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

璀璨金紙中,西班牙女足慶祝冠軍到手。
采訪完在卡塔爾舉辦的男足世界杯,此番奔赴澳大利亞采訪女足世界杯,最大的不同就是充分享受到參賽隊隨隊記者的各種“優厚”待遇。
筆者先后采訪過七屆男足世界杯,只有2002年韓日世界杯是以參賽國記者的身份前往。采訪女足世界杯時,每一次的身份都是參賽國記者。記者是否來自參賽國,有著天壤之別。
世界杯前,很早就開始申請采訪。獲得批準之后,抵達主辦國,拿到采訪證并非萬事大吉,每場比賽之前還需要再次申請,包括記者席座位、混合采訪區以及新聞發布會的許可。只有在國際足聯指定的新聞官批準并獲得相關許可后,才能進入球場觀看比賽、出席賽后新聞發布會以及進入混合區采訪。男女足世界杯皆如此。
中國記者如果申請中國女足參加的場次,記者席、混合區、新聞發布會的三張采訪小票都很容易獲得批準。而且,球場內的記者席還帶有桌子,觀看比賽時,現場記錄和使用電腦很方便。桌子上的顯示器還可以隨時觀看各種回放和慢鏡頭,便于更好地展開報道。
卡塔爾男足世界杯時,由于中國隊沒能入圍,中國記者很少能申請到帶有桌子的記者席位。如果得到一張坐票,像球迷一樣進入看臺觀賽,就很不錯了。賽后,前往新聞發布會或混合區一般都會被婉拒。個別關注度很低的比賽,申請采訪的記者人數不多,可能獲得許可。
球迷只要有球票便可以入場,無所謂是不是參賽國球迷。但記者不同,僅申請許可這一項,就充分體會到參賽國與非參賽國的巨大區別。同樣是中國記者,采訪男足不如女足已經顯現出來,很多同行都有這樣的感受。
現場看球,本屆女足世界杯的方便程度無法跟卡塔爾相比??ㄋ枃撩娣e不大,8座世界杯球場較為集中。小組賽階段,如果安排得當,一天可以去現場看三四場比賽。但在澳大利亞就沒有這個眼福了。
由于澳大利亞國土面積較大,又是與新西蘭聯辦,女足世界杯期間,記者一天最多去現場看一場比賽。如果每天都想現場看球,需要每日飛行。在澳大利亞境內,每一次飛行后都需要倒時差。中國女足第一場小組賽在珀斯,需要從設在阿德萊德的大本營飛行三個多小時,抵達之后要倒半小時時差。從珀斯再飛悉尼,要倒兩小時時差。飛新西蘭時差更長,頗似在加拿大或美國采訪女足世界杯時的體驗。
好在中國女足三場小組賽的后兩場均在阿德萊德進行,少一些折騰。
女足世界杯開幕之前,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宣布放棄2026年英聯邦運動會主辦權,原因是耗資巨大,政府財力無法承擔。在隨后的采訪過程中,筆者也體會到什么叫做量力而行。
采訪大賽首先要落實采訪證。阿德萊德將制證中心設在足球場旁邊的一座教堂里。組委會制作的證件異常簡單,工作人員用打印機打印出來,壓上塑料膜,打兩個洞,掛上印有標示的帶子后,便算完事。賽事期間經常出現采訪證件掉落的情況,因為帶子的設計有缺陷。澳大利亞辦賽不會不惜代價、不計成本,更不會將面子放在第一位。
這種“簡單”不僅在證件制作上。新聞中心只提供免費茶水,如果趕上飯點,要去球場排隊購買餐食。每座球場的新聞中心都比較空曠,一方面是采訪女足世界杯的記者人數無法和男足世界杯相比,另一方面是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畢竟設立餐廳需要招募不少服務人員。
這種節約辦賽、量力而行的情況在女足世界杯期間隨處可見。不過,各國和地區球迷的觀賽熱情并不受影響。不然,本屆女足世界杯場均觀眾也不會創下3萬多人的紀錄,中國球迷更是熱情高漲。
新冠疫情緩解,社會面全面放開,中國球迷又可以走出國門了。觀看世界杯的中國球迷人數眾多,大街上隨時可以聽到漢語,當地的留學生和華人更有一種自豪感。球迷在臉上貼著國旗貼紙,穿上印有中國字樣的T恤或外套,手持五星紅旗,很自然,也很興奮。這種感覺在男足世界杯期間很難找到。

