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2022年7月,第三十一屆遼寧新聞獎評選揭曉,《葫蘆島日報》參評作品“風景這邊正好”走基層系列報道榮獲新聞系列報道類一等獎。這是對作品質量的肯定,更是《葫蘆島日報》堅守使命擔當、為時代謳歌、堅持用心用情踐行“四力”要求的具體體現。
在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新聞記者要增強使命感,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興文化的任務;要提升自身修養,改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生活,使作品接地氣、知冷暖;要不斷地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寫出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的好作品。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代的脈搏共振,講好中國故事。
葫蘆島日報社舉全社之力做好深入基層、謳歌時代的主題報道工作。2021年10月至12月,精心組織以“走基層講好葫蘆島故事”為主題的系列采訪活動,成立報道組,開設新媒體視頻號,確定了以興城覺華島、綏中錐子山古長城、建昌新開嶺鄉、興城市紅崖子鎮、南票區等為重點采訪點位。
報道組20余位記者在近三個月的時間內分別深入海島、鄉村、文化古跡等采訪現場,用腳力丈量濱城大地、用眼力捕捉葫蘆島故事、用腦力解讀人民情懷、用筆力詮釋新時代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共采寫20 余篇“帶露珠”“冒熱氣”的來自基層一線的稿件。策劃推出了《17個老師,17個“海山娃”》《對話長城》《新風拂過蟒擋壩村》《“花生小鎮”的“產業版圖”》《盤山嶺上山楂紅》《南票紫砂,挺起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脊梁》6 篇專題報道,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制作了這次走基層系列報道的融媒體產品,收獲讀者、網友的廣泛好評。
腳力是根基。媒體行業有一句話,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說明了腳力的重要性。腳力是新聞報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記者工作的根基所在。以腳力深入基層,是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練好腳力,方能行得遠、走得快,方能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做出生動、鮮活的報道。
2021 年10 月,在第二十二個記者節到來前夕,《葫蘆島日報》“走基層講好葫蘆島故事”系列報道活動啟動,記錄葫蘆島經濟社會以及鄉村發展的偉大實踐,并以此為契機鍛煉編采隊伍,增強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報道組由總編輯帶隊,新聞采訪部主力記者參加。為了培養記者良好的工作作風,報社決定讓7名剛入職不到一年的年輕記者也加入報道組。報道形式是報紙專版和新媒體作品同時推送。
只有走出去,才能察實情;只有俯下身,才能動真情。走基層報道組的第一站是興城覺華島。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報道組一行7名記者乘船抵達遼東灣最大島——覺華島,走進這個島上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天多的時間,記者采訪老師、學生、家長及島上的居民近百人,通訊《17個老師,17個“海山娃”》記錄了以校長劉鳳輝以及李亞楠、陳美辰等為代表的17 名老師堅守海島學校、堅持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在這個面積13.5 平方公里的小島上,7 名記者與老師、學生“親密”相處20 多個小時,聊學校、聊生活、聊未來。新聞作品中,細節感人至深。“隨著經濟的發展,島上常住人口由原來的3000 多人縮減到現在不足千人,學校學生也由曾經的500 余人縮減到如今的17 個在校生。學生雖少,但和全市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一樣,17個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這里學知識、學做人,體悟何謂真善美。17名教師以寂寞的堅守,承擔著教育公平的使命,讓明朗的讀書聲成為島上最動聽的音符。”剛入職的年輕記者陳雪嬌被年輕老師克服種種困難仍堅守崗位的精神所感動,寫下了采訪后記《點亮希望之光》。她說:“從島上教師和學生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這種力量,也激勵著我在記者職業上繼續前行。”
