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是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
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你一定能想到那個小小放牛娃——王二小。他機智、勇敢,為了保護鄉親們,將日寇引入了八路軍的包圍圈中,自己卻犧牲在了敵人的刺刀下。
這位小英雄的原型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一名兒童。當時,日寇對根據地發動“掃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團結一致,開展反“掃蕩”。孩子們年紀小,在村里村外玩耍、放牛,不會引人注目,一旦發現敵情,就能靈活地送出情報。于是,他們組成兒童團,承擔了站崗放哨、傳送情報的任務。
兒童團團員膽大心細,立下“五個不”約定——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信,不吃敵人的糖,不念敵人的書,不告訴敵人藏糧的地方。
有位兒童團團長,叫閻富華。他是個孤兒,家人都在貧病中死去,靠給人家放牛為生。后來,閻富華接觸到八路軍戰士,加入了兒童團。
閻富華所在的兒童團,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晉察冀日報》。這天,閻富華和伙伴一邊放牛一邊放哨,突然發現東山頂上的信號樹倒了下來。信號樹是一棵立在山頂的假樹,一旦發現敵情,在山頭站崗的兒童團團員就會扳倒信號樹示警。收到信號后,閻富華和伙伴立刻行動起來,伙伴去通知報社轉移,他自己則把牛趕到山溝里藏好,繼續查探情況。
日寇舉著刺刀沖進了山。閻富華心急如焚,生怕報社暴露,躲在一邊緊張地監視,卻不慎被發現。
槍口頂在背上,閻富華被逼著給日寇帶路。為了給報社爭取轉移時間,他冷靜地走在最前面,在山中兜起了圈子。最終,意識到上當的敵人,殘忍地殺害了這位年僅13歲的小英雄。
閻富華守衛的《晉察冀日報》不單單是一份報紙,它更是根據地的“大喇叭”,傳遞黨的聲音,宣傳抗戰英雄的事跡,告訴根據地的百姓們抗戰的形勢。它刊登過狼牙山五壯士的壯舉,還發表過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這樣的報刊還有不少,讓日寇非常痛恨。他們組織了一次又一次“掃蕩”,不讓“大喇叭”發聲。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報刊工作人員用騾子馱著印刷設備,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在山崖石縫間堅持工作。
晉察冀邊區前線記者團記者雷燁,隨身帶著他的相機和水筆奔走在各個戰場,拍攝、記錄。他整理了一批戰地照片,計劃發表在《晉察冀畫報》上,對當地的抗日戰爭作全面報道,發出振奮人心的抗戰之聲。
這一天,雷燁正在撰稿,突然傳來日寇進村“掃蕩”的消息。雷燁接到指示,和《晉察冀畫報》的工作人員一起轉移。雷燁不放心當地村民的安危,趕去察看,發現一處村民避難點有可能被日寇發現,便立刻把村民們安置到另一個相對安全的區域。果然,原先的避難點之后遭到了日寇的炮火攻擊。
這一來一去,天黑了,又起了大霧,雷燁和警衛員走錯了方向,最終遭遇了敵人。雙方激烈地交火,雷燁不幸負傷。危急關頭,他對兩名警衛員說:“我來掩護,你們趕快突圍!”
警衛員不肯,雷燁當機立斷:“要死死一個,不能都死,你們快撤,不要管我!這是命令!”
最終,兩名警衛員突出重圍。身負重傷的雷燁奮力抵抗,但寡不敵眾。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將一個個陪著自己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老伙計”——相機、水筆、望遠鏡全部砸毀,對著自己扣動了扳機。
不久后,《晉察冀畫報》在其中一期,用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刊登了雷燁的作品、遺言和悼念他的文章,激蕩起響徹云霄的抗戰聲浪。
2014年,雷燁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這份名錄里,一個名字就是一個不屈的生命。其中有一位英烈,名叫趙一曼。為了抗日,她將孩子寧兒寄養在親戚家,自己遠赴東北,卻在一次與日寇的戰斗中被捕。面對嚴刑拷打,趙一曼沒有屈服。在就義前,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留下了最后的心聲:
“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希望你長大成人之后,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為什么母親離開了孩子,為什么孩子迎向了刺刀,為什么記者砸碎了相機,拿起槍?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在生死存亡之際!
國破山河在,不屈的土地上,傳來綿綿不絕的聲音:那是“我三千萬民眾,決心以滿腔熱血,濺于白山黑水之間,以灌溉中華民族自由之花,敵氛未靖,誓不生存”的悲壯,那是炮火中“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雄渾,其中,有一個聲音,格外堅定、洪亮——“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它磅礴的力量躍過城市村莊、跨過山河湖海,匯聚于“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薄W詈?,它落在報紙上,從揮舞著報紙的報童口中大聲喊出:“日本投降了!”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總結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 不拔的必勝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