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楠
做好農牧民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是推進合作社規范發展、維護合作社成員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高度重視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各級農牧人員多次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給予合作社帶頭人服務和指導,在合作社健全財務管理機構、規范核算、設立成員賬戶及進行二次分配、建立財務管理制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調研發現,目前正常運作及規范核算的農牧民合作社中,獲得旗區以上示范合作社的只有525家,僅占工商年報合作社的6.8%,大部分農牧民合作社仍存在會計核算不規范、內控制度不健全、盈余分配較隨意等問題,亟需提高農牧民合作社財務管理水平。
(一)財務管理基礎工作不到位
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嚴謹的內控制度。(1)成員賬戶登記管理制度不健全。成員賬戶內容不全,出資額、交易額記錄不完備,財政扶持形成的資產在財務處理、量化分配上不符合要求。個別合作社成員賬戶的登記與章程不一致,成員賬戶的登記管理制度不健全。還有些合作社不設成員賬戶。(2)財務預決算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預算決算沒能做到公開,決策制度不健全,部分合作社存在“一言堂”的情況,甚至個別合作社沒有財務預決算制度。(3)財務開支審批制度不健全。有的合作社原始憑證上沒有審批人員簽字,應該建立而未建立不同額度不同級別的審批權限。(4)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購進產品,需要有入庫出庫記錄、材料或資產登記等,部分合作社沒有出入庫記錄。(5)銷售業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銷售產品時應做到分工明確,再編制相應的憑據,由銷售人員開據發貨單,由保管發出存貨,將發貨單交給財務部門,由財務部門確定收款。現實中不少合作社忽視這一制度,存在較大漏洞。(6)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指現金、銀行存款的內部控制,有的合作社會計和出納由同一人兼任,有的合作社會計人員為管理人員直系親屬;有的合作社現金做不到定期盤點,銀行存款余額做不到定期核對。
財務人員大多為兼職。財務人員是財務管理規范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財務人員不僅要懂做賬,還要跟蹤了解合作社的整個種養生產過程及銷售過程,了解每項業務往來的來龍去脈,才能找到每項業務與會計科目之間的對應關系。而現有的合作社財務人員,不論專職還是兼職,對于財務管理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合作社財務人員大多數為兼職人員,雖有一定的會計基礎,但是他們對合作社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學習不夠、運用有誤,專業化水平不高,對不符合財務制度的開支和職權范圍以外的財務工作存在不敢管也不想管現象。
(二)會計核算不規范,盈余分配較隨意。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合作社雖然收到了普通成員的出資,但并沒有為他們設置明細賬戶登記股金和交易量(額),也沒有按交易量(額)進行分配,只是給核心成員按股份返還盈余,結果造成股金少但交易量大的合作社普通成員的利益受損。而一些普通成員往往考慮到監督成本太高,明明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也不去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合作社與普通成員之間很難結成利益共同體關系,大大降低了普通成員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
(三)不進行公積金量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每年提取的公積金按照章程規定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但根據調研結果顯示,一些合作社雖然按一定比例提取了盈余公積金,但核心成員認為合作社的盈余是因自己經營有方而獲得的,與普通成員無關,普通成員不應該享有。因此這些合作社都沒有把盈余公積金量化為普通成員的公積金份額,其處置方式也由核心成員說了算。
(一)加強內部控制,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首先,合作社應該按《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制度》等要求,建立本單位的內部控制監督制度,規范財務管理制度。具體要做到五規范。一是原始憑證要規范。要牢固樹立原始憑證意識,無論是購買產品物資,還是固定資產,只要是支出貨幣資金,都要索取原始憑證;同時還要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二是填制記賬憑證要規范。記賬憑證的日期、編號、摘要等都要符合規范。三是會計賬簿設置要規范。建立一套完整的賬簿應該包括庫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總賬和明細賬,明細賬包括三欄式明細賬、數量金額式明細賬和多欄式明細賬,這樣才能全面、系統、詳細地反映農牧民合作社的經濟業務,不會有遺漏。四是貨幣資金管理要規范。要明確財會內部崗位責任制,實行錢、賬、物分管;建立健全審批程序;加強現金限額管理,現金收入必須及時入賬,會計、出納要及時對賬,做到“賬證、賬賬、賬物”相符,嚴禁收入不入賬、白條抵庫和公款私存。五是編制財務報表要規范。一般是年末編制資產負債表、盈余分配表、成員權益變動表和成員賬戶,報表上的數字要來源于本合作社的賬簿記錄,不能根據需要隨意捏造數據,并及時報送。其次,農牧民合作社應結合自身管理需要和業務特點選擇會計核算程序,一般要選擇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即經濟業務事項發生后要取得原始憑證,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期末根據賬簿登記的期末余額和發生額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二)做好合作社執行財務會計制度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定期對農牧民合作社理事長、監事會成員、經營管理人員和財務會計人員進行政策法規和業務培訓,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宣傳工作,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制度》宣傳到基層、干部、農牧戶,進一步營造支持農牧民合作社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工作氛圍。另外,注意抓典型,認真總結宣傳示范農牧民合作社及其帶頭人的經驗,樹立榜樣,發揮示范農牧民合作社的帶動作用。
(三)構建成員盈余分配權的幫扶機制。成員盈余分配請求權受到侵害后缺乏救濟手段,建立盈余分配請求權的救濟機制是成員經濟權益實現的重要保障。提供成員盈余分配權司法保護途徑,允許成員以盈余分配權受到侵害為理由向法院提起訴訟。救濟程序設置可遵循“內部救濟前置,司法救濟補充”原則。合作社章程規定盈余分配方案,那么合作社必須按照章程實施盈余分配。如果章程規定的盈余分配沒有實現,或是成員大會通過的分配決議沒有執行,成員可以先尋求內部救濟,例如向成員大會或理事會提出異議,要求分配盈余。收到異議的組織機構不予答復或無理拒絕的,股東可以向法院提起強制分配盈余訴訟。此外,在章程沒有規定盈余分配事宜的情形下,成員請求強制分配盈余還受到限制。盈余分配屬于合作社自治范疇,是否分配盈余要視合作社盈利狀況、投資機會、負債合同等因素而定。但是,從具體實施來看,合作社成員大會決議采取多數通過原則,并不體現所有成員的意愿,能人成員或企業成員可能利用資本、經驗、職權等優勢操縱合作社,做出不分配盈余的決定,限制或剝奪普通成員的盈余分配權,因此賦予普通成員請求強制分配盈余的訴訟權非常必要。
(四)公積金提取和量化明晰化。合作社提取儲備資金對于發展非常必要,并關系成員財產權益的實現。合作社提取公積金對于合作社及成員來說利大于弊。在制度建立上,可以采取公積金強制提取模式,同時明確公積金的提取比例和量化標準。適當的量化辦法關系合作社盈余的公平合理分配,公積金量化到成員的辦法可以綜合考慮成員交售量和出資比例的因素,適當體現資本回報,這樣的量化辦法也與目前的盈余分配制度框架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