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上宣傳不斷往深里走、往實里走,黨的創新理論通過互聯網“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宣傳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在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湖南廣播影視集團(臺)策劃推出了系列短片《十講二十大》。節目一共10 集,每集約5 分鐘,每日播出一集,風芒和芒果TV同步上線熱播。該片由風芒團隊制作,以短視頻的形態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提法,將深奧的理論與生動的實踐相結合,是湘派電視理論片輕量化表達的又一次新嘗試。作為湖南廣電“湘派”理論大片的第十部作品,《十講二十大》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系列短片形式,創新視角、全新表達,讓黨的理論宣講深入人心。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湖南廣電即成立了由臺長、總編輯負責的工作專班,開始籌劃制作一檔具有新媒體氣質的微理論片《十講二十大》。為了跟其他同題材理論片形成區隔,節目策劃幾易其稿,最終在內容設計上選擇了中位視角。即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選取既關乎黨和國家發展又關聯社會民生的話題進行闡釋和解讀。10 個話題分別是:新時代十年變革“變”在哪?為什么說“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為什么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為什么說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應對“黑天鵝”與“灰犀牛”?為什么要開辟發展新賽道?“行天下之大道”是條什么道?“大黨獨有難題”究竟難在哪?為什么抗打壓能力是領導干部的一塊“磨刀石”?為什么我們要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這些話題的特點是向上可以延展到宏大敘事,向下可以深化為人民群眾可知可感的細微日常。這樣具有貼近性的話題更有代入感,可以讓大眾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例如《如何應對“黑天鵝”與“灰犀牛”?》聚焦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小到個人、家庭的工作和生活,大到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可能面臨的共同危機,都需要我們以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應對。從“新時代十年變革‘變’在哪”到“為什么說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貼近性的話題更有代入感。節目播出后眾多網友點贊留言,有網友稱:“通俗易懂,突然發現其實理論就在我們身邊。”“主持人姐姐太親切了,像講故事一樣,把理論講得好透徹。”“第一次看見豎屏的理論解讀,幾集看下來意猶未盡。”每集約5 分鐘的節目,是一款融合傳播的輕量化產品,但從播出反響來看,這個系列體量雖輕卻效果不俗。
同時,為了把黨的創新理論講到年輕人的心里,《十講二十大》節目組走訪了多所高校,深入廣大青年群體進行調研。最終,節目采用了當下互聯網的主流產品形態——短視頻,用講述的方式結合生活中的小故事娓娓道來。
《十講二十大》內容上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制作創意上,采取知識型博主講述的方式;表現形式上多采用講述人一鏡到底,深度闡釋觀點;傳播理念上,每集控制在5 分鐘左右,并同步制作橫屏和豎屏產品,大屏小屏融合傳播。
鮮活的案例、新穎的形式,《十講二十大》幫助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學深悟透篤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節目場景大氣,極少使用鏡頭切換,內容高度聚焦、論據鮮活生動。反復修改精心打磨后的《十講二十大》在助推黨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上有了更大的力量。
作為2023年湖南廣電首檔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論節目,《十講二十大》2月22日起登陸湖南衛視晚間黃金時段,風芒和芒果TV 均開設專題并同步上線熱播。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的積極主導下,省內主流媒體、各市州融媒體矩陣對節目進行推廣宣傳;湖南廣電協調集團湖南衛視《新聞聯播》以及各二級單位主新聞欄目、新聞矩陣號,對節目進行宣傳,分梯次、分步驟、分媒介、分平臺、分手段、分形式展開了全面推播。截至3月3日《十講二十大》圓滿收官,節目在湖南衛視晚間黃金檔首播后,平均收視長沙市場第一,國家廣電總局CVB大數據顯示收視率居全國省級衛視排名第二。《湖南日報》、新湖南、紅網、華聲在線、《長沙晚報》、新浪、網易、騰訊、搜狐、今日頭條等全國、全網超200 家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對節目進行轉載播發,相關短視頻在今日頭條、抖音、快手、B 站等平臺播出,全網總閱讀量已超2.6億。
《十講二十大》節目組在創作之初就以“少一些概念,多一些故事;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真情;少一些道理,多一些細節”為主旨,在將宏大圖景轉化為人間煙火氣上努力創新。
細節最生動具象,真實最撥動心弦。《十講二十大》選取了動人的故事與細節,重現了許多重大事件的場景,呈現在受眾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動鮮活、立體豐富的畫面。例如,第一集節目聚焦“新時代十年變革‘變’在哪”的話題,巧妙地用一瓶清澈的黃河水作答。節目以收到黃河邊上的一瓶黃河水禮物切入,瓶中的水清澈澄凈,與人們印象中黃河水的顏色完全不同。要知道,曾經黃河平均年輸沙量達到16億噸左右,這意味著,如果用這些泥沙堆成寬、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繞地球27圈多。如今,黃河年輸沙量2億噸都不到。年輸沙量的減少,在于黃土高原的退耕還林(草)工程與其他水土保持工程。正是這樣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造就了黃河不“黃”的環保奇跡。一瓶清澈的水,可以折射一個時代的切面。從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修復到塞罕壩林場的“荒原變林海”,新時代十年,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短片在解讀“開辟發展新賽道”這一話題時,生動講述了1992 年錢學森教授提議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故事,也正是因為這樣具有先見之明的布局,今天我們單是廣東省的新能源充電樁數量就達到了美國的3倍,在新能源發展的賽道上超越了美國。