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濤 史江濤
摘要:新晉本科院校占我國高校較大比例,對其科研團隊進行探討,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促進學校整體辦學質量的逐步提高。該文首先對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進行定義,探討其3個方面的內涵。進而討論其8個方面的特征,并從5個方面對其進行分類。最后基于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特征,以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為例,提出4項團隊建設的注意事項,冀希有助于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建設。
關鍵詞: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內涵;特征;建設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5-0069-05
Abstract: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discuss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university quality. First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of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discusses its connotation in three aspect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eight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es it from five aspects. Final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team building, 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words: Newly-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ideas
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特別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之際,打好關鍵核心科技攻堅戰顯得尤為重要。高等院校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多措并舉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校深度融入并有效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對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增強高校國際競爭力、解決我國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具有重要的意義[1]。傳統上,高水平院校具有更強的科研創新能力,能夠獲取更多的科研資源,取得更豐富的科研成果,因此更能吸引社會的關注和研究,處于科研體系的金字塔頂。而新晉本科院校由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成果層次低數量少,很少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研究。
截至2020年我國有本科院校1 270所[2],比2010年增加550所[3]。這些新晉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大專院校、成人院校、獨立學院的基礎上組建,科研基礎薄弱。提升這類院校的科研能力,對于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新晉本科院校大多缺少高層次科研人才,教師科研能力弱,因此很有必要組建科研團隊,利用院校人才數量優勢和多學科長處,形成優秀人才的團隊效應,發揮群體力量和資源的優勢,以盡快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達到本科辦學的基本要求。
雖然新晉本科院校占我國本科高校較大比例,然而由于其知名度較小、科研成果層次低數量少,其為提升科研能力而做的一系列工作(如培育、組建科研團隊)較少受到關注。因此,有必要對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建設思路等進行必要的理論探討,以便使其科研團隊建設有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進而推動其科研工作上新臺階。
一? 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內涵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有關高校科研團隊概念的界定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①從傳統意義團隊的定義出發,特別是從管理學家拉姆斯登、斯蒂芬·羅賓、喬恩·R·卡曾巴赫等提出的團隊的概念出發,再結合高校自身特點,進而對高校科研團隊的概念進行界定[1,4-5];②從高校教學團隊的概念中引申出高校科研團隊的概念[6-8];③基于各級管理部門的文件,從中歸納總結出高校科研團隊的概念。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將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定義為:新升格或組建的高等本科院校根據自身發展和社會需求,以科技創新和學科專業發展為目的,優選某個學科領域或研究方向,參考一定的學緣結構、年齡結構、科研能力、專業方向等,以學術帶頭人、科研領軍人才等為核心,由若干技能互補的、在相關領域有一定專長的教師自發或被動共同組成的基層學術組織。這個概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新晉”是其背景屬性。“新晉”本科院校也就意味著該院校剛剛升格本科或者剛剛組建,其進行本科教育的時間較短。前人并沒有對“新晉”的時間概念做出明確的定義。本文參考前人研究,結合高校科研發展規律,定義“新晉”主要指10年內,“新晉本科院校”主要是10年來政府主管部門批準設置的本科院校。例如,與2010年相比,2020年我國本科院校增加了550所[2-3],占本科高校比例43.3%。
第二,科研和教學是該團隊的主要功能和根本任務。高等院校的性質決定了其科研團隊與其他類型科研團隊的使命有著顯著的區別。高等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的重要使命。因此,組建科研團隊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升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更是為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使教師始終處于科技和學術發展的前沿,保證教學內容與質量的不斷更新與提高。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要充分認識教學和科研的互補性,通過科研工作夯實理論教學的根基,通過教學培養和發掘創新型人才,使教學與科研相得益彰。
