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劉智慧
【摘? ?要】近年來,對中國動漫作品進行分析的成果主要集中于產業分析與藝術批評上,總體研究成果呈現三個階段:萌芽階段主要以宏觀分析為主,從產業鏈模式、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分析;成熟階段是在現象級作品推出之后,轉而對動漫作品本身的藝術批評,集中于藝術批評方面;另外,孕育出國產動漫作品問題研究的新階段——美學批評。
【關鍵詞】動漫? 動漫研究? 馬克思主義美學
近年來,諸多學者在中國動漫作品這一領域內有著諸多研究成果,筆者整理了中國動漫作品問題研究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以供諸位學者同行參考,并認為當下正是處于最新的第三階段當中。
一、萌芽階段:構建完整動漫產業體系
對中國動漫分析最早的是2003年楊海濤發表的文章《動漫產業在徘徊》,此時的中國動漫產業處于萌芽階段,因而動漫作品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動漫產業發展尚顯稚嫩,成為同時期動漫作品問題的主要原因。此時學者們的重心放在如何構建起完善的動漫產業這一現實需求方面,研究如何建立健全產業鏈體系、探尋富有成效的產業模式、培養優秀的動漫人才是當時的焦點問題。
(一)建構完整產業鏈
這一階段最先系統性對中國動漫產業發展進行探究的是何建平,他以深圳為例,認為要想發展深圳動漫產業,就必須從生產體系和規模、品牌原創、資金注入、營銷問題、人才引進、行業制約、政策這七個方面對深圳動漫產業進行分析,并從產業鏈、資金、人才引進和培養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何建平的此次研究成果也成為日后中國動漫產業模式研究的樣板。之后有學者文章對美日韓三國動漫產業加以比較之后,認為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應該集中于“塑造原創形象、打造完整產業鏈、增強產業政策”三駕馬車上。
(二)產業模式
在解決動漫產業模式這個問題上,當時學者們普遍認為從世界動漫產業模式中汲取經驗,認為中國動漫產業鏈應該突破常規,首先是要轉變意識,可以直接通過多渠道方式進軍衍生產品,通過宣發等手段,推出原創性質的動漫形象。學習日本動漫產業“從漫畫作品到動畫作品及衍生品開發”,日本動漫作品在選題上和出版流程上都具有相對成熟的系統,并從日本漫畫、動畫制作流程上歸納整理圖示,揭示出漫畫是日本動漫產業的基石,而中國動漫產業的基石是電視產業,應該以電視上卡通頻道為核心,向上整合作品,向下兼容衍生品,打造完整的動漫產業鏈。當時我國動漫產業在運作模式上還過于傳統,計劃生產方式約束了動畫片的商業價值,也沒有向全年齡段人員開放,同時存在資金、人才匱乏等問題,因而當時的動漫作品原創力還十分薄弱,也沒有強有力的原創力等手段出現。
(三)人才培養問題
有學者從另一角度提出要從教育入手才能真正發展好中國動漫業,不論是創意還是產業,歸根到底是人才問題,中國動漫產業最基礎、最核心、最有效的工程是各類人才培養。人才培養的研究是動漫產業研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么培養”和“培養方法”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在“培養什么人”問題上,各方研究相對一致,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有創意才能的動漫人才。在培養路徑上則各有側重點,最早具體提出培養模式的學者認為要遵從“漫畫基礎+項目創造”的模式,并且最早提出了網游類人才的培養模式,可以實行“本科2+2”或“3+2”的模式。還有的提出教學模式如師徒傳承一對一、院校課程精英化和院校課程大眾化,增加師資和儲備力量,以及“新模式+動漫教育”等解決方案。
二、成熟階段:藝術視野下的動漫作品
