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摘 要:本文旨將酒用高梁作為織金縣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把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現代農業作為指導思想,實施酒用高梁高產生產技術,帶動我縣老百姓盡快增收致富,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和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織金縣;高梁;紅纓子;栽培
開展酒用高梁高產栽培技術,是根據織金縣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栽培技術,從而達到營養均衡,安全高效,增產增收的目的,以促進織金縣酒用高梁產業的發展。
1 種植前景
從2018年開始,中國白酒市場回暖,貴州省仁懷市醬香型白酒產量達33萬升,對原料需求量越來越大。2019年,釀酒企業對釀酒用的高粱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同時各企業的產量逐年也在增加,其對酒用高粱的需求量也會逐步增加,種植高粱成了許多地方農業產業化調整的重點。
2 品種特性
“紅纓子”由貴州省仁懷市豐源有機高粱育種中心采用本地傳統高粱品種“小紅纓子”與特矮稈雜交選育而成的高粱品種。2008年審定成功,編號為黔審粱2008001號。該品種全生育期129天左右,屬糯性中桿中熟常規品種。葉色濃綠,穎殼紅色,葉寬7.1厘米左右,總葉數13葉,呈散穗型;株高225厘米左右,穗長34.0厘米左右,穗粒數2400粒,籽粒紅褐色,易脫粒,千粒重18克左右。單寧含量1.69%,總淀粉含量81%左右,支鏈淀粉含量90%左右,糯性好,種皮厚,耐蒸煮。紅纓子產量為每畝400千克左右,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快速增加種植戶經濟效益[1]。
3 栽培技術
3.1 育苗移栽技術
3.1.1 種子處理:提前將種子攤至竹、木制品上進行暴曬1~2天;拌種陰干后播種。
3.1.2 撒播育苗:苗床選擇。主要選擇水源方便,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的沙質壤土。在播種前半個月左右將土地翻松,按1∶40的苗床大田比計算所需苗床,用熟牛糞或清糞澆在苗床上,翻松切細整平,讓其自然腐熟,培肥土壤。播種育苗。春播高粱宜在4月份開始播種育苗,將處理好的種子按每畝500克均勻撒于廂面上,用清糞水或清水將種淋濕即可,撒上先預備好的細土蓋種,隨后平鋪上農膜以保水(到出苗前),四周用泥土壓實。起拱保苗。出苗后要及時去除平鋪農膜后,及時用竹片將農膜起拱,全程加蓋農膜至5葉1心后揭膜煉苗,至7葉1心才可移栽大田[2]。
3.1.3 漂浮盤育苗:用聚乙烯聚乙苯塑料泡沫漂盤,每盤160穴,商品基質,或自配基質(充分腐熟的過篩細農家糞肥,與細土按體積比8∶1混合均勻即可)裝入盤穴中,每穴播5~6粒種子,用基質蓋好種子后放入預先準備好的棚內水池中,水中要放配備的營養液,或施入沼液或少許尿素以補充養分,一般15~20天苗長至3~4葉即可移栽大田。注意在移栽前先將苗移出棚外煉苗2~3天。
3.2 直播技術
直播方式主要人工直播和半機械化直播。春播時間一般在清明節后10天左右進行;每畝用種量1.5~2千克。每畝窩數3500~4000窩,每窩用種量約15~30粒。直播的種子處理、種植規格與育苗移栽相同。在下雨或土壤濕潤時勻苗,可以把大田里缺窩斷行的進行補栽。補栽時選用比相對于補栽地塊里的高粱苗大一些的壯苗進行補栽。直播高粱補栽完后,苗基本上完全可以定苗。行距、株距必須規范統一,建議每窩留4株壯苗,病株,弱株,雜株一律勻除。保證每畝株數達9000~12000株。
4 田間管理
不管是移栽還是直播,定苗后就開始進入田間管理。第一次管護,待苗定苗轉青后施一次提苗肥,每畝用尿素10千克左右;隨后人工除草一次,再噴施農藥(高效氯氰菊脂、甲克蟲、蚍蟲啉、高護多抗霉素<或其它抗菌類農藥>四種按說明書混合噴施)。第二次管護,待高粱生長至1米左右時(小喇叭口),一般的每畝用尿素5~7千克。做好人工除草工作,同時一定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農藥的使用與第一次管護時相同。
5 病蟲害防治
紅纓子蟲害主要有地老虎、粘蟲、蚜蟲和虻蠅;病害主要有黑穗病、大小斑病、紫斑病、靶斑病和炭疽病。針對蚜蟲可通過噴灑吡蟲啉;針對虻蠅可噴施甲氨基阿維菌素;針對粘蟲可噴灑氯氟氫菊酯;針對地老虎可噴施地虎一次凈、毒箭;針對病害主要防治方式是噴施標健、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高護多抗霉素、苯?甲等。禁止施用使用化學除草劑;禁止使用敵敵畏、敵百蟲、辛硫磷、氧化樂果以及含有敵敵畏成分的任何敏感農藥[3]。
6 結語
目前我縣酒用高梁紅纓子種植正在逐步推廣,2021年種植面積1334畝,2022年種植面積11280畝,面積在不斷擴大。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戶需把握好各個生產環節,根據植株長勢,靈活調整除草、澆水、施肥和噴灑農藥的時間,為高梁生產構建適宜的生長環境,以確保高梁優質高產,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章潔瓊,雷紅梅,朱怡.貴州省高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14(06):48-49+58.DOI:10.13605/j.cnki.52-1065/s.2014.06.018.
[2] 周其宣.優質高梁“紅纓子”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5):47-48.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4.15.034.
[3] 黃文平,陳琦.高粱新品種紅纓子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0,27(04):42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