此外,新晉本科院校大多都是教學型高校,除了科研工作外,教學才是這類高校教師的根本任務,更有部分高校將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組合為一個團隊。
第三,創新是其本質屬性。新晉本科院校組建科研團隊的目的是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凝練研究方向,匯聚專業人才,整合科研資源,著力提高科研水平,增強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獲取原創性、創新性成果,進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促使學校學科、專業、科研又好又快發展。
二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特征
前人對科研團隊進行了諸多研究,分析了不同類型科研團隊的特點[1-8]。然而,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明顯與企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團隊的特征不同,這決定了其運作方式有其自身的特點。以下主要從8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 團隊組建多源于行政命令
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的組建方式不同,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組建更多是依靠學校行政命令、系部或教研室整合,較少是基于研究項目自主組建。在實際的組建過程中,學校、學院基于優勢專業或學科,將相關教師整合在一起,或者為了申報項目或獎勵,將部分或全部教師整合成一個團隊。這種團隊凝聚力較差,沒有或較少有項目資金支持,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平時團隊間的科研交流也很少。
(二)? 團隊成員是非全時的研究人員
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相比,新晉本科院校較少具有碩士點或博士點,科研團隊主要由教師組成。這類院校又往往都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生師比偏高的特點,教學任務繁重[9],部分新晉本科院校規定專任教師的年教學工作量超過400學時。與企業科研團隊相比,雖然各類高校的教學工作量有較大差異,但作為科研團隊成員的教師,教學工作才是其第一任務,教師是非全時的研究人員[1]。新晉本科院校教學工作的繁重,嚴重擠壓了科研時間,導致科研團隊研究力量不集中,創新能力不穩定。
(三)? 團隊負責人的角色極其重要
一般來說,科研團隊的負責人往往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良好的學術道德、較高的學術聲望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科研團隊一般有較好的學術梯隊,除了負責人外,其他人也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團隊的研究方向、科研水平、研究成果是團隊共同決定的。而在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中,負責人的學術造詣相對不高,團隊整體的科研能力較弱,較難申請到高級別的縱向科研項目,而橫向科研項目可能主要取決于團隊負責人。這就凸顯了團隊負責人的重要性,其對團隊的人員構成、研究方向、科研水平和獎懲措施等有著絕對的話語權[10]。
(四)? 團隊成員間大多并不是平等關系
理論上,科研團隊應該是一個成員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充分發揚學術民主的群體,不存在一言堂現象。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中,每位成員都有較強的科研能力,這種平等關系體現得更為明顯。而在新晉本科院校,團隊成員往往同屬于同一個教研室、系部,科研團隊負責人往往是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長等,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級關系,在教學、教育、事務性工作方面能夠約束團隊成員。同時,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項目課題大多都源于團隊負責人,其他成員沒有項目或者項目較少、較小。這些都導致團隊負責人與成員間并不是平等的關系,負責人的意見往往決定了事情的發展方向。
(五)? 團隊科研的第一目的不是為了創新
與企業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相比,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科研壓力相對較小,科研意識不強,成員從事科研活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工作前提下,可以較為自由地選擇研究的課題。但大多成員從事科研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而是為了評職稱,為了完成學校的科研工作量,大多淪為“為了科研而科研”,導致其研究成果很多僅停留在報告里,而很少考慮成果的市場化應用。
(六)? 科研平臺層次低,科研能力弱
研究型大學科研團隊常依托于實驗室、研究所、工程技術中心等,大多具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平臺,實驗儀器繁多,種類復雜,價格昂貴,實驗室軟硬件都較先進,科研平臺層次較高。團隊成員也以教授、副教授為主,學歷層次以博士為主,科研能力突出。而新晉本科院校較少具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平臺,科研團隊多依托于教研室、專業、系部,實驗室多以教學儀器為主,基本沒有大型貴重的科研儀器,科研平臺層次低。團隊成員也以講師、助教為主,學歷層次多為碩士。在目前科研基本成為“博士之間游戲”的情況下,碩士很難在本科高校取得明顯的科研成果。
(七)? 團隊成員的歸屬感不強
團隊成員的歸屬感來自與其他成員的關系、榮譽感、認同感和成就感等。由于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項目較少,需要協作完成的任務較少,各成員在科研方面的互動較少,作為團隊成員的重要性很難體現。同時,科研團隊高級別研究成果不多,較少獲得各級別的獎勵,除了少量的科研津貼外,團隊成員精神層面的榮譽感、認同感、成就感較難獲得,更難以通過科研團隊獲得職位的提升、職稱的晉升等。這些共同導致科研團隊成員的歸屬感不強。
(八)? 團隊內部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健全
