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癡呆常見類型,認知功能減退會出現智力低下、記憶力喪失、行為異常等,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1]。《阿爾茨海默病康復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19)》[2]中指出,早期系統康復能改善老年AD病人腦結構功能可塑性,減輕認知障礙,延緩病情進展。工娛療法是將工作、娛樂、運動等多種工娛治療形式集合于一體,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制定項目,能增強個體自信心與生活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功能[3]。多重感官刺激訓練是以觸感、音樂、香氣為輔助工具,充分利用多重感官進行訓練,以提升個體專注力,舒緩焦慮緊張情緒,有助于重建大腦神經網絡,改善老年AD病人認知行為與情緒狀態[4]。因此,本研究探討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在老年AD病人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老年AD病人康復護理計劃制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2年6月江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收治的老年AD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病人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共納入76例老年AD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干預期間認知功能評分比較[M(P25,P75)]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自我情緒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1.1.1 納入標準
AD符合《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二):阿爾茨海默病診治指南》[5]中診斷標準;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6]評分21~26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上;年齡≥60歲。
1.1.2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類型認知障礙,如路易體癡呆病、額顳葉癡呆、血管性癡呆等;合并腦血管疾病或腦部外傷;病程≥3年,認知障礙持續加重;存在視力、聽力障礙或語言溝通障礙;合并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系統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入組前1個月內接受過認知干預、心理治療;入組前1個月內使用過抗抑郁藥物或抗精神類藥物;入組前1個月內經歷過重大創傷或生活事件。
兩組病人均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監測病人血壓、體溫,進行飲食指導,鼓勵病人自己進食、穿衣,家屬從中協助;每日定時提醒病人排便,指導病人自己清潔整理;嚴格遵照醫囑指導病人用藥;加強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鼓勵病人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與社交活動;加強對病人及其家屬AD相關知識健康宣教。出院前1 d建立病人個人檔案,根據病人年齡、家庭社會關系等制訂隨訪計劃,通過電話、門診復診方式指導病人家屬對病人家居安全、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認知行為等方面進行居家干預。連續干預8周。
1.2.1 對照組
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工娛療法。以團體活動形式進行,分為工療和娛療,工療包括手工制作、健身氣功等,娛療包括觀看電影、娛樂游戲、聽音樂等,具體措施:第1周,采用多媒體形式播放活動視頻,講解活動目的、意義及形式,讓病人了解此次活動提高參與度。第2周,團體成員互相介紹,組織小游戲進行暖身活動,如你寫我猜、蘿卜蹲、喜怒哀樂表演等,幫助病人之間、護患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第3周,護理人員帶領病人練習八段錦,指導病人逆腹式呼吸及提肛呼吸,保證動作規范性,重復練習至病人掌握基本動作。第4周,選擇五行音樂中的火音,聲音強度控制在35~40 dB,聆聽時引導病人放松全身。第5周,播放電影豐富病人的業余生活,如《依然愛麗絲》《戀戀筆記本》《愛在記憶消逝前》等影片。第6周,組織健康教育講座,并邀請病人家屬參與,讓病人與家屬進行角色互換游戲,通過角色互換加強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相了解。第7周,指導病人進行剪紙、折紙、繪畫等手工制作,訓練病人動手能力。第8周,鼓勵病人將自己手工制作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并分享制作過程中的心情,采用“為何”“如何”等引用語引導病人分享。共干預8周。每周組織1次活動,每次活動30~90 min,活動時需控制環境因素,保證場所環境相同。連續干預8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多重感官刺激訓練。多重感官刺激訓練包括視聽覺刺激訓練、嗅觸覺刺激訓練:①住院期間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囑病人取舒適體位,利用虛擬現實智能VR眼鏡與虛擬技術,播放視頻與α波音樂,病人可通過前后左右旋轉按鈕調整視覺效果,播放結束后引導病人回憶視頻內容,每天1次,每次30 min;指導病人每日清晨與睡前,使用薰衣草精油涂在病人前額、耳后,緩慢吸嗅,每天2次;指導病人每日清晨與睡前,用手指指腹按壓頭皮,自前額逐漸按壓至后頸,每次5~10 min,每天2次。出院前在病人家屬手機中安裝VR軟件,一對一向病人家屬講解VR軟件操作方法,指導病人家屬出院后使用VR軟件對病人進行居家訓練,根據病人喜好選擇視頻,訓練方式與住院期間相同,出院后每周訓練3次,每次30 min;觸覺刺激訓練、嗅覺刺激訓練與住院期間相同。通過電話方式督促病人完成訓練。