腳力的體現不但在“走”上,也在版式創意中得以顯現。為了取得最佳的宣傳效果,《葫蘆島日報》走基層系列報道精心運用版面語言,使記者們奔赴海島、鄉村等采寫的新聞故事在報紙上鮮活呈現出來。例如,在覺華島上采寫的《17個老師,17個“海山娃”》、在建昌盤山嶺上采寫的《盤山嶺上山楂紅》、在興城紅崖子花生小鎮采寫的《“花生小鎮”的“產業版圖”》等作品中不但有記者細致的采訪和觀察,更融入了記者的深刻思考,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體現在版面上,每期以一篇3000 字左右的生動而富有文采的通訊稿為主打,配上800字左右的記者采訪后記。與此同時,體現版式設計的靈活性,圖片生動,版式新穎、美觀,內涵豐富,標題、精美的版式設計和版面語言體現了“走基層”整個采訪創作團隊的務實和創新,全方位展現了葫蘆島城鄉的嶄新風貌和發展變遷,展現了葫蘆島這座沿海城市的無限魅力和人文情懷。
記者既是新聞的報道者,也是時代的觀察者、社會的瞭望者。新聞記者要練就一雙新聞慧眼,從煩瑣復雜的事件中找出新聞線索,并且要見微知著、以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全局。只有在認真觀察中練就一雙好“眼力”,才能發現和用好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的新聞素材,實現守正創新。
有人說,在一個個高品質的好新聞報道背后,一定有一雙雙具有識別力、發現力、判斷力的“記者之眼”。《葫蘆島日報》走基層報道“風景這邊正好”的收篇之作《南票紫砂,挺起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脊梁》,源于一名平時跑時政新聞的記者發現的線索。世界上有一種紫砂,它的名字叫南票。提起紫砂,很多人會想到江蘇宜興,然而,當你了解有關南票紫砂的歷史和文化,就會知道講好南票紫砂這個主題故事的分量。《葫蘆島日報》走基層報道組一行8人和南票的紫砂專家一道踏訪古窯遺址,了解工匠紫砂壺制作過程,“打撈”流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碎片”,感悟歷久彌新的紫砂之美。這座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的小鎮如今正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向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報道完成后,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肯定。
眼力是觀察力、判斷力的代名詞。記者對新聞線索的識別、對采訪對象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例如,系列報道中的《“花生小鎮”的“產業版圖”》就是一篇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的報道。興城市紅崖子滿族鎮被譽為“花生小鎮”,這里出產的花生是歐盟免檢產品,產值達1.5 億元,花生加工銷售產值達到30億元。在小鎮上,傳統的一家一戶“小散弱”種植模式正在被打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正在以多種形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同時,圍繞花生,小鎮正在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花生產業的發展版圖。記者采訪了大量的農戶、村鎮干部以及加工車間工人和直播帶貨的主播,通過看到的、聽到的,記者在形成稿件時確立了“花生小鎮”以“小花生成就大產業、推進鄉村振興”這個大主題。
以“眼力”為抓手,可以提升新聞輿論的引導力。通過“風景這邊正好”走基層系列報道的實踐,記者感悟到,“眼力”不僅僅是眼見為實,更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要看得更遠更透。若要讓一件件新聞作品有深度和厚度,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但要在采訪準備階段就熟悉相關政策和背景,還要從大量的信息和線索中找準主題。
腦力是核心。新聞記者的腦力指的是思維方式方法及思考的能力,這個“中樞神經”在新聞采訪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重大新聞選題,尤其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思考,把準時代脈搏,聚焦時代熱點,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
新聞宣傳是一場復雜而系統的腦力活動。思考,始終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過程。記者的采訪和發現,要通過腦力加工實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體現新聞價值,更需要腦力激蕩,立足更高的站位和更全面的角度,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融媒體時代,好的新聞內容需要有好的呈現形式。雖然有了框架構想,但如何將豐富的素材做成一份“色香味”俱佳的新聞大餐,考驗著主創團隊的腦力。“風景這邊正好”系列報道做到了策劃為先。例如第二篇《對話長城》報道,就是圍繞位于綏中縣境內的錐子山長城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線,以堅持20年用鏡頭追夢長城的攝影家王健華的故事為引線,向讀者展示了長城腳下發生的動人故事和正在實施推進的國家長城文化公園葫蘆島段的建設情況。文中設立了3 個分主題:長城,從歷史中走來;長城,腳下的故事仍在繼續;長城,連接未來和希望。中國的這段最美野長城正綻放異彩。
