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松


閑置庭院改造成時尚咖啡屋、沿河打造花海景觀路、規劃黨建廣場游園、建設返鄉創業園區、籌劃秸稈加工基地……“宜居宜業又和美,鄉村生活讓人期待。”6月30日,談起村里發生的變化,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村民應新民高興地說。
鄉村是農民的生活家園。近年來,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黨建紅”賦能鄉村強,把“五星”支部創建引領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主抓手,按照規劃先行、示范引領、因地制宜、梯次推進、構筑特色的基本思路,扎實推進過硬支部建設、特色產業培育、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基層治理,繪就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麗新畫卷。
培育特色產業鋪好和美鄉村底色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在“五星”支部創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中,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依托黨建引領,建立龍頭企業精準綁定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綁定農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現在不僅會種火龍果了,還能去園里搞餐飲,家門口就有錢賺。”黑龍潭鎮西街村村民楊翠英高興地說。西街村黨支部領辦的冠泓農業合作社與盛龍園種植園全力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發展模式,發展觀光農業、農產品采摘和餐飲業,不僅為西街村失業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也為村內有種植意愿的村民提供了種植技術。
多方參與推動品質提升。“自從村里統一接管土地之后,現在是既省心又有錢賺,收入也比原來多了,這日子越過越得勁。”黑龍潭鎮老應村村民應小賢臉上掛著抑制不住的笑容。老應村作為今年繼續創建“五星”支部的村,通過綁定機制,既提升了種植技術,又規避了市場風險,該村“柳塔湖”小米暢銷省內外。同時,村里流轉土地2000余畝統一種植,帶動群眾年增收達20余萬元。
選準特色發展“一村一品”。今年姬石村集體投資建設的村內冷庫項目已投入運營并獲得收益,村集體經濟收益達40萬元,帶動了30名富余勞動力就業。“我們村將繼續整合自身資源,依托合作社,穩定建立‘雙綁機制’,利用流轉土地建設千畝良種繁育項目,力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80萬元,為鄉村產業現代化、規模化注入活力。”姬石村黨支部書記姬四安說。
創新服務方式提升和美鄉村成色
近年來,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黨建引領便民服務新模式,開通“老家情懷 民呼我應 8890”便民服務熱線,高標準改擴建黑龍潭鎮老應村、黃趙村等一批村級黨建綜合體,實施“三群三單”工作法,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培育善服務、勤服務的干部隊伍,發揮先鋒作用。深化村干部“專職化管理、一體化使用”機制,明確專職村干部選任條件、日常管理、考核和退出機制,真正讓村干部坐下來、動起來,扎實推動各項村級事務。
構筑全覆蓋、無縫隙的服務網絡,暢通服務渠道。全區30個行政村劃分224個網格,明確1102名網格員,將黨建工作、疫情防控、人居環境、安全穩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等納入網格化管理,形成基層服務“一張網”。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群眾需求,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今年以來,全區2300余名黨員主動承諾為民服務事項2600項,已完成80%以上,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
改善生態環境增添和美鄉村亮色
為推動“五星”支部創建與和美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按照“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根管子連到底、一把掃帚掃到底”的實施方案,聚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短板,圍繞安全飲水、廁所革命、污水處理、基礎提升等關鍵環節,加大財政投入,謀劃各類項目16個,覆蓋全區30個行政村,推動了農村生態環境整體大提升。
拿出專項資金,引入第三方服務公司,通過建立數字化運營中心,探索實踐“戶分類、村收集、公司轉運、市處理”垃圾處理模式,實現全區27個村(社區)環衛保潔全覆蓋,徹底消除垃圾山、垃圾圍村等現象。
采取“水沖式廁所+污水管網+小型污水處理站+區域生態濕地”的戶用廁所改造模式,把農村廁所革命和污水治理兩大工程一同謀劃、一體實施,鋪設主污水管網71712米,新建污水處理站16座,新改戶廁6000多戶,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的出路問題。
創新采用EPC+O(施工設計運營總承包)模式,委托專業設計團隊,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景”的原則,在村莊原有環境基礎上,逐村設計村莊整治方案,科學制定整治規劃,做到無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共完成建設“三微”小園3162個,建設游園36處,種植喬灌木6萬余棵,實現景觀綠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群眾“看得見綠水、望得見藍天、留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
建設文明鄉風彰顯和美鄉村特色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堅持文化惠民利民、德化潤民,不斷提振村民精氣神,煥發文明新氣象,構建出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以“文明幸福”星凸顯和美鄉村特色。
開展志愿服務。以“雙承諾”活動和農村黨員“一諾三促”行動為抓手,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修補破損路面450余處,清理占道經營700余處,對鎮區主干道施劃車行道分界線5千米,劃定機動車停車位800余處、非機動車停車位400余處,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推進移風易俗。區鎮村三級簽訂《移風易俗樹新風責任書》,建立“一約五會”,移風易俗工作實現全覆蓋。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制定紅白事操辦標準,引導和規范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開展文明實踐。去年以來,示范區已開展“舞臺藝術下基層活動”送戲曲下鄉20余場、送公益電影下鄉90余場,讓村民在愉悅中體驗獲得感和幸福感。積極探索“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模式,提升改造了1個日間照料中心、2個鄉鎮敬老院和27個村級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鄉養老全覆蓋。
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三零”創建為抓手,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探索實施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縱深推進“平安法治村”創建,各村爭創“平安法治星”,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爭星摘星中不斷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