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在第十四屆聯合國中文日活動之一的“科幻文學與可持續未來”交流會上,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通過視頻與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觀眾交流。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等嘉賓出席。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東亞系系主任、特聘講座教授宋明煒博士主持座談。
科幻小說是關于整個文明的文學。在劉慈欣筆下,曾多次出現聯合國。小說中,人類在這個地方從紛爭到團結,不止一次解決威脅整個人類文明存亡的危機。而現在,當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受到多重相互關聯的危機影響,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發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時,這場以“中文”“科幻”與“聯合國”為關鍵詞的活動,便極具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主持人宋明煒撰寫專文,介紹這場活動的來龍去脈和現場體驗;并特別取得主講人劉慈欣的授權,全文刊載這篇關于人類文明可持續未來的演講稿,從一位科幻作家的視角,穿過由想象力構建的無數個未來世界,回望我們唯一的暗淡藍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聯合國談科幻宋明煒
4月19日傍晚,我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近郊的韋爾斯利學院結束學校一天的活動后,并沒有回家,而是上了一輛從紐約開來、在路口等著我的車。從波士頓到紐約大約有四小時的車程,這是我第一次乘坐一輛專車前往紐約,目的地是聯合國。坐在車上,暮色四合,我不由想到劉慈欣在《三體·黑暗森林》中描寫的情景,羅輯去往聯合國的漫漫長夜。我多么希望,這時候有一架飛機從地球另一面的山西省陽泉市,將明天活動的主角劉慈欣接到紐約。
在聯合國談科幻,正式的標題是“科幻文學與可持續未來”,從策劃到實現,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科幻小說在原則上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學,劉慈欣科幻小說中多次描寫過聯合國或類似的聯合政府,或是糧食饑荒,或是與三體文明的遭遇、太陽系降維,又或是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氦閃之際,人類合力將地球推出軌道,成為一顆流浪的星球,這些情節都關乎著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在去往紐約的漫漫長夜中,我與聯合國工作人員溝通時想到,明天將是一次精彩的對談。在聯合國談科幻,再恰當不過了。
4月19日將近午夜之時,我抵達聯合國總部近旁的賓館,年輕的外交官早已等候多時,他交給我次日活動的全部文件,還有一張獨一無二的印著我名字的聯合國通行證。為著第二天的活動,我已經準備了將近兩個星期。20日清晨,走進聯合國,首先看到的是盧森堡送給聯合國的那個著名的禮物,一把槍口被擰打結的手槍,這象征著全世界人民對戰爭的拒絕,也是聯合國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這一天是國際中文日。中文是聯合國使用的五大語言之一。今年是聯合國舉行中文日活動的第十四年。而今年活動的主題是科幻。這無疑是因為中國科幻在近年來崛起,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劉慈欣作為最重要的中國科幻作家,擔當著這次活動的主角。我們走進聯合國第九會議室,不久之后,中國使團副代表、聯合國經社部可持續發展負責人、聯合國全球傳播部媒體司代理司長等出席今天活動的主要成員進場,屏幕上也對接了劉慈欣在山西省政府傳來的畫面。紐約時間上午九點整,北京時間晚上九點整,我作為此次活動的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此前我主持過許多學術會議和文學活動,但此次非同凡響,活動透過聯合國網絡電視頻道和國內的社媒平臺進行直播。但當我看到熟悉的老朋友劉慈欣時,想象著他就在這間屋子里。我介紹了到場嘉賓之后,說:“今天我們有一位特別的嘉賓,他的科幻小說是世界級的暢銷作品。據我所知,他的小說的英文版銷量不僅超過所有其他被外譯的中國文學作品,而且在科幻類作品中,他的成就和地位可以與任何一種語言的科幻大師比肩。他就是大家都非常喜愛的劉慈欣老師。”
劉慈欣的主題演講非常精彩。我之前與劉慈欣進行過單獨溝通,其中注意事項之一就是講話要慢一點兒,因為現場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翻譯在忙碌著進行同傳。劉慈欣就用他熟悉的口音,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描繪了那個著名的意象:“暗淡藍點”。
現場發言雖然是事先準備好的,但在進行當中,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脫稿發揮,我想可能現場的氣氛真的有了一種從太空看地球的感覺,我們真正是在聯合國談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話題。當活動進行到一個小時之后,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大使給我遞來一張條子,讓我開放觀眾提問。我們之前對所有問題進行過仔細的篩選,突然開放提問,是我意料不到的,但事實上效果非常好,現場提問的都是紐約各大高校的留學生,他們的問題非常精彩,而大劉也是知無不答。

