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正
天地悠悠,問斜陽古道,何來天池奇山?
伊洛湯湯,望熊耳浮云,自古靈秀之地。
二十幾年前,洛陽天池山還只是藏在大山褶皺里的一處國有林場,名王莽寨。現在,這里已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4A 級旅游區了,風光旖旎,名噪中原,游人云集。
大山不言,人心有知。有兩位老人,天池山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那就是默默地賦予了天池山文化靈性的著名作家李鐵城和退休干部馬占武。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2000年,天池山旅游端倪初露。時任洛陽河柴集團退休辦主任的馬占武帶隊到天池山旅游,因情鐘此山,后多次帶團前來。馬老曾擔任廠辦主任17年,博聞多識。當時,景區開發伊始,正值用人之際,求賢若渴,便邀請馬老留下。馬老公職榮休,遂欣然受命,掛職景區管理處副處長,職工親切地稱他為馬老師。
2001年秋,一個偶然的機緣,應時任嵩縣縣委、縣政府領導之邀,著名詩人、作家、書畫家、河南省文史館館員李鐵城先生離開省會鄭州,也來到了天池山。
馬老見到李老,心潮難平。由于落后、閉塞,當時的天池山人并不知道李鐵城先生的文學地位和斐然成就。但是,對于先生馬老卻是早有耳聞。
李鐵城先生長于策劃,工于詩詞,精于碑文,擅于書法,是國內享有盛名、境外廣有影響的碑文大家,文壇有“南有魏明倫,北有李鐵城”之說。他曾任《莽原》雜志編輯,河南省《文化志》主編,是河南省文史館資深館員。他的《祭炎帝文》,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他的《新道德經》,被《新華文摘》轉載,稱其為警世、驚世之作。著名作家柏楊說:“新道德經,句句真言,當再詳讀。”著名作家李準說:“作者古文根基很深厚,沒想到河南出了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軒轅黃帝之碑》,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閱后由衷稱贊:“河南大有人才啊!”
馬老為人謙和,處事穩重,能書擅畫,富有才情。他積數十年閱歷所得,傾心景區建設發展。尤其是他與鐵城先生萍水相逢之后,如遇知音,遂尊先生為師。馬老曾這樣寫到:“遙望先生在天上,品學仰視不可及。”他多次對天池山的職工說:“李老師一來,我心里就有底了。李老師可是咱天池山的寶啊!”
時年,鐵城先生65 歲,占武先生55 歲。馬老對先生心慕手追,成為得力助手。先生撰文,馬老勒之于石。李老提出思路,馬老安排得井井有條。李老撰寫導游詞,馬老培訓導游員,配合默契。
李老耿直,或遇疾言厲色,馬老則洗耳恭聽,默然受之,不慍不火,師生之誼,知己之情,山高水長。
李老外出,馬老必前行,引領探路,悉心左右。一次,二人夜宿山頂農家。茅舍濕冷,馬老擔心年邁的先生出事,夜起數次至床前探視。其情殷殷,其意拳拳,令人唏噓。
初到天池山,先生即為這一方神奇山水所沉醉。
馬老陪同李老,鉆密林,趟溪流,攀絕壁,探險谷。為摸清底子,他倆以花甲高齡,走遍景區山嶺溝壑。他們精神矍鑠,健步如飛,就連陪同的年輕人也常常跟不上步伐。
李老觸景生情,文采飛揚,隨口吟出即成佳句。如:山高北風吹,樹木多南枝、嶺高寒來早,澗深花發遲、葉落峰巒瘦,天寒溪水清等。李老隨口吟出,馬老隨手記下,相扶相攜,相處默契。
有一次,看到盛開的洋槐花,他喜不自禁,便采了一些準備回去蒸著吃,遂自嘲道:平生廉自守,今朝竊花歸。
