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光是中國航發黎明數控車工。他是普通車工數控車工雙料高級技師,先后榮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中華技能大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航發技能大師、2021 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60 余項殊榮。他研制的金剛石滾輪精密磨削工具技術,摘取了2017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無數個高光時刻的背后是巧到極致的技藝,是毫厘之間的精密磨削,是讓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的工具再精確一微米,是到一根頭發絲二十五分之一的精心雕琢。20 多年來,他精益求精、努力鉆研,通過技術革新為企業貢獻力量。
一身整潔的工裝,雙手將一塊金屬裝夾在車床上,啟動車床、打開切削液開關,左手移動大托盤,右手移動中托盤,試切削2 毫米,火花飛濺。隨后,觀看切削面的顏色和亮度變化,調整細微偏差后,再次進行加工,迅速移動托盤回到初始位置,用千分尺測量精度,整套動作一氣呵成。
洪家光的這套絕活,背后是20 多年刻苦練習的功底支撐。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洪家光的工作就是為發動機葉片制作所需的磨削的工裝工具。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葉片是影響發動機安全性能的關鍵承載部件。
作為一名車工,洪家光2009 年申請了科技立項,立志加工出高精度的滾輪工具。現有的車床無法滿足加工要求,洪家光開始一項項改進,減小托盤與操作臺的間隙,改造傳動機構中齒輪間咬合的緊密程度;原有的刀臺抗震性不強,洪家光就重做了刀臺;小托盤與下面的托盤有間隙,洪家光就將小托盤固定住……
這些都減少了車床加工中產生的震動,提高了精度。4 年后他攻克難關,將滾輪工具精度大幅提升,在別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洪家光努力將它變為可能。
多年來,由他帶領的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集智攻堅,先后完成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 項,實現成果轉化63 項,解決生產制造難題564 項。個人擁有8 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 多項國家專利。
洪家光先后拜過12 位師傅,師傅們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他。
1999 年底的一個清晨,車床前,當了40 多年車工的“老八級”張鳳義穿著白汗衫工作,一天下來,白汗衫上一個污點都沒有。張鳳義告訴洪家光,造飛機發動機零部件,比頭發絲還細得多的東西掉進去,就是大災難。自那以后,洪家光跟張鳳義學習,每天擦拭車床三遍,時時清理切削下來的碎屑,衣服也洗得干干凈凈,養成了工作一絲不茍的習慣。
“手巧不如家什妙”,車工的一項關鍵技術是磨車刀。許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沒有現成的刀具,洪家光白天工作之余練磨刀,晚上回家經常看書琢磨。花3 個月時間,洪家光跟不同師傅學習,練習磨出100 多把不同功能和材質的刀具,掌握不同刀具的特性。這些年,他磨出的刀具有上千把,無論加工多么難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適的刀具。由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來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壽命比一般刀具多了1 倍。
洪家光在查看圖紙
一些產品零部件要求的加工精度為0.003 毫米,而現有數控機床的精度只能達到0.005 毫米。為此,洪家光練就一身感知0.001 毫米粗糙度變化的本領。反復實驗操作中,洪家光發現,每次細微調整參數,切削面的顏色和亮度都有變化,產生的火花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為了找出最優的加工方式,他就一次次調整0.001 毫米,用眼睛看變化,記錄下來,再調整。經過成百上千次試加工,將遇到的情況詳細記錄了10 萬余字的筆記,最終整理出加工心得。
洪家光錄制了視頻教材《車工技能操作絕技絕活》,以洪家光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平臺,先后為行業內外2000 余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深播技能成就夢想的火種。
2021 年,由洪家光、秦秀秀、程玉賢等多個勞模工作室組成的攻關團隊,運用TRIZ 方法解題獲得了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一等獎。
一種零件表面需涂覆防護涂層以提高其服役壽命和可靠性。應用傳統夾具涂覆涂層時葉片水平主軸方向旋轉角度十分受限,使得葉片涂覆表面與涂層材料間的夾角不理想,零件與涂層之間的結合力較低,這會顯著影響到服役壽命。
洪家光等人白天深入現場研究,晚上開視頻會議討論,甚至一連幾天開會直至午夜才結束。基于TRIZ模型的研討模式使技術人員擺脫了思維定式,按照TRIZ 動態性進化法則,最終運用了13 種TRIZ 方法。攻關團隊實現了該專用工藝裝備研制由最初的傳統剛性結構逐步向單鉸接、多鉸接結構的轉變,經過10 余次迭代試驗、優化,找到了理想解決方案。
近年來,洪家光作為勞模代表,參加了全國、省、市各級勞模宣講團,代表遼寧產業工人參加2018 年“中國夢·勞動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職工演講比賽,并榮獲金獎。參加共青團中央宣講團走基層活動,先后赴13 個省市完成72 場個人事跡宣講,不斷引導青年職工把對夢想的追求聚焦到扎根本職、努力奮斗上。
在洪家光心中,“大國工匠”不僅要坐得住“冷板凳”,還要能精益求精,巧思創新。“產業工人不能靠著傳下來的東西吃老本,必須不斷學習。”洪家光說,“懂得研究和創新的工人,使用相同設備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可以提高將近一倍。”
在同事們眼里,洪家光總是能挖空心思找方法、搞創新。他充分發揮設備、刀具的加工能力,帶領團隊從多方面下手,解決了彎管型芯工裝的制造難題,進而解決了彎管管壁相關的質量問題,有效提升了航空發動機工作穩定性。
洪家光在車間操作設備
雖擁有諸多榮譽,但洪家光最驕傲的稱呼卻是“父親”。
“沉淀堅持,捕獲幸福,女兒的堅持努力下頗感幸福。”洪家光在朋友圈中曬出女兒繪畫的照片,字里行間流露出滿滿的愛。
洪家光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完全把家里的事拋到腦后。“我能全力去工作,離不開家人對我的支持和理解。”洪家光說,“我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尤其當得了急性肺炎的女兒對我說‘爸爸,我沒事,你安心回去工作吧,’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拼搏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個性簽名,也是他一直堅持的質樸箴言。
“責任不容我們懈怠,使命不容我們停歇。要打造更強勁的‘中國心’,還有更多的難關等著我們去攻克。”洪家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