扶持種子公司發展壯大,在科研研發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推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種業企業合作,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省、市科研攻關任務。
積極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種業企業集聚,努力打造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國內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形成集團化、規模化。
4.5 提供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
加大對技術創新企業在科研項目立項、成果轉化中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圍繞生物技術創新與轉化,在人才引進、科研平臺建設、支持研究方向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配套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