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秀色
帶著人生閱歷,又有能力表達對人和事的感悟,還能寫成優美的散文,這是一種幸福。很羨慕肖復興先生的這種高超的寫作技藝,不愧是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
最早知道肖復興,就是在一份報紙上看到其寫的《死之隨想》,那段散文深深地觸動了還是高中生的我,至今忘不了那句“生如春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以及用“雷諾阿涂抹的金色”來形容死的瑰麗奇幻。
肖復興先生的《生命是一條流淌的河》(以下簡稱《流淌》),令筆者再一次有機會品讀那些短小精悍、別具一格又妙趣橫生充滿哲思的散文,說是篇篇精品毫不夸張。
生活節奏的加快,個人閱讀品位的自以為是,令人對于散文的閱讀漸行漸遠,直到《流淌》的出現。令人重新對散文有了某種敬意,將我帶回高中時代,帶回似學生一樣渴求于篇篇富于教化又情緒飽滿的短文中。這里的“教化”并非呆板宣教味濃烈的書面語,而是以小見大,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的小故事,小感想。真正做到了舉輕若重,真知灼見。
之所以有如此的效果,是因為作者就是一位閱歷豐富,內心充盈的人。早年的北大荒知青生活的歷練,融入到寫作生涯中的孜孜以求,或游歷于中外名勝之間,或小憩或暫居,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交流、記錄和思考,慢慢形成了這些文字,加上其學識和高超的捕捉生活的能力,成就了這些精品美文。像詩,似畫,如樂,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啞然失笑,或凝神屏息,或頷首稱是,或深思忘時。
比如作者到四川仁安鎮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參觀過戰俘紀念館后感嘆道:……這座戰俘紀念館,他讓一直塵埋網封的這樣一段特殊的歷史,他讓這樣一個個不屈的生命和靈魂,沒有被風干,沒有被遺忘,而是真實又充滿敬意、富于生命感地走到我們的面前。(《鐵板的呼吸》)
如今這樣的感喟很稀少,多數時候都被所謂“網紅打卡”造作地“曬”于朋友圈,炫于網絡間,而缺少真誠的表達。筆者自愧之。
忘不了另一篇美文中,一位堅持每年在中秋爬一座在當地都無人在意的小山的“文藝青年”,并在當地執教后,帶領學生繼續爬山賞月的故事。于是有了這樣的感嘆:如今,文藝青年像一個貶義詞了,其實,真正成為一個文藝青年,并不容易,他除了具有文藝氣質,更需要一顆懷抱對生活和對文學一樣真正的赤子之心。這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生的追求。(《賽什騰的月亮》)
文藝不是裝出來的,文藝需要持久的歷練,吸納多元的精神氣質,包容而非偏狹的,獨立而非趨眾的,清醒而非盲從的,理性而非反智的,求知而非功利的。最重要的,持久而非沖動的,循序漸進而非一蹴而就的,自持隱忍而非心直呈強的。
而以上的特征,肖復興先生的散文中,就體現出其沉穩持重中散發出來的這般魅力。
簡潔的生活,其實是最美的生活。這是因為這種美里包含著對現代越發墮落的生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蝕我們的雜質和腐蝕劑。(《簡潔是最美的生活》)
《流淌》中,總是透露著作者感懷傷古,昨是而今非的情緒。而這不是簡單的憤世嫉俗,而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擔當,用文學的方式來呼吁,直抒胸臆罷了。
在談起明信片的意義時,作者認為“它是我們共同留給歲月的紀念,刻在日子里的腳印……”。(《明信片》)
而這本書中一篇篇散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每一篇散文,幾乎都來自于作者尋常的生活中。在普通的日子中,有時作者為了能對生活有所探求,還主動和陌生人搭訕,似乎在力促一篇美文有一個閉環的結尾。而這樣的好奇心,如此地主動貼近生活。筆者認為,只有熱愛生活,善于“抓拍”生活,才能寫出富有生活感悟的美文。而作者所描述的,切入的角度,無外乎尋??梢娭锘蚴?,如公交車購票、陌生人的攀談閑聊、自行車、明信片,甚至就是一碗米飯都能向讀者娓娓道來,絮絮叨叨,時而舉重若輕,時而舉輕若重,足見其思辨的能力之強。
可能是筆者也年齡漸增之故,也特別喜歡追求那種氣定神閑,心平氣和的散淡處世之道,這需要高超的能力,一種能夠對待各種榮辱處變不驚的分析和解構能力,可以尋根溯源般地對人或事如庖丁解牛一般,游走于肌里,跳脫于俗煩,這就是歲月累積的能力,絕非書本知識的堆砌所達到,更需要一種源于自知的自省和自嘲。而這些,就是一種豁達。
正如作者所論:“讓我們不必為我們自身的長處而驕傲,不必為我們自身的短處而悲觀;……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充分體味到生命其實是一條流淌的河,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種情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也是生命中的一種情景;一條河在流淌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前一種風景,也不可能總是后一種風景,它要在總體流量的平衡中才會向前流淌,一直流人大江大海。因此,我們不必去顧此失彼,我們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點,從而在這樣生命的平衡中,讓我們的心態更加從容,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平和,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是一幅舒展的畫卷?!保ā渡胶獾牧α俊罚?/p>
一本僅有兩百五十頁的書,我卻如此認真對待,這正是向作者致敬,向自己的“赤子之心”靠攏。因為,我是“文藝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