良好的激勵政策、合理的分配機制可以有效提高團隊整體績效和成員個人積極性,是團隊成員穩定合作的基石。然而,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激勵機制往往很不健全,除了能給予團隊成員部分科研津貼外,并不能在績效、加薪、升職、職務和職稱等方面給予明顯幫助,科研成果如專利、文章、報告等知識產權往往也被團隊負責人署名。此外,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約束機制也較少。由于團隊成員更多地是依附于教研室、系部,科研團隊對成員在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等方面并沒有制約力,在學習進修、科研項目、研究方向和學術道德等方面影響更少。
三? 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類型
前人按照不同維度對我國高校科研團隊的分類進行了諸多研究[1,4,9-13]。而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自有其特點,與其他類型科研團隊有著顯著差別。
(一)? 依組建方式分類
不同目的的團隊往往具有不同的組建方式。常見的團隊組建方式包括自發形成團隊、行政組建團隊。在新晉本科院校中,一些為了完成某個科研項目而臨時組建的團隊、一些具有一致或相似學科背景教師組成的團隊等多是自發形成的團隊,這類團隊一般具有清晰的研究方向、明確的研究目標、較強的凝聚力,團隊成員之間互相了解,團隊運行較為穩定。而一些跨學科團隊、跨系部團隊等則多是依靠行政力量組建,高校基于優勢專業或學科,圍繞某一具體目標,將相關專業的教師整合而形成團隊,這類團隊的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
(二)? 依組建團隊的目的分類
所有的科研團隊在組建的時候都有明確的目的。依團隊的目的,可將其分為項目導向型團隊、學科導向型團隊。項目導向型團隊以科研項目為紐帶,為完成或申報某一具體的科研項目,由相關領域教師組建而成。團隊成員關系相對松散[14],項目完成后,如果沒有后續項目跟進,團隊面臨解散。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很多是項目導向型的。學科導向型團隊主要以促進某一學科或專業的發展,由相關教師自愿或被動組建而成[15],成員往往具有相似的專業背景[14],研究方向較清晰穩定,聯系較緊密,合作較固定,團隊將長期協作。
(三)? 依科研活動的縱向流程分類
不同組織對科研活動的縱向流程分類不盡相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科研活動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科院將科研活動分為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推廣研究(龐杰)。按照中科院的分類方案,依據科研活動的不同層面,高校科研團隊可分為基礎研究團隊、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應用研究團隊和推廣研究團隊。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平臺層次低、科研能力弱,很少有從事認識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基礎研究團隊,科研團隊主要是以實現基礎理論的實踐應用、提高人類改造客觀世界能力為目的的應用研究團隊。
(四)? 依研究所涉及的學科分類
按照科研團隊成員或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學科,可將其分為單學科團隊和跨學科團隊。單學科團隊主要指團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某一學科,團隊成員主要來自同一教研室或專業,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學科背景和研究范式,相互之間的學術溝通順暢。一般來說,新晉本科院校基于教研室或專業組建的團隊、自發組建的團隊、項目導向型團隊多屬于此種類型。跨學科團隊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型的、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由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研究人員共同組建。新晉本科院校跨學科團隊主要由行政命令組建,如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礦區生態修復與固廢資源化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團隊成員涉及地質、測繪、遙感和材料等多個學科。
(五)? 依團隊的規模分類
目前,對于團隊規模的劃分,并沒有統一的、公認的方案。一般將2~5人的團隊稱為小型團隊,5~20人的團隊稱為中型團隊,超過20人的團隊稱為大型團隊[1,4,12]。新晉本科院校自發組建的團隊、臨時組建的團隊、項目導向型團隊等多屬于小型團隊,教研室或系部組建的團隊多屬于中型團隊或大型團隊,而跨學科團隊、學校組建的團隊等往往屬于大型團隊。
四? 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建設思路
新晉本科院校作為剛剛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院校,科研項目少,成果層次低,資源匱乏,科研氛圍不濃,高層次人才不足,很多教師沒有做科研的意識,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其科研水平的提高。新晉本科院校通過實施科研團隊培育計劃,能顯著增強其科研能力。然而,不同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建設有其自身規律,相比研究型大學面臨更多的問題和挑戰。在新晉本科院校培育科研團隊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依托優勢學科或專業組建團隊
一流的學科或專業擁有一流學者隊伍、一流科技成果、一流學術聲譽和一流社會服務。科研團隊建設的本質就是人才隊伍建設,把一批優秀拔尖人才以一定的科研項目或目標匯聚起來,形成合力,對學校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起到帶頭和推動作用。相比其他學科或專業,新晉本科院校的優勢學科或專業往往擁有更優秀的師資隊伍,更高的教授、博士比例,更堅實的科研基礎,更好的科研平臺。學校應因勢利導推動相關學科或專業組建科研團隊,以人才優勢實現科研項目、研究平臺突破,進而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學術人才,帶動所屬學科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創造出一批原創性、標志性成果。以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為例,學校以山西省“1331工程”優勢特色學科、1個省級聯合實驗室、4個市級重點實驗室等整合組建“礦區生態修復與固廢資源化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科研團隊。
(二)? 配備科研能力強、資源豐富的團隊負責人