1.3.1 認知功能
干預前、干預2、4、6、8周采用MMSE[6]評估病人認知功能,量表包括定向力、語言、計算力、記憶力、執行力、視空間、注意力,共30個條目,總分0~30分,評分越高病人認知功能越好。根據癡呆嚴重程度劃分評分≥21分為輕度,評分10~20分為中度,MMSE≤9分為重度。
1.3.2 自我情緒
干預前、干預8周,采用自我情緒評定量表(Self-Assessment Manikin,SAM)[7]評估病人自我情緒,量表采用圖片方式快速評估,包括喚醒度、愉悅度、優勢度,共3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1~9分,評分越高提示病人自我情緒越好。
1.3.3 社會功能及并發癥
干預前、干預8周,采用社會功能活動調查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FAQ)[8]評估病人社會功能,量表包括支付、購物、做飯、理解注意、參加游戲等,共10項社會技能,每項評分0~3分,總分0~30分,評分越高社會功能越差,依賴性越強。記錄病人AD并發癥發生情況。

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力、執行力、語言、視空間等多個方面,老年AD病人一般存在一項或多項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9-10]。本研究發現,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能有效提高老年AD病人認知水平。工娛療法通過手工制作、五行音樂等文體娛樂活動,充分調動病人積極性,提高病人主觀能動性,達到改善認知功能的目的[11]。多重感官刺激訓練中視聽覺訓練是針對延遲記憶進行訓練,尤其當聲音、視頻信息導入、輸出能刺激海馬區神經突觸興奮性,利用中樞整合功能,刺激右前、背外側額葉皮層持續放電,增強病人對外界信息的認知與記憶能力,從而提高病人認知水平[12]。嗅覺刺激訓練是通過強大刺激氣味,激發嗅覺神經元軸突終末端與樹突之間神經網絡,提高邊緣系統興奮性,喚起病人情感狀態、學習與記憶能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13]。觸覺訓練能通過不觸覺刺激皮膚層觸覺感受器,對神經細胞產生壓迫感,刺激神經纖維將微小電流信號傳入大腦,有效連接大腦與觸覺神經,提高認知功能[14]。
AD會影響病人大腦情緒處理區域功能,加上疾病本身及社會角色轉變,使老年AD病人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而引起激越行為,影響病人康復[15]。本研究發現,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能促進老年AD病人自我情緒。工娛療法通過手工制作、五行音樂、播放電影等方式,使病人轉移注意力,誘發病人積極情緒,當病人完成手工后能通過成功體驗調動病人積極性,提高病人喚醒度與愉悅度,產生美好情緒體驗[16-17]。多重感官刺激中聽覺訓練通過α波音樂能緩解病人壓力,放松心情;嗅覺刺激為補充替代治療,精油分子通過刺激嗅覺器官產生信號,促進大腦釋放血清素,幫助病人自我情緒提升;觸覺刺激能擴張病人頭部毛細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幫助病人放松情緒,改善病人焦慮抑郁[18]。
社會功能是評價AD病人康復的重要指標,康復成果不再局限于軀體功能,也涉及病人社會功能,即病人對社會活動的參與度[19]。本研究發現,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可顯著改善老年AD病人社會功能。工娛療法通過組織團體活動,增加病人與他人的溝通交流,通過游戲活動提高病人社交參與度,不僅能增強病人自信心,也能幫助病人認識自我,從而提高病人社會功能[20]。多重感官刺激通過聽視覺、嗅觸覺訓練提高病人注意力、記憶力,提高病人感官功能,進而增強病人語言交流能力,使病人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升[21]。此外,研究發現視覺、聽覺與社會交往能力密切相關,通過多重感官刺激能降低病人對聽覺、視覺的閾限,有助于病人感知外界環境,并做出相應的反應,提高病人社會功能[22]。
老年AD病人由于認知功能降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導致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或口腔感染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能降低老年AD病人并發癥發生率。多重感官刺激訓練能有效減輕病人負性情緒,幫助病人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康復訓練與工娛療法中,有助于自理能力提高,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此外,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從不同機制發揮協同作用,增強了護理措施對老年AD病人認知功能改善,提高了病人自理能力,降低了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多重感官刺激聯合工娛療法能改善老年AD病人認知水平,改善病人情緒狀態,促進病人社會功能恢復,有助于病人康復,減少AD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