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連智
我叫孫連智,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興東街道辦事處的一名科員。2021 年9 月,出于對農村的熱愛,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主動報名來到農村,現任金山鎮石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兩年來,我沉在村里,干在一線,在鄉村振興中充分釋放能量,讓石橋村有了喜人變化。
融入,是駐村干部的第一課。融入,就是要同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干起,干到群眾心坎上。
剛到石橋村,很多村民對我這個“城里干部”并不認可。他們都認為我是來“鍍金”的,待兩年就回去了;“城里干部”不能吃苦,不可能和大伙兒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因此,鄉親們大多對我十分客氣,但并不與我交流溝通。
為了打消村民顧慮,從駐村開始,我便主動開展調研,走遍村內每一處、走訪全村每一戶,和鄉親們面對面、心交心,了解熟悉村情。
在調研中我了解到,村集體405 號圣女果項目目前緊缺勞力。我二話不說換上工作服,帶領村干部幫助村民清除石塊、覆蓋棚膜、護理大棚。大棚內溫度接近40℃,我們一同為圣女果植株打藥、追肥、灌溉、剪芽……儼然半個農業專家。
長期彎腰勞作,身體開始“抗議”。起先我不以為意,直到無法直腰正常走路,才被攙扶著去了醫院。大夫嚴肅地告誡我,現階段是腰肌勞損、腰椎管狹窄,必須注意休息,否則極易演變成腰間盤突出,甚至腰脫。我在家臥床了幾天,心里卻放心不下正在關鍵坐果期的圣女果,綁好腰趕到大棚,和村民一道檢查坐果情況。
在全村人的精心呵護下,我們的圣女果迎來了大豐收。隨之而來的便是銷售問題。
“孫書記,這些只是一部分,大棚里還有那么多,都能賣出去嗎?”村民戴偉憂心忡忡地問。圣女果已進入售賣期,但受市場流通影響,銷售形勢并不樂觀。
“不能讓大家的辛苦付之東流,一定要找到辦法!”接下來的幾天,我跑遍丹東市內各大水果超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與“鮮實多”水果超市洽談成功,其9 個分店同時銷售村里所有大棚產出的圣女果,村民凈收入十萬余元。
“沒想到您能到田間地頭,與村民一同生產,和村民打成一片。”石橋村分管生產工作的村干部逄震東對我說。這段經歷拉近了我與村民間的距離,我更加堅信:真心實意地幫助村民,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就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鄉村振興,精準為要。精準,就要澆花澆到根子上,幫扶扶到點子上,既要摸準窮根子,更要找準富路子。
我與村“兩委”班子多次研究、規劃村里產業發展的方向。石橋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溫暖濕潤,適于發展大棚、冷棚種植產業。
2022 年年初,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到東港、寬甸等周邊地區考察藍莓種植產業,拜訪種植戶、請教專家、查閱資料,經過反復論證,最終決定發展溫室藍莓產業。我們共同撰寫了《藍莓百萬項目可行性報告》,爭取到藍莓項目資金100 萬元,投資建造3 棟高標準溫室大棚,開展藍莓無土栽培,種植藍莓L25、L11 新品種。藍莓項目占地6 畝,盆栽2730 株,預計畝產1593 斤,每年增收25 萬元以上。
同年,我們積極爭取資金,投資建起11 棟溫室大棚。建好后,村民們對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心存顧慮,不愿投資。“黨員要以身作則、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我和村“兩委”班子商議,由村干部、黨員、致富骨干帶頭自主經營,引導村民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項目。
同時,我們邀請農業專家、技術骨干到村指導項目,拓寬發展路徑。通過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項目,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想自己單干的可以先學習經驗,想一起干的可以出勞動力。石橋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不僅增強了村子的“造血”功能,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發展新思路,更激發了村民的致富信心和活力。
“和孫書記一同干活的日子,每天起早貪黑雖然累,但這樣的生活有盼頭。”村民組長侯廣蘭逢人便說。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我時刻告誡自己:不以艱苦而畏懼、不以事難而不為。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精準發掘村子優勢,培育產業、引進項目、爭取政策,為村子找準持續致富法子、蹚出科學發展路子。

孫連智和村民一起采摘藍莓
村容村貌,是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直接體現,更是我們致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今的石橋村,村路兩側干凈整潔,村民房舍整齊有序,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村容村貌“換了新顏”。
駐村以來,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對石橋村開始了“大改造”:40 戶村民出行難,我們平整、修建村路1 公里;村民六組用電難,我們集資新增變壓器1座;90 戶村民吃水難,我們打通兩眼100 米深井;夜行沒有照明保障,我們安裝太陽能路燈20 余盞;道路周邊垃圾亂堆亂放,我們帶頭清理整治,還栽花植綠400 平方米……
同時,我們發動村民積極投入到美麗庭院建設中來,以“人美、室美、院美、廚廁美、村莊美”為標準,打造安居樂業舒適美麗的家居環境,提升幸福指數,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全面提升村莊顏值。
“現在村子環境好了,住著舒坦,沒事的時候鄰居一起嘮嘮家常,日子過得挺美的。”我在走訪時,大家紛紛表示。“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鄉村是干部干事創業的大舞臺,是增長才干的練兵場。在駐村工作中,我有機會彌補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能力弱項;參與解決急事、難事、要緊事,進一步練就過硬本領、磨煉黨性意志。懷揣沉甸甸的收獲與感悟,我將繼續和村“兩委”班子一道,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土地,把希望播撒在群眾的心底,和鄉親們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