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永昌縣農業農村局,737200,甘肅金昌)
根據2021 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9 638.2 億m3,全國用水總量為5 920.2 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為3 644.3 億m3,占比達61.5%。可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對水資源的需求比較大,為了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建設農田水利工程是有效方法[1]。在水資源緊缺地區,采用工程和技術措施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目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得到了大力推廣。甘肅地區缺水干旱現象較為嚴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嚴重不足,干旱荒漠區光照時間長,地表水蒸發量大,再加上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增加,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問題。在此背景下,引入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勢在必行,以下結合實踐進行探討。
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總面積42.58 萬km2,下轄12 個地級市、2 個自治州。甘肅地形狹長,地貌復雜多樣,包括隴南山地、祁連山地、隴東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等,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在氣候方面,甘肅氣候類型多樣,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高原高寒氣候四種類型,年平均氣溫0~15 ℃,年均降水量在36.6~734.9 mm。在水資源上,2021 年甘肅水資源總量為277.3 億m3,人均水資源量1 114 m3,比2020 年下降32.2%。綜合來看,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甘肅地區水資源缺乏,這對于農業發展而言是一個挑戰。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實,即使在干旱的沙漠地區,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也能解決農作物的用水問題,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的變革[2]。甘肅省經過多年探索,提出“3J”農田節水技術,包括灌區節水、旱區集水、高寒陰濕區截水。具體來看,灌區節水是采用壟膜溝灌、壟作溝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促進產業發展。旱區集水是采用全膜雙壟集雨溝播、集雨補灌等技術,解決降雨少、時空分布不均問題。高寒陰濕區截水是采用注水補灌、移動滴灌、軟體水窖等技術,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3J”農田節水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節地、節藥、節肥、節水、省工的目標,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2015 年國家出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重點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提出在西北地區積極推進噴灌、管灌、微灌、滴灌等節水工程。結合甘肅地區實際情況,對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技術的應用進行介紹,并且提出存在的問題。
噴灌是使用專業設備,將壓力水輸送至目標地點,經噴射形成水滴滋潤農作物。與地面灌溉相比,噴灌技術的優勢包括:第一,灌溉均勻,保土保肥,不會造成徑流和滲漏,節水率達到30%~50%;第二,適用范圍廣,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苗圃、蔬菜、果樹等,占地面積小,可節省土地7%~13%,用工量也有一定程度減少;第三,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其中糧食作物增產率達到10%~20%,經濟作物增產率達到20%~30%;第四,對于鹽堿化土壤,采用噴灌技術是土壤改良的一種有效方式,不僅脫鹽效果好,而且能縮短治理周期。
依據《2020 甘肅水利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2020 年全省噴灌面積4.05 萬hm2,占比3.74%,其中本年新增噴灌面積370 hm2,占比0.85%。甘肅省噴灌技術的應用,受到地域、資金、設備等因素的制約,存在的問題有:第一,現有的噴灌形式單一,噴灌面積較小;第二,用于噴灌的設備性能有待提升,隨著使用年限增長老化較快,故障發生率提高,維修成本提高;第三,自動化管理程度低,尤其是計算機、智能化、3S 等技術的應用不到位,尚不滿足精準灌溉的要求。
微灌是結合作物的生長需求,利用管道系統和灌水器,將水和養分以小流量的方式均勻、準確輸送到作物根部,是水肥耦合的一項重要措施。其中,膜下滴灌是目前主推的一種微灌技術,它將局部浸潤滴灌、作物覆膜栽培兩種技術的優點結合起來。一方面能節水增產,減少地表水滲漏;另一方面能增墑保溫,避免水分無效蒸發。相關數據顯示,與地面灌溉、噴灌、普通滴灌技術相比,膜下滴灌分別節水80%、50%和30%[3]。而且,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田間局部小氣候得以改善,能發揮出水、肥、氣、熱的協同作用;降低作物根部土壤的鹽分濃度,防止土壤發生次生鹽堿化。
《公報》 數據顯示,2020 年甘肅全省微灌面積30.05 萬hm2,占比27.75%,其中本年新增微灌面積28 550 hm2,占比65.72%。甘肅省微灌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水肥耦合效應的研究不足,雖然可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但鹽分并沒有排出土體,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鹽分積累問題;第二,作物種植需要覆膜,生產過程中有不少地膜殘留在土壤中,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引發環境污染。
