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丹
棗陽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自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以人才鏈的“強”,激發創新鏈的“活”,托舉產業鏈的“優”,讓更多“千里馬”在棗陽競相奔騰,努力打造“襄隨南”毗鄰地區人才高地。
聚力三鏈合一,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堅持將人才鏈嵌入產業鏈、融合創新鏈,實施“三鏈融合”聚才行動。一張圖建優人才鏈。結合“7+6+3”產業鏈發展需要,全面摸清人才需求,制定《棗陽市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繪制《棗陽市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科研需求統計表》,精準匹配產業發展和人才供給。兩平臺提優創新鏈。聚力做強科創平臺,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專家工作站8家、產學研合作基地28家,建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6家,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21家、企校聯合創新中心23家。雙創平臺市場化運營日臻成熟,人才雙創活力日漸激發,棗陽人才創新創業超市被評為“省級優秀人才超市”,棗陽電商產業園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三機制培優產業鏈。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印發《棗陽市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實施“產業顧問”制度,每條產業鏈聘請1名領軍人才擔任“產業顧問”,幫助重點產業鏈整合人才開展技術攻關。開展“紅鏈引領”行動,成立7個產業鏈聯合黨委,確定40個兩新黨建聯系點,服務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聚力三管齊下,筑牢人才匯聚新高地。堅持以需求為重點,多渠道引才。針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現狀,持續加大招錄力度,開展事業單位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每年引進高層次人才70人以上、專技人才500人以上。積極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68家,組織大學生實習實訓2964人。堅持以資源為支持,全方位聚才。圍繞國家級經開區升級和產業鏈發展,實施高端人才集聚項目。與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獲批省市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7項、襄陽市“重點實驗室”2個。建立在外鄉賢人才庫,登記在冊在外能人名人1739人,舉辦數場人才回鄉懇談會,以開放的視野用好“走出去”的人力資源。堅持以創新求突破,靶向性用才。優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激勵人才謀事擔事成事。對衛健系統聘用人員實行合同制管理,與在職人員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高級崗位設置比例,將高級職稱評審向一線傾斜,基層專技人員占比達到60%。探索人才評價體制改革,打破人才“四唯”傾向,企業“三領”人才評選入選湖北省人才工作優秀案例匯編。
聚力三位一體,涵養近悅遠來新生態。建立“一把手”聯系機制。強化政治引領,突出事業感召,堅持黨委聯系專家人才制度,做實做細各類人才走訪慰問等工作,從產業人才中推選“兩代表一委員”295人。評選表彰全市科技創新先進個人10名、全市優秀人才工作者10名,營造愛才惜才敬才的良好氛圍。推出“一攬子”集成政策。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設“襄隨南”毗鄰地區人才中心的實施意見》等“1+4”人才政策,每年投入3000萬元真金白銀,以政策集成推動效果倍增。對各類人才給予最高100萬元獎補,入選省市重點人才科創項目1∶1配套資助,用重磅政策凝聚人才引領共識。優化“一條龍”貼心服務。堅持人才所需、棗陽所能,真心實意解決好人才子女入學等問題,在商圈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人才驛站”,籌集人才公寓186套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拎包入住服務,為大專生以上各類人才提供租房補貼和購房首付補貼,組織交友聯誼等暖心活動,讓棗陽成為更多人才向往之城、圓夢之城、幸福之城。
(作者系棗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