在對宏觀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學者們遇到了更具體的問題。學者們意識到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整個動漫產業,而且要從微觀中直接深入作品進行具體剖析,因此國產動漫作品進入了以剖析作品為主導的新時期,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今天,對國產動漫作品進入微觀分析層面也同樣標志著對動漫作品的研究進入了加速成長階段。學者們的視線更加聚焦、具體和詳細,在這一時期,不同學者從不同的方面解構國產動漫作品,并將其中的“精髓”一一闡明出來。這里的微觀視野主要是指對作品的藝術批評。
尤其是《大圣歸來》熱映之后,此時對作品藝術視野下的研究明顯高漲起來,研究方向也明確轉向了對作品本身的藝術批評。與此同時,2011年藝術學脫離美學,成為獨立的學科大類。作品的藝術批評領域也逐漸形成了兩種藝術批評路徑:藝術(學)批評與美學批評。正因如此,才能更加容易觀察到動漫研究向美學轉向的必然性。
(一)對動漫作品的藝術批評
對作品的藝術批評主要集中于對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藝術批評。有人從數字特效技術的角度對當下作品進行嚴厲的批評,以及明確闡述了對未來的擔憂,動畫創作者可以創造出無限逼真的世界,但這種超真實的仿真奇觀阻礙了觀眾的情感投射,“技術至上”逐漸演變成“數字狂熱”。同時,對其作品內容的藝術批評也逐步展開,主要類型是針對作品內容文化植入、價值觀建構,以及敘事手法幾個方面。其中以文化植入和價值觀建構的文章為主,其主要觀點都是將傳統文化作為內在依托,并且重構其現代性的表達方式,對于中國的動漫(動畫)作品一定要有明確的理想追求,符合社會發展的世界觀,要能堅持中國風格,弘揚民族文化,如之前《姜子牙》剛上映就被觀眾潑冷水,從上映開始影評就劃分兩級,最后作品獲得了個毀譽參半的結果,觀眾反映人物刻畫過于刻板與極端,而且敘事中存在不少邏輯錯誤,使得觀眾無法共情,過于理想主義的故事就遭到了觀眾批判。
(二)對動漫作品的審美批評
在對動漫作品藝術批評中,一部分學者轉向了從審美角度研究的路徑之中,但這時的審美分析還是藝術學領域的,而不完全是美學領域的,是非美學意義上的美學轉向,《原始藝術》一書中如此表述:“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通過某種形式具有美學價值。那么,是什么令人感覺到它具有美學價值呢?當工藝達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經過加工能夠產生某種特定的形式時,這種工藝制作過程稱之為藝術。因為,只有高度發展而又操作完善的技術,才能產生完善的形式。所以,技術和美感之間必然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藝術學概論一書中也如此定義:“藝術審美既是人類審美經驗的集中表現,還以情感性為它的根本”,簡單來說,2011年從文學獨立出來的藝術學用“美感”和“審美”兩個概念就這樣將美學要義囊括其中。
最早從審美角度研究動漫作品的學者們認為動漫審美的特征體現在動漫作品的創意、創作、放映、欣賞等一系列過程之中,它既是造型藝術,也是表演,同時還帶有美的特征。最初由魏愛民提出“動漫有特殊的美學特征,這些特征來源于大眾趣味、狂歡內涵和否定性批判”,動漫美學是一種視覺文化,讓觀眾通過視覺刺激,深刻體會到其背后的精神內涵。如動畫電影《姜子牙》的美學價值在于情節美學呈現、視覺觀感的享受與主題立意的新穎。
三、新階段:美學視域下的動漫作品問題
將動漫作品問題納入審美批評伊始,就確定了動漫作品問題走向了美學批判的道路,關于美的批評,就是在美學范圍之內進行批判,是需要通過思辨的思維以及對美的審視才能夠得出的意義。動漫作品進入審美批評后就不能局限于形式與內容的囹圄之中,要更深層對動漫作品問題進行批判。對我國動漫作品問題的研究應當進入美學批判的視野當中,繼續停留于純粹的藝術技巧視野中,只會讓動漫作品的問題繼續遮蔽下去,因此下面將通過三點來說明這一問題。
(一)美學批判是動漫問題研究新的起點
