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種·起源
芒種,又名“忙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中:“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意思是說,只要能長草的水田,都可以種麥子或者稻子。當然,這句話中,是讀作芒種(zhǒng),芒種泛指長著芒刺的各種谷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宋英杰在《二十四節氣志》里解釋:所謂芒種,是指有芒的作物(麥)應收,有芒的作物(稻)當種。
所以芒種時節是“亦稼亦穡(sè)”,又得收,又要種。諺語說:“杏子黃,麥上場,栽秧割麥兩頭忙。”所以芒種也經常被人寫成“忙種”。雖說是收和種兩頭忙,但芒種節氣的名稱本義,重點是種,節氣名稱更側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們趕緊種,千萬別錯過天時。
芒種·習俗
送花神
說到芒種,《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寶釵撲蝶都發生在芒種時節。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寫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芒種節擺設禮物為花神餞行,眾花皆謝,女孩子們把自己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延續著花季之美。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經典
《時雨》
【宋代】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
【唐代】元稹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云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晴。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耕圖二十一首·拔秧》
【宋代】樓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