科研團隊負責人在團隊建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4]。優秀的科研團隊必然擁有一位能科研、會管理、有戰略眼光、有豐富科研資源的負責人[16]。團隊負責人一定具有非常強的科研能力,能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能夠把握學科的未來發展,科學制定團隊的研究方向;能夠組織、協調、管理和領導團隊,最大限度發揮團隊潛力,協調團隊內外關系;能夠申請并獲批各類縱向科研項目,更能與企業達成合作關系,中標各類橫向項目。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成員學歷層次較低,科研能力較弱,較難申請到各類科研項目,團隊的科研項目主要取決于團隊負責人或少數的幾個人。在新晉本科院校中,團隊負責人的科研能力、科研資源甚至會影響或決定整個團隊的發展方向。以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為例,其科研團隊成員超過80%為碩士學歷,科研項目主要由團隊負責人和少量的博士主持,較大額科研項目更是主要由團隊負責人主持。
(三)? 準確把握團隊研究方向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
新晉本科院校絕大部分是應用型高校,辦學服務定位主要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這就要求學校的專業、學科、人才隊伍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更要求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與區域企業的需求相協調[16]。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整體科研能力較弱,較難申請到國家、省市重大科研項目,這就凸顯了科研團隊與地方企業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常態化、制度化組織科研團隊下企業,與企業座談、調研,收集其技術需求信息,更在企業建立博士駐企工作站。通過一系列工作,不僅調整了部分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更是顯著提升了科研團隊的項目數量和研究能力,還解決了企業的實際需求,服務了區域經濟發展。
(四)? 適度授權,權責一致,激活團隊
科研團隊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做到管理扁平化、技能互補化、工作協同化、成果高效化,然而過度的集權就違背了初衷。團隊負責人通過適度授權于成員,使其各盡其職,激發其自主性、責任感,才能最大化其科研積極性和能力。只有這樣,負責人才會有更多的精力放在項目的申請和科學性把控上,而不是精力被一些瑣碎的事務所占據。這對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這些院校發展較落后,官本位意識更濃,團隊負責人很難做到適度放權。在這方面,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礦區生態修復與固廢資源化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科研團隊就做了積極表率。該團隊負責人就做到充分放權,4個研究方向可以自行組人、攻關科研項目、分配科研津貼,團隊負責人主要負責對重大項目的把控。
五? 結束語
新晉本科院校占我國本科高校較大比例,加強其科研團隊研究不僅是為了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更是為了保障教學內容與質量的不斷更新與提高,還是為了增強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但是,科研團隊對新晉本科院校本就是一種新生事物,其建設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科學的過程。基于此,本研究對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的概念、特征、分類等進行了初步探討,對團隊的建設提出了幾點注意事項,冀希有助于其科研團隊形成,以此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促進學校整體辦學質量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怡然,陳士俊,張海燕,等.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內涵、特征及類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3):20-23.
[2] 張蘇俊,姜獻東,張軍,等.高職產教融合集成平臺“33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21,25(3):46-49.
[3] 李翠琴,貴志祥,周強,等.高校地緣集群及其生成機制[J].現代大學教,2012(3):22-27.
[4] 卜祥云,唐貴伍,蔡翔.高校創新型科研團隊: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90-92.
[5] 生延超.高校教學科研團隊的結構體系及其優化策略[J].教學研究.2010,33(2):30-34.
[6] 張立國,龔愛清,蔡翔.高校創新性教學科研團隊:概念、特征及行為[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3):118-121.
[7] 解飛厚.非研究型大學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52-56.
[8] 白曉麗,阮競蘭.創新型教學科研團隊創建理論及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8:22-23.
[9] 周春輝.新時代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突破——以新晉本科院校為例[J].中州大學學報.2018,35(2):81-85.
[10] 楊松青.高校科研團隊協作相關因素對團隊效能的影響研究——以共享心智模型為中介[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1.
[11] 李運慶.新晉本科院校科研團隊建設內涵及意義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10-112.
[12] 王怡然,陳士俊,張海燕,等.高校創新團隊建設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8):194-197.
[13] 卜元,宮瑞澤,王俊清.地方高校創新應用型科研團隊建設研究[J].現代交際,2020(20):188-190.
[14] 孫昭寧,李強,許玉艷,等.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要素與路徑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1):79-81.
[15] 張萍,徐赟.應用型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智囊.2020(8):43-45.
[16] 溫錫敏,丁欣茹.“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問題與對策[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