李老認為,景區建設應從一石一池一溪起步,應遵循科學規律和美學原則,應在保持大自然原始風貌的基礎上,盡可能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景點開發上,擁有豐厚國學底蘊和廣博閱歷的李老往往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有一水潭,中有圓石凸出水面,他名之為“忘憂石”,并撰《忘憂石記》刻于側壁:君不見足下之石,中堅而外圓,默然守靜,與世無爭,大水突來,巋然不動,隱忍以度時艱,此可謂真忘憂也。

作者和李鐵城老師
點石成金,妙筆生花。
看到荊棘叢中的杜鵑花,李老寫了首《志氣鵑》:嶺畔山坡即是家,山泉為鏡映朝霞;今生只愿棘中老,不作豪門富貴花。
看到飛來石,李老寫道;疑是補天石,當年落世間;風來吹欲動,猶恐再升天。"
李老親自為景點命名,如蘆塘聽瀑、柳林聞鶯、蟹瀑雙蝶、雙溪風月、滌煩磯等,均妙手偶得,情趣風雅,詩意盎然。
李老親自撰寫景點說明牌,親自撰寫導游詞,親自為導游員傳授講解要領。
李老不失時機為當地的縣委書記、縣長、旅游局長、景區負責人灌輸環保理念和美學思想。在修路造橋過程中,他堅持現場指導,有效杜絕了開發之初的毀樹、毀石、毀景行為。
如今,行走在步道之上,往往會碰到一些樹在路中間赫然而立。不是樹讓路,而是路繞樹。大家知道,這都是他庇護的結果。每次繞樹而過,每次看到那些肆意生長的樹,游客們就進一步讀懂了先生力倡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李老和馬老嘉言懿行的影響下,天池山這處旅游勝地,從開發伊始,就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
凡事,他們都竭己所能,親力親為。然而,令天池山人沒想到的是,萍水相逢的李老和馬老,從城市來到深山,不僅自帶米面油鹽,自買果蔬,搭伙做飯,并堅決不要景區一分錢報酬。

嵩縣人民政府授予李鐵城老師榮譽市民證書
李老為玉女溪景點設計了方牖月門,黛墻粉瓦,竹影婆娑,花木掩映,頗具創意。門上,有他親書的楹聯:奇幻旖旎,不信人間存仙境;空靈幽絕,方知世上有天堂。
李老利用自己在文化圈的良好人脈關系,先后邀請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及知名書法家王澄、周俊杰、李剛田、胡秋萍、武慶平、吉欣璋等數十位文化名人、書法大家為景區題名、題詩、題字。
如今,漫步天池山,隨處可以看到“偉人仰臥”“蘆塘聽瀑”“曲徑通幽”“觀魚”“虹橋臥波”“天門”等眾多書法題刻。這些高品位的書法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珠聯璧合,極大地提升了景區文化品位。
這些名家書法,市場價值成千上萬。然而,天池山景區一分錢也不用花。
有年冬天,李老考察景點歸來時,不慎滑進水里,鞋襪濕透。晚上,先生讓同行的時任管理處副處長韓少先把襪子拿去烤一下。韓少先想到先生為景區辛勞奔波,未拿景區一分報酬,吃是自己的,穿是自己的,心里十分過意不去,就把先生濕漉漉的舊襪子扔掉,自己拿出兩塊錢,給李先生買了雙新襪子。結果,先生不高興了。但襪子還得穿啊,次日,先生到商店問清價錢,分文不少照價付清才算了事。
多少年過去了。但現在提起這件事,我看到,韓少先滿眼淚水,欲說無語。
在牛皮凹,李老給朱家孩子買過作業本。
在前坪,李老給一殘疾人家送錢,幫忙修繕了損壞多日的門樓。
李老學養深厚,思想不羈,率性而為,自有高格;馬老謙遜穩重,高風亮節,腳踏實地,至情至性.他們二人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和教化了一方生民。
到景點巡視,他倆親自下水撈取漂浮物;路邊如有污穢之物,他們用落葉包住雙手捧起遠離道路埋掉;施工現場,他倆常常高挽褲管和民工一起搬石抬沙。
為了美化寶箱潭景點,李老從三里外的地方挖了一種叫“羊胡子”的草,他邊挖邊說:“我是請你們去一個好地方生活,不要舍不得老家啊!”
