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花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夾持器是鉆機的主要部件,安裝于鉆機前端,能夠夾緊鉆桿并與動力頭配合實現機械鉆進。由于該設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鉆進效率和鉆探效果,所以開發一套高性能鉆機夾持器,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鉆機夾持器常采用常閉式結構,雖然能夠實現預期夾持操作功能,但其結構較為復雜,不利于現場操控。為了優化此結構,本文引入復合結構設計思路,采用一種浮動式常閉結構,并運用ANSYS Workbench 有限元分析軟件對新型液壓夾持器進行了結構優化設計。
本文提出的新型鉆機用液壓夾持器結構設計方案,在原有的常閉式結構基礎上,增加復合夾持器結構設計方法,對夾持器結構進行改進,新的結構設計方案如圖1 所示。

圖1 新型鉆機用液壓夾持器結構
該設計方案采用浮動式常閉結構,運用碟簧保持常態夾緊。與此同時,選取液壓夾緊方式加以補充,形成雙重夾緊結構。當鉆機停止鉆進時,或者作業期間突然停電,都能保證鉆桿被夾持器夾緊,并起到一定防滑作用,提升了裝置夾持可靠性和安全性。
(1)結構上進行了改進,采用雙油缸作為執行元件,與傳統單油缸相比減小了起始工作壓力,由2 個液壓缸分擔油液開口流量。其中,每個油缸分擔的油液量都不是很大,在此情況下,活塞作業行程變短,滿足夾持器作業夾緊需求。(2)夾持器結構的設計,采用了中間對稱布置方法,位于中間軸兩側的構件可以互換,作業原理及作用相同。這種結構設計方案,降低了裝配難度,制造起來也比較方便。(3)傳統的結構設計,活塞與燕尾的連接采用整體式結構,這種結構的夾持器不僅制造難度較大,而且不利于安裝和拆卸。為了改善傳統結構,本文提出分體式結構,將燕尾部分和活塞部分用螺栓連接起來,以此降低安裝和拆卸難度。(4)夾持器的兩側安裝碟簧,用碟簧來提升裝置的自動定心能力。其中,碟形彈簧不僅剛度較小,而且輕薄,有利于夾持器體積的控制,使其占用空間得以減小,夾持器結構更加緊湊。正常情況下,夾持器會受碟簧彈力的影響,鉆桿會被自動夾緊。根據操控需求,需要夾緊鉆桿時,增壓腔內會有壓力油進入,活塞也會被推動沿著內側的方向移動,與碟簧一起完成鉆桿雙重夾緊。如不再需要夾持操作,則松開鉆桿,此時,活塞8 和油缸1 內的腔體都會流入部分高壓油,沿著左側和右側兩個方向,推動活塞移動,卡瓦基座6 在燕尾4 的推動下向外側移動,使得鉆桿得以松開。
液壓夾持器液壓夾持主要動作包括夾緊、松開,主要通過燕尾與活塞這兩個構件實現其動作。根據夾持器作業需求,設置作業壓力,不同壓力下產生的應力不同,可以滿足不同操控需求。如圖2 所示為液壓夾持器夾持方案原理圖。

圖2 液壓夾持器夾持方案
通過ANSYS Workbench 對液壓夾持器進行靜力學分析,當作業壓力為20MPa 時,產生的應力集中作用在夾持器上,與鉆機標準作業性能不符。液壓夾持器的開啟壓力為3.57MPa,明顯低于工作油壓,所以對夾持器進油壓力進行減壓處理。當其降低到限定值時,恢復到正常液壓作業狀態。本設計方案在進油路增設減壓閥,設定壓力調定范圍,上限值為10MPa。
液壓夾持器的應用,需要根據鉆機鉆進工況,調節作業狀態。考慮到該裝置容易受高壓影響,為了避免其作業受此影響,采用校核方法,分別對夾持器的剛度、強度進行校核,確定達到正常作業標準后,按照調控方案控制夾持器作業狀態。本文選取ANSYS Workbench作為有限元模型構建工具,對該工具應用下形成的模型展開有限元分析。首先,定義夾持器的材料屬性,然后選取45 鋼作為制造材料。本設計方案中,夾持器的屈服強度、泊松比、楊氏彈性模量分別為355MPa、0.3、209GPa。通過軟件建立裝配體模型前,需要將各個零件之間的接觸關系作為定義要素。其中,油缸與活塞的接觸關系設置為Frictionless,其他接觸設置為Bonded。采用網格劃分方法,將夾持器拆分為多個模塊,同時設置活塞和油缸的受壓面靜壓力,參數值均為20MPa,固定約束為夾持器底面。夾持器有限元維模型如圖3 所示。

