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教育孩子,首先要幫他樹立遠大且正確的理想,一個人只有擁有了理想,才是擁有了立世的根本。正確的理想信念是走正路、行正道的力量源泉和指路明燈。學校和家庭教育應該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開展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突出課程滲透、榜樣示范和環境影響,引領青少年兒童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
【模擬情景】小張從小學習認真自覺,成績優秀,一路走來都很順利,是同齡人學習的榜樣、父母的驕傲。小張大學畢業后去國外深造并留在當地工作,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后,父母明顯感覺孩子價值觀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常發表一些對自己國家的不當言論,為此父母與他多次發生爭執。小張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疏遠,父母想不通小張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原來一直以孩子為榮的小張父母感到教育孩子很失敗,非常苦惱。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課程育人;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0-0051-03
【作者簡介】周麗紅,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100)教師,高級教師,南通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通市優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優秀班主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教育者要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之中,培養既有中國臉,又有中國心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情景案例中的現象充分反映了理想信念在部分青少年心中的缺失。新時代的班主任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和家庭、社會的協同力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學校主導:孕育家國情懷
學校應發揮教育主渠道作用,堅守理想信念的主陣地,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引導廣大青少年堅定“四個自信”,將家國情懷植根學生心間。
1.課程育德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這充分表明了在學生理想信念問題的解決方面,思政課至關重要。思政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精彩有效的思政課能夠給予受眾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愈發堅定理想信念,愈發朝氣蓬勃。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他課程也發揮著育人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育人資源,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統編語文教材二下第三單元課文《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介紹了壯美的祖國山川、熟悉的傳統佳節、神奇的漢字、豐富的中國美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領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2.儀式育人
儀式教育是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重要載體。儀式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道德情操、責任意識、傳統美德等對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周一升旗儀式,在莊嚴的國旗下,學生講述老一輩革命家為新中國的成立而奮斗的故事;晨會課上,學生進行紅色事跡主題演講,回顧抗戰歲月里無數革命先烈為了理想信念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在長征勝利紀念日,各班組織開展弘揚長征精神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深刻領悟長征精神的精髓;清明節,教師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祭英烈,緬懷為國家民族存亡而犧牲的烈士……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學習波瀾壯闊的黨史、革命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讓他們感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3.評價育心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評價體系的多元。我們要通過多元評價和全面評價引領學生正確的價值追求。教師在教學學科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祖國的家國情懷。案例中的學生學習努力、成績優異,但他在中西方文化和制度碰撞中失去了該有的價值觀,正是家國情懷的缺失。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教師應結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在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基礎上,把“五好少年”評價體系與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有機整合。學校應通過評價優化,引導學生、教師、家長從單一的學業評價轉向全面評價,用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二、家庭影響:明確責任擔當
面對各種社會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的時代現狀,父母要明確教育主體的責任,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1.榜樣垂范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健康的人格,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堅實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礎。父母應該用自己的學識、閱歷、人格去點燃孩子對真善美的向往。父母應積極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家庭夢融入中國夢,堅定孩子的信念,培養孩子的責任擔當。
2.氛圍影響
家庭學習氛圍也是實現強國夢的動力源。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這意味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部署完成。我組織家長和孩子進行“中國北斗 星耀全球”主題研學活動。親子雙方通過豐富的圖文視頻資源,了解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年研制之路,感受國家發展巨變。在家庭研討學習中,孩子感受中國科研團隊激情燃燒的奮斗歲月,感受國家科技力量的發展強大,激發滿滿的民族自豪感。
三、社會協同:提升國家認同感
社會資源就是一部“活教材”,能夠激發學生對黨、對社會、對國家的熱愛,提升國家認同感。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深刻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深深植根學生心間。
1.感悟一種精神
三年抗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班主任要學會“疫”中取材,開展“同心抗疫·共享春暖花開” 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感受“中國速度”,體會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分享“抗疫故事”,了解各行各業的平凡英雄人物對國家的責任堅守;感受“中國精神”,了解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為世界抗疫提供的寶貴經驗,感受大國擔當;表達“我的報國之志”,用勤學行、報國志發揚中國精神。
2.開展一段旅行
我統籌校外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行走在江海大地上”家鄉研學旅行。我們考察家鄉的頤生酒廠,了解頤生酒的歷史、文化和釀造過程,開展“我為頤生酒代言”的活動;我們參觀張謇故居,了解張謇生平事跡,感受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教育強國夢;我們游覽江海博物館,學生用繪畫、征文、攝影等形式,弘揚江海文化的優良傳統。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感受家鄉的魅力,激發建設家鄉的熱情。
3.重塑一個偶像
霍妮認為:“追尋偶像是追尋理想自我的表現。”“精神偶像”是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導航儀!
紀錄片《港珠澳大橋》揭示了這座“超級工程”背后的感人故事和動人細節。我通過視頻資料,引領學生和設計師林鳴“面對面”,從走近人物、了解人物,到思考人物精神。師生共同研討:什么樣的人物榜樣可以成為我們的精神偶像?什么樣的中國才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偉大國家?什么樣的社會才是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園?榜樣人物追求科學、探索真理、為國家榮譽而創新奮斗的精神,感染鼓舞著每一個學生,他們在與榜樣人物的“對話”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說:“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指路明燈,它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校、家庭、社會要根據青少年兒童的特點和成長規律,引導他們堅持正確的導向,堅定“四個自信”,明確責任擔當,提升國家認同感,讓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精神之鈣。”
責任編輯:周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