他倆把修剪下來的柳枝抱回,一枝一枝插到月牙潭沙洲上,現在,那里已是新綠一片,郁郁蔥蔥。
2002年10 月,林場一位老職工因病倒在了崗位上。聞訊后,這位曾給華夏人文始祖炎帝、黃帝寫過碑文的人,掂起筆,又為默默無聞的護林工人寫了這樣的碑銘:
護林員老羅,貌清瘦,話不多,逢人惟一笑而已。日修路,夜值勤,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怨無尤。2002年10 月24 日因病去世,石西即生前所居之屋。
寥寥數語,護林員形象栩栩如生。碑文刻成之日,整個景區震動。
2004年,在景區名聲日隆之時,李老離開了天池山。但他無時不牽念這里的一山,一石,一水。4年的風風雨雨,讓他難以釋懷。他寫道:人間天上西溪水,奇特清幽幻景開;盡日徘徊行不夠,別離又到夢中來。
稍后,馬老因身體原因,也離開了天池山。二人離別后,一個居洛,一個住鄭,但時有聯絡,殷殷牽念。馬老在《中州人物》上撰寫回憶文章,介紹李鐵城與天池山開發的難忘歷程。李老得知馬老病重,曾在《鄭州日報》發表《沁園春·贈馬占武》,其中寫道:人生來去轉蓬,有幾個相知意氣傾。念崎嶇夜路,時相扶攜;溫冷茅舍,幾度心驚。心裁別出,山河重塑,狂士聊輸一片情。千山路,待養精蓄銳,再度出征。
然而,天妒此情,天不假年。
2004年歲末,馬老突患惡疾,終致不治。天池山人聞此噩耗,無不扼腕嘆息,淚濕衣襟。先生聞之,忍痛為其撰寫碑文:
……尋常相貌,尋常言語,尋常人也。然交之愈久,識之愈深,方知非可以尋常二字概之。
……占武長逝,山川草木禽鳥何處再尋良朋?余與眾人何處再得佳友?悠悠蒼天,曷吝曷嗇!
高山流水,此情依依。
野外數據采集、內業數據處理是高層建筑物沉降監測的兩大重要階段,前者是對工程狀態進行數據采集,以便及時獲得客觀、準確的變形數據;后者是對所采集的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以真正起到工程安全監測和工程狀態說明或預測的作用,采取合理的預防處理措施,確保沉降量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后來,李鐵城老師用自己的稿費為馬占武先生塑了尊銅像,安放在天池山景區。
2018年,年逾八旬的李鐵城老師到嵩縣兩程故里考察,對兩程故里開發提出建議,還無償為兩程故里撰寫楹聯、為二程大公墻題詞,修改兩程故里文物、碑文介紹,提升了兩程故里景區的文化品位。
他為誠敬門題寫楹聯:仁義立治行之本,誠敬開入圣之門。
兩程故里道學堂東西兩側的廡房,東側為“和風甘雨”,西側為“烈日秋霜”,他分別題寫楹聯為:同堂配享傳萬古,一事成祀永千秋;門內盡列家學遠,戶中咸坐道思深。
他為二程大公墻題字:天理至公。
題寫對聯后,他說:“我已經82 歲了。你們這次讓我給兩程故里題字和寫對聯,我一分錢不要。縣里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開發兩程故里,我很高興能為兩程故里做事。”

天池山風景
李鐵城老師說:“嵩縣已經摘掉貧困帽子了,很了不起,但精神脫貧還任重道遠。”一語警醒夢中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嵩縣提出了“湖山圣域”的理念,把文化建設作為重大戰略進行謀劃布局,著力推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洙泗流域出孔孟,伊洛圣地育二程。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昔賢倡文明。”在李老師等專家學者的支持下,理學圣地“二程故里”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近年來,嵩縣陸續舉辦了三屆“黃河文化與二程理學”高層論壇,北大、清華、中國社科院等國內頂尖學術天團相聚“理學圣地”論“道”說“理”,開啟了一場關于“黃河文化與二程理學時代價值”的思想盛宴。被黃河文化滋養、被二程思想浸潤的嵩州大地,綻放著河洛文化的璀璨光芒。
2021年3 月15 日,嵩縣人民政府為李鐵城先生頒發嵩縣“榮譽市民”證書。
“藝術點亮鄉村,文化澤潤嵩州”。在全省首家村級專業美術館——嵩縣龍王美術館開館儀式上,嵩縣縣委書記辛俊峰用這句話來表達“文化興嵩”對一個縣域發展的深遠意義。
文旅融合,文藝賦能。如今,走進嵩縣黃莊鄉三合村,山水縈繞,炊煙裊裊,恍若一幅古樸幽靜的中國水墨畫。幾年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馮亞珂依托村里生態景觀辦起了寫生基地。一支小畫筆繪出脫貧路,每年來此的寫生人數超過2萬人。目前,這里已經成為遐邇聞名的“手繪小鎮”。
文化興嵩,造景濟世。驀然回首,在天池山,在嵩縣,在洛陽,兩位先生留下的,不僅僅是勒石的字跡,不僅僅是匆匆的足跡,不僅僅是感人的事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其實,天池山人知道,兩位先生留下的,就是我們須仰視才見的、比天池還高的、照亮我們心靈的、值得我們一生為之攀越的,那一方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