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生
1931年春天,詞作家田漢初次見到了作曲家聶耳。
據說,聶耳對音樂很敏感:只要能從耳朵聽進去的,都能從嘴里唱出來。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聶耳”一名也由此而來。
初次見面,二人長談。田漢了解到,聶耳自幼喪父,生活艱難,此時的他希望以音樂作為革命的武器,反抗黑暗,反抗壓迫。兩位藝術家相見恨晚,自此開始了親密合作。
之后的一段時間,田漢經常邀請聶耳到上海外灘,觀察碼頭工人的勞作。他想為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寫一首主題曲。
“哼唷嗬!搬哪!哼唷嗬!搬哪!從早搬到夜,從夜搬到朝,眼睛都迷糊了,骨頭架子都要散嘍!”黃浦江邊,碼頭工人喊著號子,傴僂著身子,扛著沉重的麻包、木箱,在巨大的貨輪和碼頭之間舉步維艱。工人中,還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和瘦小的孩子。
記錄下號子的曲調后,聶耳滿腔悲憤地說:“中國人就這樣過著奴隸般的生活!”田漢悄悄地對聶耳說:“你知道箱子里裝的是什么嗎?”
聶耳茫然地搖了搖頭。
“是軍火,是日本帝國主義運來打中國人的軍火。”
“啊?!”聶耳震驚地抬起頭。
回去后,他們懷著極大的憤慨和戰斗的激情,為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創作了主題曲《前進歌》。
同胞們大家一條心
掙扎我們的天明
我們并不怕死
不用拿死來嚇我們
我們不做亡國奴
我們要做中國的主人
讓我們結成一座鐵的長城
把強盜們都趕盡
讓我們結成一座鐵的長城
向著自由的路前進
……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前進歌》這樣的歌曲公開演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因為田漢、聶耳這個組合非常耀眼,歌曲受到了一大批進步人士的關注。他們借來禮堂,促成了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的首次演出。聶耳擔任歌劇的導演和主演,飾演工人老王。
歌劇一連演了三天。劇中,得知真相的碼頭工人,將軍火扔到黃浦江里。氣急敗壞的日本侵略者向人群開槍,打死了老王的孫子小栓子。老王悲憤地抱起小栓子,眼淚涌了出來。他帶領大家高唱《前進歌》:“我們并不怕死,不要用死來嚇我們。我們不做亡國奴,我們要做中國的主人……”
臺下沸騰了,觀眾都站起來,齊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前進歌》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國民黨趕緊推出粉飾太平的歌曲,搶奪人心。田漢和聶耳決心與反動派斗爭到底——改編《前進歌》,把它融入新的劇作《風云兒女》中。
“怎么改編,怎么改編……”思考中的田漢在桌旁的一幅畫上,看到了萬里長城。“有了!”田漢激動地寫道——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聶耳迅速為歌詞譜曲,并修改了個別字句,使之更加完美。
是的,這首由《前進歌》改編而來的《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那振奮人心的旋律,就像戰斗的號角,鼓舞著代代中華兒女居安思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