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盼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2022 年8 月31 日,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青年群體占比60.0%以上[1]。網絡成為青年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網絡流行語的更新迭代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方式和體系。網絡流行語是語言系統對現實社會迅速、直接的反映,但一些負面、消極的網絡流行語破壞了大學校園的語言生態系統。語言生態系統的平衡有助于語言健康、規范發展,而大學校園的語言生態系統平衡同樣有助于和諧校園的穩定發展,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平衡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流行語也在網民尤其是青年群體中隨處可見。網絡流行語也日漸成為青年群體的流行文化,因此對網絡流行語及其對青年價值觀影響的研究日漸重要。
網絡流行語以其簡潔明了、直觀形象等特點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多以“漢語諧音”“字母諧音”“縮略語”等形式出現。網絡流行語傳播力極強,往往來源于微博、抖音、貼吧等,短時間內在青年群體當中形成熱點效應。網絡流行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符合青年受眾對趣味性、個性和簡便性的追求,甚至許多網絡流行語是為了滿足青年大學生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而產生的。網絡流行語遍布網絡世界的各個角落,尤其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平臺出現后,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速度和力度更是大大提升,而網絡流行語在使用過程中自然地改變了語言環境和社會環境,從而對青年的語言習慣、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產生多重影響。
當下網絡環境下使用的網絡流行語包含有益性話語、破壞性話語和中性話語,對青年價值觀影響不容小覷。有益性話語指的是含有正能量元素,社會倡導、官方認可的網絡流行語。例如:“666”“給力”“奧利給”等,體現人們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破話性話語指的是語言低俗,帶有一定攻擊性和偏見性的話語。例如:“撕逼”“QNMD”等,語言中體現低俗、不文明的話語,往往被青年在發泄吐槽時使用。中性話語指的是具有雙重性的語言,例如:“社會性死亡”“錦鯉”等,對于此類語言需要辯證去看待,倡導其有益方面,合理抵制其不利方面。因此,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環境和方式要進行正確引導,幫助青年成長成才[2]。
生態語言學是一門生命科學,廣義上來說,它研究生命系統內的一切,包括人類、領土、地形、氣候,以及動植物群體。近年來,中西方學者達成基本一致的“生態和諧觀”,堅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黃國文(2016 年)指出“生態語言學是一個由生態學和語言學結合而形成的交叉學科,其任務是通過研究語言的生態因素和語言與生態的關系揭示語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最初生態語言學關注的重點是語言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黃國文教授在第四屆全國生態語言學研討會上做了“從生態批評話語分析到和諧話語分析” 的主題報告,提出“以問題為導向”的生態語言學研究范式,著眼于維持和穩定生態關系,保護被日益破壞的生態系統[3]。
網絡流行語產生于網絡,網絡流行語的質量影響網絡生態,網絡環境的健康與否取決于人們在網絡中使用的言語是否文明,尤其是對大學生群體來講,網絡更是他們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平臺和手段。因此如何正確使用網絡流行語必會對校園環境和校園網絡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進而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進一步的影響[4]。
2.1.1 激發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意識
青年用戶群體在自媒體受眾中占比較大,青年價值觀正處于拔節育穗的關鍵時期。在大學生群體中,一些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也是通過網絡流行語來表達,這些網絡流行語往往表現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觀念,這些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使用往往能夠激發青年群體社會責任感,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5]。例如:2022 年12 月26 日,《咬文嚼字》發布了2022 年的“十大流行語”。其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源自于習近平總書記2022 年新春賀詞,激勵人民群眾精神振奮,斗志昂揚。青年群體多以“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對標自身,在學業工作、社會建設、個人發展等方面以更高的標準要求進步。“覺醒時代”“強國有我”更是順應時代主題,已然成為青年群體的標簽。在這些網絡“金詞”的影響下,青年群體的愛國意識得以體現和加強,鼓舞著無數青年學子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自覺肩負起自身使命,留下愛國奮斗的串串足跡。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大學生群體愛國情感濃厚、正義感強,很容易受到正能量事件和語言的鼓舞,也樂于接受積極向上的語言詞匯。因此更要利用好這一規律,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地在青年群體中推廣富有積極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流行語,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2.1.2 保持積極心態、傳播正能量