支持中國隊的小球迷

張琳艷帶球突破。
首戰對丹麥隊的比賽有16989名觀眾現場觀戰,其中有15000多人是中國隊球迷,對海地隊和英格蘭隊的比賽至少1萬多名球迷是中國人。后兩場比賽的現場觀眾為12675人和13497人,相比之下,丹麥、海地或英國球迷人數不多。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球迷幫助東道主撐起了這三場小組賽的熱鬧。
賽后,中國女足繞場致謝。提到球迷,她們都感慨萬千,感謝球迷將賽場變成了中國隊主場。只是中國女足成績欠佳,讓中國球迷頗感遺憾。
中國女足小組未能出線,很多人賽前就有心理準備,現實讓更多人有了充分的認識。
中國女足的實力這些年來未有實質性提升。去年亞洲杯,中國隊時隔16年重新問鼎,一方面是東京奧運會上的敗仗讓姑娘們憋了一口氣,另一方面,對手也沒有排出最強陣容,中國女足抓住了機會。而且,運氣也起了作用,特別是對陣日韓,中國女足都處于下風,只是把握住不是機會的機會,取得進球,最終贏得勝利。
世界杯不同于亞洲杯。世界女足運動發展突飛猛進,中國女足全面處于下風。實戰過程中,中國隊在賽前研究、臨場指揮等方面都顯示出不足,以1比6敗給英格蘭隊而出局,恐怕并不意外。
在各參賽隊中,中國女足開賽前一年參加高水平熱身賽是最少的,總共只有11場國際A級賽。同組的海地隊12場,丹麥隊14場,種子隊英格蘭為19場。其他7支種子隊都在15到19場之間。
疫情讓中國女足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2022年,中國女足無法正常參加國際交流,對隊伍建設非常不利。以往,中國女足一年內至少要和歐美的世界級強隊打10多場熱身賽,最多時超過20場。本屆世界杯上,中國女足在對抗、節奏等各方面都處于下風,即便是和海地隊的比賽也是如此。
中國女足在比賽策略的擬定上也值得商榷。去年10月分組揭曉后,小組賽第一場對丹麥隊即生死之戰,只有贏下或者戰平對手,才有出線希望。對此,中國女足的教練組和隊員會更清楚。這種情況下無可選擇,只有全力以赴拿下丹麥隊。如今回頭來看,中國隊在比賽中畏手畏腳,不敢破釜沉舟,最后時刻被對方絕殺,失去出線的主動權。
中國隊最后一場1比6敗于英格蘭女足,即便很多人已經有了小組被淘汰的心理準備,但如此懸殊的比分實在令人難過。雙方實力確實存在巨大差距。英格蘭女足自荷蘭女帥威格曼接手之后,一直采用433攻擊型陣型,連雙前鋒都沒有使用過。但對中國女足,英格蘭女足排出了343陣型,不少球員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特別是7號詹姆斯,第一次被放到中路,她的串聯作用讓英格蘭女足迸發出更強的戰斗力。
中國女足賽前對這些情況基本處于不了解的狀態,依然按照對付海地隊的戰法排兵布陣,只是用王霜替代了因為紅牌無法出戰的張睿,結果開局就連遭悶棍。第4分鐘的過早丟球改變了一切,中國隊完全跟不上節奏,連招架之力都沒有。實力本就不足,再加上戰術部署完全失去針對性,進一步放大了雙方的差距。
中國女足的情報收集、技術分析是如何展開的?這方面的重大失誤,導致主教練的部署沒有任何效果,大比分輸球成為必然。更遺憾的是面對對方的變化,中國女足沒有反應,無論換人還是改變戰術,沒有任何動作。同為亞洲球隊,對照日本隊戰勝最后奪冠的西班牙隊,韓國隊將德國隊拉下馬,中國女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女足世界杯結束了,中國女足新的周期已經全面展開。面對現實,女足復興有漫長的路要走。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