不需要過多的大道理灌輸,一個故事便傳達了開辟新賽道的重要意義。這些故事讓理論鮮活起來,也讓理論與觀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在共振的心弦中,理論走進了內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新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如何有效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在全媒體語境下,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等界限愈益模糊,形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網絡往往容易成為錯誤思想傳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輿論引導和內容管理的難度。社會越是進步,媒體越是發展,社會思潮越是多樣,就越要重視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
理論如何吸引年輕人?曾有一些理論片借鑒互聯網語言試圖打破與年輕人的隔膜,然而換湯不換藥的語態僅僅加上幾句網絡流行語,并不能真的走進年輕群體。《十講二十大》從形式上規避了宣講的高姿態,大膽借鑒短視頻語態,以不失莊重的互聯網氣質、充滿講述感的主持人,讓節目不僅有“質感”更有“網感”,充分契合了當下受眾的審美需求與價值取向。“數據+動漫+手繪”新穎的后期包裝,也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理論宣傳既要保持權威性、指導性,又要增強親和力、感染力,也要避免網友尤其是青年網友對理論節目產生距離感、疏離感。
為此,《十講二十大》節目在場景選擇、資料鏡頭、動畫場景、音樂效果等方面都做了精心設計。為了更貼近青年群體,節目背景從UE虛擬換成了滿墻書架實景設計,同時用暖光增加溫馨的氛圍感,拉近與網友的距離,讓理論解讀變得如促膝交談,娓娓道來。
為了讓枯燥的數字變得鮮活,節目還特別加入文字海報的排版模式,并設計了名為“復興號”的高鐵動畫模型,實現了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鮮活地展示給受眾的目的。獨特的青春氣質表達,讓《十講二十大》的敘事風格和思辨特色都得到較好體現。畫面流暢、音樂優美,達到了用詩意的語言演繹深刻理論的效果。
播出上,《十講二十大》更是選取了橫屏與豎屏兩種產品形態,在電視端與手機端同步傳播,構建起更廣泛、更立體的傳播矩陣,實現“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就在哪兒”。因鮮活生動、易于推廣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十講二十大》10集節目中,有6集被中央網信辦全網推廣。眾多網友點贊留言,有網友稱“豎屏的理論解讀事例鮮活,不僅動人心弦,也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間”。在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前夕,《十講二十大》的熱播,掀起新一輪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電視理論片是理論宣傳的一種新形式。它可以充分發揮電視藝術的特點,使居于廟堂之高的理論走向尋常百姓;它富于理性的思辨和解讀,既是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形象解說,又是對社會生活的激情展示……運用電視手段創新對黨的理論進行全景式解讀,是用音像闡釋理論的成功探索。”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短視頻迅猛發展,成為當下用戶量最大的傳播形態。“湘派”電視理論大片首開用短視頻進行理論傳播的創新之路,通過傳播姿態、報道樣式、話語形態的轉型,滿足受眾時下的視聽習慣,用兼具溫度深度的可視化“微表達”,讓理論傳播“輕裝上陣”。進入新時代以來,湖南廣電幾乎每年都要推出一部大型電視理論片。“湘派”電視理論片系列節目站位高、立意遠、格局大,著力講述人民群眾在奮進新征程上的新氣象、新作為,碩果累累。
2018 年,在黨的十九大后,為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湖南廣電制作了理論片《社會主義有點潮》第二季《新時代學習大會》,《光明日報》點贊稱《新時代學習大會》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之旅”。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湖南廣電制作了新聞訪談類理論片《長江黃河如此奔騰——解讀共和國70年》。節目在湖南衛視播出屢屢奪得收視第一,在芒果TV 播放量突破2700 萬。國家廣電總局在全國新聞宣傳例會上對節目進行了表揚,并將之評為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長江黃河如此奔騰——解讀共和國70年》還榮獲2019年度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際,湖南廣電制作了記錄脫貧攻堅偉大戰役的《從十八洞出發》,節目獲得收視和口碑雙豐收,國家廣電總局領導贊揚稱“這是湖南致敬脫貧攻堅的一份厚禮”。
2021年6月,湖南廣電創制了慶祝建黨百年大型理論片《選擇》,全網播放量超過1000萬。中宣部《新聞閱評》增刊第27期刊文表揚。
2021年7月,湖南廣電又推出學習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系列節目《學“講話”·六堂課》,節目在芒果TV 播放量超400 萬次,全網點擊超過1000 萬。同時在線下走進中學課堂,成為孩子們的“開學第一課”。
10 月,該節目被中央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在專刊上向全國重點推介,并入選《百年初心成大道——黨史學習教育案例選編》。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湖南廣電又特別策劃推出了系列微宣講《百年奮斗十大經驗》。全網播放量累計超過2400萬次,充分體現了融媒體產品全媒體分發的傳播優勢。這些節目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的傳播,自具青春調性與新銳氣質,被傳媒界稱為“湘派”電視理論片,用青春態的表達方式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它們以“創新表達”為標簽,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貢獻了湖南力量。經過十余年的堅持和努力,這些節目逐漸形成了“湘派”電視理論片的品牌效應。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我國網民總數約10.11 億人,其中手機網民10.07 億人。面對這一全媒體時代的新挑戰,主流媒體適應新的傳播環境、新的競爭規則,加快推進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而“湘派”理論大片節目《十講二十大》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