調查研究發現青年群體使用的網絡流行語傳播力度大、范圍廣,內容更是豐富多樣,是青年日常生活中表達內心想法和個性特征必不可少的用語。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看,青年群體所使用的網絡流行語經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色彩鮮明和方式各異的網絡流行語更是在青年群體中形成了特定的“圈層文化”[6]。例如:通過字母縮寫構成的網絡流行語“YYDS”,利用數字諧音構成的“666”,還有通過圖片、表情包等形式構成的網絡流行語,這些網絡流行語一般在特定的青年群體中使用,具有隱蔽性和加密性。但正是因為青年群體獨特的表達,才產生了青年語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特征。這些豐富多樣的網絡流行語中不乏一些積極向上、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既反映出了青年群體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又帶動了這個群體團結友愛、活力向上,同時也在這個圈子中傳播出正向的能量,給予正確的價值導向。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青年群體處于價值觀樹立的階段,極易受到盲目、從眾觀念的影響,為了凸顯自身的個性特點或者為了更好地融入周邊群體,一些消極的、負面的,甚至不文明的網絡流行語也在青年群體中非常常見。而這些消極網絡流行語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青年破壞語言系統的生態和諧,產生沖突、矛盾、極端的負面影響,不利于青年語言生態系統的穩定,更進一步影響青年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7]。
2.2.1 沖擊青年主流價值觀念
首先,網絡流行語普遍存在惡搞和反諷形式,往往伴隨著一些消極心態和負面情緒。尤其是在使用這些網絡流行語時,側面表現出的是一種責任意識的淡化,從而降低了青年的努力拼搏、不懈奮斗的主流意識,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如“躺平”“躺贏”等流行語的使用,就讓青年產生了“躺”著就能收獲的心態,“躺”著成了正常的生活狀態,這就造成當代青年大學生與社會競爭環境的脫節,進入社會后難以適應競爭性的工作環境,抗挫折能力差。其次,一些網絡流行語含有批判意義,帶有暴力因素,這些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運用更是沖擊了大學生校園生態環境的建立,破壞了語言生態環境的平衡。而這些網絡流行語所隱含的“暴力文化”更是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導致大學生在精神信仰上“缺鈣”,在理想信念上“滑坡”。如“宅男”“綠茶婊”“白蓮花”等消極網絡流行語都存在著對某一群體的偏見與嘲諷,而這些語言又極容易被碎片化信息時代的青年群體使用,而這些具有攻擊性的語言也從某種程度增加了群體間的沖突和矛盾,進一步產生不良價值觀念的引導。最后,部分網絡流行語利用諧音梗,嚴重影響了語言的規范性,破壞了漢語語言的傳統規律,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更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也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和繼承。如 “耗子尾汁”“U1S1”等都利用了漢語的諧音,這也是青年群體最喜歡使用的一種個性表達形式,但這些諧音詞語的廣泛使用使得現在大學生潛意識里產生“流行的就是正確的”,甚至有些青年常常會“提筆忘字”或者錯別字“連篇”,而且這一趨勢也沖淡了漢語言的使用和發展,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個人前途,更威脅到傳統文化的順利傳承。
2.2.2 弱化道德意識和自律意識
從整體來看,現今當代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意識水平較高,但是在現實校園生活中不難發現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自律意識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而被弱化。尤其在日常生活和網絡聊天中學生容易使用言語失范、低級趣味的網絡流行語。可以說正是這些網絡流行語的廣泛使用嚴重污染了大學生內部的語言生態系統,破壞了其可持續的穩定發展。在一些低俗網絡流行語如“滾犢子”“QNMD”“傻13”等的濫用下,導致學生產生網絡空間可以肆無忌憚、隨意向他人施加不平等言論的錯覺,從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標準和自律意識,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導致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遵紀守法紀律意識的淡化,尊敬師長規矩意識的漠視。因此,對于語言生態環境來說,消極的網絡流行語會對大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2.2.3 導致消費觀念的非理性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方式的便捷化,青年的消費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并且逐漸出現非理性化的特征。其中不乏有一些物質化消費觀念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消極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和流行性傳播,破壞了語言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一致性,例如:“剁手”“吃土”“拼爹”“買買買”“向有錢勢力低頭”等,不平等的語言表達內容和指向性強烈的語言表達方式都使大學生盲目追求炫耀型的符號消費,甚至是畸形的消費觀念,都給正在蘊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青年帶來一定沖擊。這些消極意義的網絡流行語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使用,加重了青年群體的攀比心理和盲從心理,從而使物質和欲望的虛假替代了自己的真實需求,最終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和金錢觀發生扭曲,甚至一些大學生還會出現相對應的心理問題。