圖3 夾持器有限元模型
運用本文構建的有限元模型求解液壓夾持器作業期間產生的應力,同時生成應力變形圖,并對該圖變形特點加以分析。通過有限元分析,得出液壓夾持器的應力和整體變形圖,如圖4 所示。

圖4 有限元模擬結果
有限元模擬結果顯示,夾持器的最大應力數值為395.6MPa,變形量最大值為0.21mm。綜合夾持器使用工況,分析夾持器作業狀態。其中,夾持器的變形和應力產生位置都比較集中,此工況下的剛度和強度未能滿足作業要求。從變形狀況來看,模型整體變形幅度較小,但是從細節來看,局部出現了較為突出的變形。經過對比,各個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其中活塞和燕尾產生的變形較為突出,因此,必須對活塞和燕尾結構進行優化。
基于多目標的夾持器結構優化設計:
(1)優化參數。根據夾持器結構特點可知,該結構中的主要參數包括活塞桿長度、活塞厚度、活塞直徑、活塞桿直徑、燕尾底部直徑。考慮到夾持器整體結構操作性能及作用,不可以改變活塞桿長度、活塞直徑、活塞桿直徑3 項參數數值。因此,確定活塞厚度、燕尾底部直徑為夾持器結構優化主要參數。
(2)結構優化設計。本優化方案以活塞厚度、燕尾底部直徑作為優化參數,所以參數不止一個,稱該優化方案為多目標優化方案。根據有限元模擬結果,分析參數優化范圍。為了進一步確定參數優化方案,本文運用有限元分析模型,對不同目標參數下的夾持器模型產生的應力和變形展開進一步研究。通過模擬分析,找到多組參數中的最佳參數優化方案。其中,活塞厚度記為B1,參數取值范圍[10,16],數值間隔為1,燕尾底部直徑記為D1,參數取值范圍[57,59],數值間隔為1,取不同數值作為組合方案,模擬不同方案下的夾持器應力和變形結果,即測定總變形量最大值和等效應力最大值。以下為不同優化方案對應的參數分組情況:
(3)優化結果分析。優化前活塞與燕尾質量為4.1325kg,以減小夾持器質量作為優化目標,約束條件為應力小于 45 鋼許用應力 235 MPa,在盡可能不增加等效應力最大值情況下,有效控制質量視為最佳優化方案。本次模擬分析實驗共計21 組,分別統計各組的總變形量最大值、等效應力最大值、質量相關數值,如表1 和表2 所示為優化方案下的活塞與燕尾優化結果、夾持器質量結果。

表1 活塞與燕尾優化結果統計表

表2 不同優化方案的夾持器質量結果統計表
表1 和表2 中統計結果顯示,與原值相比,第8 組優化方案中最大應力僅增加了1.56MPa,且控制總變形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夾持器質量發生了大幅度下降,質量為3.3023kg,降低率為20%。其它優化方案中也存在質量減小優勢,但對應的等效應力最大值增加幅度較大。因此,最佳方案的優化參數為B1=12mm,D1=58mm。
本文圍繞鉆機用液壓夾持器結構設計問題展開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礎上,引入復合結構設計思路,設計了一種浮動式常閉結構的夾持器。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對其結構進行優化,選取活塞厚度、燕尾底部直徑作為優化參數,設定優化參數取值范圍,以燕尾和活塞質量最小為優化目標。優化結果顯示,B1=12mm,D1=58mm 為最優解,使燕尾與活塞的質量較優化前減少了20%,為鉆機夾持器的創新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