對動漫作品問題的剖析,從根本上說,是從美學角度對動漫問題進行思考,從美學角度對動漫問題存在的前提進行追問,以此觀照我國動漫作品問題,觸碰到的難題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澄清一個通常的疑問——在動漫作品進行藝術批評的時候為什么是進入作品而不是對其存在的環境同時進行批評。動漫作品只要還是藝術作品,對其本身的批判也一定是對其所存在環境的批判,這一點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已經闡明,只是黑格爾說得十分晦澀,黑格爾說“純有與純無是同一的東西……這兩者不是無區別,而是絕對有區別,但又同樣的不可分離”。黑格爾用辯證法想要說明的是有與無是存在“一種有差異的同一”,必須意識到“作品和作品的環境”本身是一種“有差異的同一”,兩個概念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反觀動漫作品問題時,就會立即認識到不可能脫離作品所處的環境分析作品,也不能脫離作品分析作品時代對作品的影響,這恰恰是從康德以來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自古以來,真正的文人墨客在創作的時候都是先作品后技法,技法的總結一定是在作品產生之后的。如那幅在山洞中被發現的壁畫《奔騰的野牛》,從壁畫中能感受到原始居民對大自然的感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歌描繪的畫面絕不需要詩人掌握了何種高超的造詞技法之后才能寫出,平仄韻腳的限制僅是為了在束縛之下使得情感以最簡明扼要的形式呈現出來,但那絲毫不影響作品需要表達的人類情感的迸發。簡短的十個字就能立刻體會出詩人處于何種意境。因此對于動漫作品問題的美學批評首先得進入美學視域中,對審美的感受是人類迸發而出的情感。因此對動漫作品本身進行批判一定是從美學批判開始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深入問題的源起與本質,而不是機械地、固定地從每一個制作技巧開始。
(二)美學批判是動漫問題研究新的具體途徑
我國的動漫作品問題在目前具體的表達為:“動畫電影表現平平,缺乏頭部爆款影片;一些上映前被看好的動畫電影(含進口片)最終票房和口碑未達到預期”,簡而言之,好作品、現象級作品太少。表面上是作品數量的問題,本質上是作品的審美問題,作品的評價不能憑借主觀臆斷,要給予其一個客觀且普遍性的標準,必須跨越審美相對主義的門檻,因此才要對動漫作品問題進行美學批評。
同時已經成功將注意力從藝術批評中的技術批判轉向審美問題,但僅僅是從藝術學的美感與審美來觀察作品問題,仍然不夠徹底,審美問題要從根本上說明對于動漫作品來說“美是什么”。對于動漫作品之前的討論,闡明的是動漫作品中“什么是美”;然而把所有的“美的”的元素堆砌在一起,不一定能給出“美是什么”的答案,因此動漫作品的審美問題要直接切入“什么是美”這樣的問題,并且試圖做出回答。
在康德的美學那里學到審美能力不再是主觀能力,也不能是你有你的美,我有我的美,康德試圖尋找一種客觀的美,如此美的討論才能成為可能,所以黑格爾認為康德說出了第一個美的字眼,而黑格爾認為形式美就是人在生活當中的體驗,人們對美的感性活動,并且將自己的活動外化出來,是對美的感性顯現,這就是“審美”的來源。因此對動漫作品問題在美學視域中研究第二步是從美學的視野當中發現作品存在的問題,關于美學,雖然黑格爾的美學四卷只是黑格爾學生對其上課的稿件和語言進行整理的書籍,但是同樣能看出從康德到黑格爾,這位德國古典哲學大師依然是在用他的辯證法來解決審美問題,黑格爾沿著這種思想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種顯現是一種外化,是理念外化,但是這種外化理念已經在辯證法那里走過一遭了。因此不能單純地將黑格爾的這句話理解為對“美的一種定義”,恰好相反,黑格爾并沒有定義一種具體的美,而是說出了美的過程。先來厘清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如何作用的:辯證法是通過概念的自我展開(否定),不斷豐富美這一概念,不斷豐富的這一美的概念是復雜的,它是一種由內向外的情感過程,不是單一的死寂概念。
因此對于動漫作品研究而言,首先得闡明對于動漫作品的美是什么,是技術的震撼,還是情感的迸發,抑或二者皆有。這里僅僅進行一種闡明:美是由內生性情感而帶動出的愉悅之判斷。這一點從現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姜子牙》這部作品的技術是無可挑剔的,與他的前輩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不相上下,但是對作品不買賬的大多數作者理由都是作品內容不緊實,前后銜接有問題。但是有一部《風語咒》的作品雖然票房不高,但好評如潮,其制作技術要比姜子牙差了兩三個檔次,卻以幾百萬的制作費用收回了上億的票房和口碑。
