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詩翰
最近幾年,如何保證鄉村女性就業,是公眾非常關注的話題。
有人認為,要通過輿論和法律進行保障;有人則認為,要從政策上予以傾斜;還有人認為,要多鼓勵女性去大城市,幫助她們留在大城市。
但似乎很少有人提過這一條道路—通過技術進步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來解決問題。
山西省永和縣地處黃土高原的呂梁山區,全縣常住人口不到5萬,整個縣城只有一條街,產業發展非常落后,一度成為國家級貧困縣。
處于這樣的環境下,當地的就業情況可想而知。王丹丹是土生土長的永和縣人,她曾走出家鄉。高中畢業后,她在太原富士康的流水線上做女工;后來,她返回家鄉結婚生子。
除了在家帶孩子,王丹丹不是沒考慮過找份工作,可她卻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當地的產業結構無法支撐很多崗位;她的學歷限制了她考取行政或事業單位;去往大城市雖然擁有更多機會,但更高的生活成本令人望而卻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2019年,在國家衛健委的協調引進下,支付寶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啟動了產業扶貧項目“AI豆(諧音‘愛豆’)計劃”,首個縣域試點在陜西省清澗縣落地。在這之后,多個數字就業中心在陜西、山西的縣城逐漸建立起來。一個新興的職業開始大規模出現,這就是人工智能訓練師,也叫作數據標注員。
這兩年,AI(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有能寫字的,有能畫畫的,還有會寫代碼甚至能自動駕駛的。有人說,AI的發展也許會搶了許多人的工作崗位,但就像當年火車出現時一樣,雖然馬車車夫這個職業逐漸消失了,卻帶來了鐵路工人、鐵道技術員、列車調度員等更多的職業類型。
人工智能訓練師這個職業就是如此。在AI技術進步的過程中,需要有人不斷“教導”和“訓練”它,讓它更“智慧”。比如,要讓AI懂得什么是氣球,人工智能訓練師就需要在一張張含有氣球的圖片中把氣球標注出來;想讓AI識別水果種類,就要有人在大量的水果圖片中,標注出哪個是蘋果,哪個是梨。標注的數據越多,AI就越“聰明”,然后才能更精確地進行識別判斷。
所以,AI的出現也使一些新興職業應運而生,依托互聯網,這個職業的工作地點幾乎不受地理位置限制。比如,目前在呂梁山區已初步形成數字就業產業帶,帶動了600多名留守女性、返鄉年輕人等在當地就業。
王丹丹所在的永和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迎來了高速發展,2022年,公司所有員工的平均月薪超過了4000元。對大城市的人們來說,這并不算是高薪,但對當地人來說,這絕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這才是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如王丹丹所說:“第一次工資超過9000元時我特別高興,沒想到我也有給國家交稅的一天?!碑數氐膵寢寕兯秃⒆尤ド蠈W后,不再去麻將館打麻將,而是去單位上班,孩子們會和老師、同學形容媽媽的工作是“打電腦的”“訓練機器人的”,特別自豪。
技術進步帶動的生產力發展,為解決勞動女性權益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