目前,生態語言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2021 年生態語言學家斯提比予以生態語言學全新定義,提到“語言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依存、部分整體的關系。語言生態系統受網絡流行語的影響,會對青年價值觀產生正面引導或負面影響。因此,維護語言生態系統的和諧和健康發展,對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德國歷史語言學家Schleicher 在《達爾文理論與語言學》一書中指出“語言是一種自然機體,它們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產生出來,根據一定的規律生長和發展,衰老和死亡”。作為一種自然有機體,語言和生物物種有著相同的發展和進化屬性。而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流行語也快速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青年是網絡時代的“弄潮兒”,許多網絡流行語都是先從青年群體中產生和傳播的。因此要順應時代潮流,跟上網絡時代的腳步,研究網絡流行語的特點,利用新時代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式,創新話語形式,將正確的價值和思想觀念有效的傳遞。同時高校要積極占領網絡文化陣地,利用好各種自媒體和網絡平臺,打造鮮活的、有趣的文化內容,將主流價值觀念、愛國主義思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地講述和傳遞。利用好新時代青年易懂的、易于接受的語言,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和習慣,真正做到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青年關心國家大事的興趣和意識。選擇性地吸收網絡流行語,創新性地運用表情包,破除墨守成規的教育理念,更加流暢地與青年群體溝通,從而實現共情,讓大學生群體在潛移默化中明德、博學,從而深思、篤行,達到教育的目的,實現教育的意義。
生物具有多樣性,語言和文化同樣具有多樣性,隨著網絡的繁榮進步,網絡流行語也在不斷進化和發展,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8]。尤其在青年群體中,網絡流行語更加體現出語言多樣、表現形式多樣的特征。而這一多樣性更增加了高校工作的復雜程度,也對教師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更進一步融入大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群體中的“高頻詞”,掌握社會上最新的富有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將其融會貫通,真正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堂、課程思政教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教師要在大量的網絡流行語中真正深入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提升話語效力與語言藝術,在愉快的氛圍中輕松闡釋嚴肅的話題,將主流價值觀以隱性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增強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其次,在大學生日常活動中不要忽視語言類社團與新媒體社團的作用,這些社團既是貼近學生生活活動組織的實施者,也是引領大學生正確選擇的領航者,因此大學教師尤其是指導教師,在指導這些社團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積極網絡流行語營造積極、活潑的校園氛圍;另一方面,要指導好這些社團學會篩選網絡用語,將含有正確價值觀念的網絡流行語通過學生活動和新媒體網站傳播,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推動如“中國夢”“覺醒年代”等富有家國情懷的網絡流行語成為大學校園中新的流行風尚。
生態語言學中的“生態和諧觀”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因此維護網絡流行語的穩定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對維護大學校園的和諧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9]。不良網絡流行語的肆意發展會對價值觀不成熟的大學生群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教育系統尤其是高校肩負著維護風清氣正網絡環境的重責,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夠的責任意識和敏感度,及時發現學生常用網絡平臺、App 軟件中極具消極意義或者是違背道德和價值觀念的網絡用語。一是要及時整頓網絡環境;二是要加大教育和引導力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幽默與惡意玩笑的區別,提醒學生認識到不文明網絡流行語的危害; 三是要持續跟蹤使用情況,及時發覺相關衍生問題并解決。還可以開展有關網絡流行語的校園活動,進行網絡文化教育,如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藝術展等,幫助學生鑒別不同類型的網絡流行語,理性使用網絡流行語,讓學生在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和生活中自覺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10]。
網絡流行語儼然成為當代青年社會生活和網絡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不可忽視,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抓住這一時代特征,利用好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點和流行規律,加強話語創新力、效力和引領力,創造和諧語言生態環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