(三)美學批判是動漫問題的研究新的界線澄明
對動漫作品之美的概念并不能在此以簡短的幾句話能夠說明,還需要另做文章詳細論述,但美學視野對動漫作品之研究已經充分說明了動漫問題研究的界線,它并不是單純的藝術問題,如果僅以藝術視角去解讀它,則會陷入“技術與內容”的虛假對立當中。糾結于到底是技術還是內容主導了一部優秀作品的產生,進入怪圈。而美學(批評)視野下的動漫作品問題就很明確的是“美學—藝術”的綜合問題,不能單單使用藝術學方式來解讀,也不能僅僅使用傳統美學的方式來解讀。
馬克思對于美的看法雖然只有只言片語,但也切中了美的概念,馬克思認為,美是人內心的尺度,人類按照內在的尺度從事生產生活工作,這就說明了美的概念不能僅僅是抽象的展開,因為抽象就意味著它無法解決現實問題,抽象的美必須通過作品落入現實,因此美必須是具體的,包含了抽象規則的具體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展開,因此審美問題也必須在現實中展開,因此,動漫作品的審美問題在內核上是有馬克思主義美學意義上的轉向。
這種現實美的展開說明了使用概念以及抽象的辯證法是解決不了動漫作品問題的,就如當年黑格爾通過哲學批判闡明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般,被馬克思無情批判為抽象的概念運動一般,辯證法必須是具體的。對于動漫作品審美問題來說,并不存在找到一條萬能的美學公式,不能使所有未來的動漫作品都直接參照。例如有這樣一條對中國動漫作品的建議:“增加動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將民族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這樣的建議從表面來看是一種方法。而“方法意味著一種抽象的普遍形式,就其本身來說是沒有內容的,正因如此,才能夠作為普遍的方法運用到任何內容之上”。這樣的理解恰恰是連黑格爾自己都批判的“形式邏輯或外在反思”。而國產動漫之前的大多數研究成果就是這樣一種外在反思的結果,這種結果直接導致技術與內容產生分裂,可以將一些技術從特定的內容當中抽離出來,再將這樣的技術加到任何動漫內容的頭上。實際上這樣的技術并沒有深入到內容當中,這才是優秀作品無法持續產出的根本原因。
就動漫作品審美問題而言,他必然是在這個作品中通過澄清“美是什么”這一問題得出的結論,但是其他人卻并必不能將其當成是“公式”,還需要經過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其提升到“思維方式”的高度。而這一思維方式的具體過程論證冗長,在這里不作具體的論述,但這也足以表明對于動漫作品的批判必然是美學意義上的批判,動漫作品問題在日后轉向馬克思主義美學就是歷史必然性的選擇了。
四、動漫作品問題研究新轉向的意義
之前也有學者對動漫作品從美學意義上進行過研究,但是實質內容并不是討論動漫作品的美,而是討論動漫作品中的元素、技巧與細節,這都還是在隔靴搔癢,美學視野中的動漫作品研究最大問題就是“審美問題”。因此在未來,對于國產動漫作品的研究也會大踏步邁入美學批評領域。
(一)動漫作品問題研究轉向美學視域提出了一種新理念
過去對動漫作品問題研究大多數都在討論宏觀因素,比如:產業鏈、師資、學徒等,但是直到《大圣歸來》之前都沒有現象級的作品產生,直到《大圣歸來》給中國動漫打了一針強心劑,《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疫情時代又再次延續了這種輝煌,但是中國動漫的問題并沒有通過一部《大圣歸來》就解決,只是被哪吒的票房遮蔽了,遮蔽的是只要改編家喻戶曉、熱門IP就會爆火的制作理念,從孫悟空熱,到白娘子熱,再到封神榜熱,中國動漫作品實際上走的是一條不斷嘗試且不斷探索真理的路,但是真理似乎并不易得。《姜子牙》這部作品是封神宇宙提出之后的第一次滑鐵盧,這一次滑鐵盧對中國動畫電影,乃至于所有的動漫作品影響都是巨大的。