九十分鐘的活動成為一次高密度的思想交流,最后我不得不遺憾地宣布活動結束。當時我已經知道有百萬觀眾在觀看,我的結束語是:“科幻是一種夢想的文學,但科幻的夢想能夠給現實帶來啟發。今天通過與劉慈欣的交談,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收獲。劉慈欣曾經說過,他即便寫出的是最壞的宇宙,也要給讀者希望,我們可以有最好的宇宙。科幻小說中寫出各種危機,其實是為現實世界敲響警鐘,讓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一起來面對,一起來鑄就可持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在聯合國做這個交流會的目的。”
科幻文學中的可持續未來
劉慈欣
各位嘉賓、現場和線上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是“科幻文學與可持續未來”。
作為一種基于想象力的文學形式,科幻小說并不能夠對未來做出科學的預測,它只是描述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提供一個看世界和看未來的獨特視角。這個視角與我們從現實看世界、看未來的視角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首先來看看,科幻的視角是什么。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張叫“暗淡藍點”的照片,我本來想把那張照片拿來的,但我想大家應該都看過那張照片,就沒有放出來。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它是20世紀70年代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宇宙探測器,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距地球六十億千米的太空中拍攝的。
初看上去,整張照片都是黑色的,很仔細看才能發現這一片黑色中有一個小小的亮點。它是真的小,僅有這張照片的0.12個像素那么大,如果不加以指示,光靠肉眼是很難發現這個亮點的。有人形容它是太空中的一粒塵埃,其實是把它說得大了,按照比例計算,這個暗淡的小點放在宇宙中,它比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粒塵埃還要小很多個數量級。

暗淡藍點
這個亮點就是地球。人類世界的全部,和我們有關的一切,所有活著和曾經活過的人,所有曾經有過和正在進行的歷史和生活,都在這粒塵埃上面,這就是科幻的視角。對于人類的發展和未來,這個視角與我們傳統的視角是有很大差異的。從這個視角去看,我們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會有一些新的感悟。
首先,目前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基礎,是環境保護、阻止全球氣候變化、對資源開采的節約和節制,以及基于環保的綠色生活方式等。其重要性是無須質疑的,在可以想見的未來,堅守并貫徹以上的理念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基本保障。
但是從科幻的視角看,從六十億千米外看這顆暗淡的藍點,我們就真切地感受到,人類世界在宇宙中是多么的渺小。對于文明的發展,這樣一個小世界存在著天然的脆弱和不確定性。這些脆弱和不確定性,極大地影響著人類可持續的未來。
對發展的威脅很可能來自發展自身。世界正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盡管近年來遇到了包括疫情、局部戰爭、國際社會分裂和對抗加劇等挫折,但從長遠的大趨勢來看,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遏制。現有的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全面達到西方的發展程度和生活水平并非遙不可及的事,而如果全世界都進入這樣的發展狀態,我們粗略估算一下,人類將需要四個半地球的資源。所以要實現人類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找到另外三個半地球。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還來自地球自然界本身。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處于不斷的波動之中。例如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在地球的地質紀年中,大氣溫度上升或下降幾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對于現代人類社會來說,卻可能是滅頂之災。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幾度,冰川融化就會導致海平面全面上升,致使沿海地區被淹沒,大量人口向內地遷移,進而造成世界經濟的混亂和崩潰。而地球平均溫度下降幾度,將導致全球農業體系的崩潰,使世界處于大饑荒之中。現在人們擔憂過量的碳排放導致氣溫上升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地球的下一個小冰期可能正在到來。在地球這樣一粒宇宙塵埃上,生態圈的長期穩定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為了應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人類社會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做出不斷的努力。從一個科幻作家的角度來看,我們最終所能依賴的力量還是來自科技的進步。
