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躍輝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珍視革命歷史、奮斗歷程,紅色基因、革命文物在總書記心里有著特殊的分量,總書記的紅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系統完整,為全國革命文物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動力。十年來,革命文物工作頂層設計有新突破,中辦、國辦部署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圓滿完成,全國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勝利召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面啟動。革命文物行政管理機構從無到有、省級文物部門革命文物處接近實現全覆蓋。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布兩批革命文物名錄。革命紀念館體系基本形成,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為代表的一批標志性革命場館建成開放。革命文物領域工作格局更趨優化,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展陳體系日臻完善,教育功能日益彰顯,革命文化廣泛弘揚。
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取得新成就新進步,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根本在于胸懷“國之大者”,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來考慮、來謀劃、來推進,關鍵在于多維度完整認識革命文物的深遠意義、全面發掘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一是立足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維度,依托革命文物資源講清楚古代中國、近代中國、現代中國與未來中國的歷史連續性,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賡續歷史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維度,依托革命文物資源講清楚近代以來百年救亡斗爭史、百年復興奮斗史,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次偉大飛躍”,汲取奮進力量,擔當復興重任。三是立足守好紅色江山維度,依托革命文物資源,講清楚“三個來之不易”,深刻認識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賡續紅色血脈,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四是立足中國共產黨歷史維度,依托革命文物資源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救國興國強國的偉大貢獻,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促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五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度,依托革命文物資源講清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刻認識“兩個結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奮進新征程,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迫切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大興務實之風,結合實踐考題、工作難點和努力方向,科學認識、充分調研、系統研究,在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實、基礎打實、步子邁實。一是基礎工作方面,以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歷程為主線,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分期,研究細化革命文物命名、分類、認定標準,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摸清摸準革命文物的保護對象和資源底數。研究修訂近現代一級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積極穩妥推進館藏珍貴革命文物定級、備案工作。深入研究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北大紅樓在黨的創建史中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二是科學保護方面,扎實推進整體保護成為工作理念和實踐導向,統籌好革命文物的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本體和周邊保護、單點和集群保護,統籌好革命文物的統籌規劃、連片保護、整體展示、梯次利用。有效推進全面保護納入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強革命文物領域中央財政事權,探討逐步將革命文物領域基本公共服務確定或上劃為中央財政事權的可行性及支出責任范圍,加大省級以下革命文物保護力度。三是展陳提升方面,加強實物征集、史實研究、文獻梳理和價值挖掘,展陳內容要突出本土化時代化,展陳風格要突出簡樸莊重、大氣耐看。創新展示方式,用新技術創造新體驗,真正把黨的元素、味道貫穿到革命文物展示的內容設計、展陳布置、場景營造之中,用小切口呈現大圖景、小故事折射大情懷、小物件記錄大時代。四是發揮教育功能方面,推動革命文物資源服務黨史學習教育、黨員干部教育和學校教育、青少年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打造“互聯網+革命文物”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英雄模范矩陣”數字化傳播新生態。五是融合發展方面,圍繞革命文物資源管理、連片保護、整體展示和活化利用,加強項目布局、要素供給、改革創新,形成賦能鄉村振興、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示范經驗和制度成果。
(作者為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