走出怪圈首先是理念轉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動漫走過的路并沒有中國科幻電影那么難,但是郭帆導演還是拍出了“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并且已經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其中值得思考的就是,以往中國電影中不怎么舍得投資的“服化道”,在《流浪地球》中都是斥重金打造的。《流浪地球2》中更是要把每一件道具做成產品級,這樣科幻電影才能讓觀眾在虛構中看到真實。中國動漫作品也一樣,“技術至上”還是“內容為王”,在每一個動漫制作者心里是有一種期望的,動漫領域的郭帆也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
(二)動漫作品問題研究轉向美學視域提出了一種新方法
從美學視域研究動漫作品不只是對動漫作品進行技術思考,不是簡單地用“增加減少某些元素”“增強減弱某些內容”等模糊的概念來建議作品,而是通過思辨的辯證法,采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在原則性的高度上,把握動漫作品應該表達的臺詞、畫面對審美情感的直接影響,再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將其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劇本或分鏡。這種辯證法的過程或許不能變成某一固定的、規定下來的方法論書籍,但是它能夠給予每一個動漫制作人提高作品審美境界,杜絕審美相對主義繼續擴張領地,要堅持把真正的真善美嵌入到每一個作品當中。
(三)動漫作品問題研究轉向美學視域提出了一種新內容
動漫作品問題研究轉向美學視域是提出了一種新內容,這種內容是價值意義方面的,在新時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作品當中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審美問題。不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條式地通過植入等機械手段塞進動漫作品當中,而是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作品當中,這里的潛移默化并不是“技術手段”,而是“審美功能”,通過這種潛移默化,將作品情感與觀眾情感連接起來,觀眾才能為一部作品叫座又叫好,而這種內容一定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小投資的《風語咒》這部動畫電影,在當時作品的最后,致敬母親的字幕打出來讓很多人感動,但同樣是講述感情起伏的《大魚海棠》在上映后卻一直為人所詬病,根本原因就在于“價值”與“審美”的結合,只有“價值審美”才不會讓審美落入相對主義的陷阱;才不會將真正的真善美遮蔽;才能真正突破技術與內容的思維定式,直接從思想高度把握一部真正作品所應該擁有的精神內核。
五、結語
對國產動漫作品問題的剖析應從美學開始,這種批判也最終會邁向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懷抱,因為現實社會是具體的、是特殊的,誕生于此的藝術作品必然也是具體的、特殊的。從哲學批判這一角度來看,也是對近年來動漫作品問題分析的一次升華。
參考文獻:
[1]何建平.深圳動漫產業發展路徑及其本地和外部因素分析[J].當代電影,2005(11):115-117.
[2]何建平.日本動漫產業運作模式研究——兼論對中國動漫產業的啟示[J].當代電影,2009(07):77.
[3]吳紅.動漫人才培養模式芻論[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67-68.
[4]弗蘭茲·博厄斯.原始藝術[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4.
[5]魏愛民.試論動漫的美學特征[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12):29-31.
[6]吳曉明.論馬克思辯證法的“實在主體”[J].哲學研究,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