首先,在地球的生態空間之內,技術的進步可以開發出全新的資源。在歷史上,煤炭、石油、核能取代了木材,合成材料取代了棉花和皮革。在未來,科技的進步能夠帶來更加高效和環保的能源,能夠從之前從未利用過的自然資源中,產生新的材料,能夠培育出適應各種氣候的高產農作物。無論是在未來變化的地球環境中生存下去,還是努力阻止地球環境發生變化,都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如果從地球向外看,我們就看到了一條更為廣闊的發展之路。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從有機物到核聚變材料,應有盡有。我們能夠從太陽系的太空中找到的遠不止三個半地球,按照地球最終可以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么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能夠養活十萬個地球。
一個人只有走出搖籃,才能實現可持續的成長。而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整體,要想擁有真正的可持續的未來,也必須走出地球這個搖籃,否則的話,人類的未來就可能像阿瑟·克拉克在科幻小說《2001:太空奧德賽》中描述的那樣,在一片豐饒之中慢慢餓死。
這兩個方向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以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基礎的。在這方面,人類面對的現實并不是很樂觀。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份2023年,曾經無數次在科幻小說中出現,對比一下以往的科幻小說中的21世紀20年代,和我們現在已經變為現實的2023年,我們能有的也只是一聲嘆息。在科幻小說中的2023年,地球的同步軌道上運行著宏偉的太空城,月球像地球的近鄰近郊一樣繁榮;在火星上已經建成多處人類的殖民城市,生活著數以百萬的人;在小行星帶進行著大規模的礦業開發;在木衛一的冰封海洋上,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都有人類開拓新世界的身影。太空航行已經普遍使用核動力飛船,擁有著現在的化學動力飛船不具有的運載和續航能力。
在那個2023年,也就是科幻小說中的2023年,前人們所展望的2023年,十萬個地球正在誕生之中。談到可持續的未來,這應該是一幅符合邏輯的圖景。但在現實的2023年中,我們確實還看不到這幅圖景的影子。
在現實的2023年,唯一與科幻小說中對這個年份的想象相近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過去的三十年,信息技術以遠超其他技術的速度躍進,信息網絡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全面而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特別是近來人工智能有了取得突破的跡象,也引起廣泛的關注。科幻小說中無數次描述過的強人工智能,已經現出端倪。但是,正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掩蓋了其他科技領域進步的緩慢,造成科技全面飛速進步的假象。
如果把科學發展產生的進步看成是一棵大樹的話,那么在今天,這棵樹上最容易夠得到的果實都已經被摘光了。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突破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長遠的規劃,而這一點,在目前對可持續發展所持的理念上,似乎并沒有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目前,世界各國對于基礎科學研究和航天探索的資金投入,只有對環境保護事業投入的幾十分之一。現在對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是建立在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綠色生活的基礎上,但要得到一個長遠的、真正可持續的未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開拓精神和進取精神。國際社會需要更長遠的發展規劃,需要全力關注和投入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中。在這方面的很多事業,可能只有大范圍的國際合作才能完成,聯合國無疑能夠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科幻小說描述了未來的多種可能性,用想象力構筑了無數個未來世界,它們色彩各異、形態萬千,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里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借助于科技的力量,人類能夠為自己開拓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這無數個想象世界中的一個將變為現實,成為我們的未來。也許在那樣的世界中,人類仍然會面臨來自社會發展和大自然更多的挑戰。我們也必須接受未來的挑戰,用發展來解決發展遇到的問題。
最后,對于人類可持續的未來,引用科幻作家喬治·威爾斯的一句話: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徹底滅亡。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阿??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