言論最能體現思考。為了使采訪更加厚重,充分發揮記者的思考能力,每一期系列報道專版上都設有一個重要版塊“采訪后記”,由采訪記者執筆,每期800—1000 字。要求體現共情,強調走心,讓記者的腦力在言論中激蕩。系列報道第一篇《17 個老師,17 個“海山娃”》配發的采訪后記是由一名入職不到一年的年輕記者完成的。為了更好地完成報道任務,捕捉寫作靈感,她在采訪的過程中與島上的年輕老師聊到深夜,從生活到工作,從家庭到學生,有笑聲有淚點,有快樂有煩惱,這位年輕的記者深深感受到,島上教師的堅守與付出給小島帶來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心,于是,她寫出采訪后記《點亮希望之光》,語言樸實而真誠,讓更多的讀者體悟到了教育的力量。其他5篇采訪后記《讓文明之風浸潤美麗鄉村》《由“黑”轉“紅”活力再生》《小花生大世界》《期待果更甜》《讀你千遍不厭倦》也是由采訪記者完成,這些采訪后記真誠而深刻,溫暖而有力量,成為此次系列報道中的點睛之筆。
筆力是基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每一個新聞記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腳力、眼力、腦力,最后都要落在筆力上來體現。新聞需要借助語言文字才能表達出來,對于新聞記者來說,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是基本素質之一,要在采訪報道中準確而簡練地表達出新聞主題。
在融媒體時代,記者手中已經擁有“口頭、筆頭、鏡頭”等多種武器,要運用好這“十八般兵器”,本質上還是要改文風。去除空話套話虛話,力求言簡意賅,講群眾喜歡聽、愿意看、聽得懂、看得進的好故事,使作品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讓主流媒體的聲音更感人、更動人、更吸引人。
筆觸伸進土地,精神才有養分,文字才有溫度。真實、親近、質樸,是這次走基層系列報道“風景這邊正好”的目標和要求。報道組在策劃每一期的報道主題時,都要求執筆記者以筆力訴真情,以筆力傳遞感動,講述葫蘆島蓬勃發展而又溫暖感人的故事,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有凝聚力、引領力、感召力和穿透力。《新風拂過蟒擋壩村》《盤山嶺上山楂紅》這兩篇報道都是以農村和農民為報道對象,講述葫蘆島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發生的山鄉巨變。在《盤山嶺上山楂紅》報道中,8名采訪記者一次次登上1000多米高的建昌縣盤山嶺,在寶柱農場看到主人公陸寶柱和在此務工的村民如何養殖七彩山雞、如何種植山楂樹和中草藥,見證他們把荒山變成青山的壯舉。報道翔實地記錄了村民在陸寶柱的帶領下,采取“種養+休閑旅游”的發展模式,讓荒山漸漸變成當地農民致富的金山銀山。一讀者在看完此篇報道后,留下感言: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農業有奔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盼頭。
記者的筆力在一線采訪中不斷提升。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采訪記者一次次走進建昌縣蟒擋壩村的蔬菜大棚、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家中,聽老人和孩子們講述志愿服務隊隊員在除夕夜、中秋節和他們一起包餃子、吃月餅的歡樂場面。看到“好媳婦”“榜樣村民”“黨員先鋒”的足跡遍布前村后屯,記者親身感受到,文明之風正在浸潤著這個美麗的小山村,精神文明實踐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這兩篇作品,細節鮮活,村民生活的幸福和喜悅、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一一呈現,采訪記者沒有鋪陳和渲染,在質樸、平實、細致的講述中,葫蘆島鄉村發展振興的實踐躍然紙上,報道中清晰可見記者的筆力和功力。主筆的兩位年輕記者感言,采訪過程是有些累和苦,但收獲滿滿,采訪對象和采訪過程感動、激勵著我們,讓我們記住了新聞記者的職責:走到、看到、想到、寫到。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層。新聞作品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和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密不可分。新聞輿論的“四力”是目標,記者的“四力”是手段。所以,只有深入基層,行走在一線,新聞記者才有永遠不會退化的本能、本色。融媒體時代,要爭做政治過硬、引領時代、本領高強、求實創新、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真正做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創作出更多冒著熱氣、帶著露珠、透著溫度的好新聞、好作品,傳遞主流價值觀,唱出中國好聲音,講好葫蘆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