低壓管灌是在田間鋪設低壓管道,來代替明渠輸水,顯著減少了輸水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量,輸水效率提高至95%以上。相較于土渠、石渠、混凝土襯砌渠輸水,低壓管灌技術分別節水30%、15%和7%[4]。總結低壓管灌技術優點,包括:第一,以管代渠,減小了輸水渠道占地面積,土地利用率相應提高;第二,在低壓管道內部輸水,省時省工,輸水速度快,且方便現場維護管理;第三,與噴灌、微灌技術相比,低壓管灌工程的一次性投資成本低,尤其適用于新建的井灌區,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公報》數據顯示,2020 年甘肅全省低壓管灌面積24.79 萬hm2,占比22.89%,其中本年新增低壓管灌面積12 530 hm2,占比28.84%。該技術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工程建設標準化程度不高,尤其是配套設施不完善,低壓管灌系統的設計、施工和運維管理缺少完善的、嚴格的規范標準,尤其存在盲目施工現象,導致低壓管道與電力、管井、水泵等系統不協調,沒有完全發揮出節水效益;第二,由于管理制度缺乏,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農戶的節水意識不強,并沒有參與到低壓管灌的設計與運行管理中,導致后續使用中容易出現人為破壞等問題;第三,部分地區依然采用溝灌、畦灌方法,低壓管道的使用不足,雖然具有一定節水效果,但節水效益比較低。
除了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節水技術,其他常見的節水灌溉技術還有微潤灌、痕灌、分根交替灌溉等技術。以分根交替灌溉為例,它是利用作物自身的生長特性,通過氣孔調節來適應水分盈缺。分根交替灌溉時,作物的一部分根系得到充分灌溉,保證作物生長需水量;另一部分根系則處于缺水情況,產生水分脅迫的根源信號,調節植物氣孔開合度,在不影響光合作用下,減小水分蒸騰損耗。有學者在棉花田間進行試驗,結果顯示:采用隔壟交替灌溉的方法,灌水量減小30%的情況下,棉花產量僅僅降低了3%~5%;且棉花枝葉生長受到一定抑制,導致雙纖花增加,棉花品格提高,總體來看產值幾乎沒有變化[5]。
《公報》數據顯示,2020 年甘肅全省節水灌溉其他工程面積49.40 萬hm2,占比45.61%,其中本年新增面積1 990 hm2,占比4.58%。這些技術在推廣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微潤灌、痕灌技術屬于新型節水技術,尚未開展大面積田間實踐,技術本身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灌水量小能否滿足作物的實際需要,灌水器是否容易堵塞等。而分根交替灌溉技術,則需要解決以下問題:第一,針對不同土壤類型,所采取的分根交替灌溉方法也不同;第二,分根交替灌溉時,如何明確作物用氣孔調節水分的最優需水值。第三,分根交替灌溉與肥料使用、鹽分控制等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改善土壤性能。
以甘肅省某地為例,該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分布不均勻。灌溉水源主要是河流湖泊,因水體周圍有豐富的植被,水中的含沙量很低,水質良好。然而,該地缺少大型水利工程,導致蓄水、調水功能不足,限制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對此,通過分析當地實際情況,農作物以茶葉、甘蔗等經濟作物為主,對作物的品質要求高,對比不同節水灌溉技術的優缺點,最終選擇滴灌技術方案,實施要點介紹如下。
滴灌技術的應用,首先要解決水源問題。本工程中采用提水泵站作為輸水動力,保證滴灌用水的穩定性。提水泵站選址于附近的一處水庫,水庫容積為580 萬m3,經測算能滿足實際滴灌用水需求。在泵站內,配置3 臺單級單吸立式離心泵,水泵流量為300 m3/h,最大揚程為55 m。泵房抗洪標準為10 年一遇,主要建筑物包括前處理池、進水池、主泵房、過濾器、施肥罐等。
提水泵站建設完成后,下一步關鍵是滴灌系統設計。第一,確定關鍵技術參數,以滿足作物滴灌用水需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關鍵參數設置見表1。第二,灌水器選用單翼迷宮式滴灌帶,管道內徑為15 mm,滴頭流量為2.6 L/h,滴頭間隔30 cm 設置。在田間布置時,寬行種植的作物設置2 條滴灌帶,窄行種植的作物則設置1 條。第三,在運行制度上,因整片灌區面積較大,采用分組輪灌方式,單條滴灌帶的一次灌水時間為4 h,每天輪灌5 組,最大運行時間20 h,可滿足作物的灌溉用水需求。

表1 滴灌系統的關鍵參數設置表
滴灌系統的施工建設工藝流程:測量放線→土方開挖→鋪設管網→管道測試。每一個環節的施工技術要點如下。
第一,測量放線。本工程中的測量放線作業,聯合使用GPS、全站儀和水準儀等設備,先確定每個灌區的邊界,根據圖紙確定主干管與分干管的位置、開挖深度與寬度,然后確定閥門等設備的位置,最后確定支管、毛管的位置。
第二,土方開挖。開挖作業以設計圖紙和測量數據為準,按照主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的順序進行開挖。開挖時采用機械加人工的方式,現場設置專人指揮監督;開挖完成后及時驗收,確保開挖位置、深度、寬度等指標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6]。
第三,鋪設管網。主干管和分干管的流量大、管徑大,選用PVC 材質;支管和毛管的流量小、管徑小,選用PE 材質。結合本工程實際,主干管總長約3.5 km,共計1條,設置在提水泵站到農田,控制11 條分干管。分干管總長約4.8 km,雙向布設在坡地上側。支管總長約120 m,直徑為90 mm,管壁厚度為3 mm,間隔1.1 m 設置1 個分流孔。毛管總長約75 m,設計流量為6.5 L/h。
第四,管道測試。所有管道鋪設完成后進行試壓運行,因地形起伏大,采用分段試壓方法。按照管道壓力設計的上限值,保壓時間為1 h,對出現漏水的部位進行處理,必要時重新安裝,直至符合壓力要求為止。
管道保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水錘保護。水錘現象的出現,會對閥門和管道造成損害,甚至威脅操作人員的安全。對此,采取的保護措施是:在管網重要節點處,安裝超壓泄壓閥或調壓塔;同時操作人員在開啟閥門時,要緩慢開啟。二是管網壓力保護。該地區因地形高差較大,加之水泵流量和揚程的影響,不同支管的進水壓力存在差異,影響灌溉均勻性。對此,采取的保護措施是:在支管或毛管的進水口處,安裝減壓閥調節進水口的壓力,保持壓力處于穩定狀態。本工程中,最終選用定比式減壓閥,一方面能調節靜壓和動壓,不會影響水流量;另一方面密封性良好,不易出現滲漏現象。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干旱缺水地區農作物需水問題的有效途徑。文章結合甘肅地區的實際情況,詳細介紹了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技術的應用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案例總結了滴灌工程的施工技術要點。希望為類似工程項目的建設提供參考,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