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蘋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006)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1]提出: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 周年賀信中進一步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
薛公忱[3]、張其成[4]等學者探討過中醫藥文化的概念和內涵,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 年發布了《關于加強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將中醫藥文化定義為:“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系,是中醫藥服務的內在精神和思想基礎。”其文化內涵包括精神層面、行為層面和物質層面。
文化塑造和改變著人,同時也改變著人的習性和氣質[5]。中醫藥文化擁有豐富的內涵。中醫整體觀具有整體性、協同性、統一性的特點,與“三全育人”理念有著天然的契合性[6]。從中國千百年的臨床實踐中凝結成的精誠仁和、以人為本的文化精髓,蘊含了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育價值[7-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9]。通過教育實踐,將中醫藥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使全社會形成‘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濃厚氛圍”[10]。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 倡議的提出,經濟、政治戰略的實施為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實施中醫藥“走出去”戰略,迫切需要高素質的中醫藥外向型人才。然而,中醫藥文化傳承、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文化育人往往分屬不同系統,且三者的主體更是存在一定程度割裂。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和《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對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做出要求。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文化宣傳的第一平臺,在教學實踐和文化推廣中任重道遠,應發揮其獨特的辦學優勢。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之一的廣州中醫藥大學,自當竭誠盡智,以師承教育的形式,結合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厚德博學、精誠濟世的中醫藥人才,并利用校園文化優勢與互聯網技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為提升民眾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推進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貢獻力量。
教育部2020 年5 月28 日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11]。
學校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中醫藥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對專業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進行改革。
從學生專業出發,結合歷史、時事和社會事件,挖掘思政元素,尤其是中醫藥文化思政元素,建設具有共享共用特點,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豐富實用案例和素材資源的思政素材庫。如中醫藥信息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中醫藥古籍和知識圖譜等進行加工處理,構建中醫古籍數據庫,進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推動中醫藥古籍數字化挖掘。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師堅持文化本位論[12],將語言知識與文化內涵相結合,注重中西方文化對比,利用云班課、“Unipus”或“WE Learn”教學平臺,構建思政素材庫;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以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教學素材,增強學生的文化判斷力和鑒賞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自信,傳遞“藥食同源”“醫武同源”“醫藝同源”等中醫藥文化理念,鍛煉學生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緩解“中國文化失語”[14]的問題。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堅持中醫經典回歸臨床,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深入推動新時代思政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3]。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聯學生會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涵養文化自信。”[15]
傳統的中草藥材展覽、中醫藥文化知識競賽、中醫藥經典文化誦讀競賽、太極拳、八段錦比賽等校園活動,不僅夯實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推動了校園優良學風建設,營造了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而且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是中醫藥文化宣傳的主力軍。學生利用假期組織“三下鄉”活動,走進農村鄉鎮,開展義診義教,普及中醫藥文化,促進農村文化、科技、衛生的發展,成為傳承和發揚中國醫學與文化的使者。
文創產品指人類通過長久以來積累的經驗、智慧和技能,利用傳統技藝或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深挖、提煉與創造,形成具有藝術性、時代性和高附加值特質的產品[16]。文創產品集實用功能、美學創意和文化內涵于一體,將文化從知識場域引入應用場域,從而引發情感共鳴,滿足了公眾的精神需求,更為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載體。
2.3.1 畢業寄語與紀念禮物
畢業季校園里的橫幅,“生地當遠志,熟地盼當歸”“半夏不留行,天冬自當歸”“莫管吾輩升降沉浮嘗盡五味人生,多顧蒼生溫涼寒熱悟透六經疾苦”,充滿著濃厚中醫特色的畢業寄語,寄托著不舍之情,勉勵莘莘學子懷揣遠大志向,奮斗奔赴遠方。2019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畢業橫幅,“飛揚三里五里確保三焦通暢五臟安和事業終歸三元里,屋翳二間三間記得二分陰陽三因制宜人物尤勝二漢間”,具有濃厚的中醫針灸特色。上下聯由針灸穴位名稱和中醫基礎理論名詞組成,巧妙地把老校區所在地名“三元里”鑲嵌其中。對聯寄意學子畢業以后,要時刻關注自身健康,不忘初心、謹記教誨,努力奮斗,成就輝煌人生。
學校每年的畢業紀念禮物都由學生構思創作并投票選出。以近幾年的紀念禮物為例,“玲瓏懸壺”寓意“懸壺濟世”;“望聞問切鏡”以“四診”為主題;“名方印璽”寓意“以印為禮,以鑒為證,別后思君,相見思物”。2021 年的畢業紀念禮物是醫魂雙玉。一對黑白雙玉,看似“玄學”,卻是“懸壺濟世”的典故。白玉代表“虎踞杏林春日暖”,黑玉代表“龍蟠橘井泉水香”。
畢業寄語和紀念禮物,增強了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了文化軟實力,有利于校園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的推廣。
2.3.2 “葫蘆兄弟”中醫動漫團隊及其作品
廣州中醫藥大學“葫蘆兄弟”的發起人林勇凱,在本科學習期間發現,中醫學子在中醫經典的學習過程中常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困難,他希望找到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幫助大家理解中醫。在 《傷寒論》經典專家李賽美教授指導下,林勇凱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中醫動漫團隊,陸續創作并出版了《圖說傷寒論》《圖說金匱要略》和《圖說溫病學》。
“葫蘆兄弟”團隊還將《傷寒論》序及桂枝湯篇做成動漫片段,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播出。之后還制作了《上火就喝涼茶?》《糖人新傳》《杏林萌主》等科普動畫視頻。此外,他們還與廣東科技出版社合作,策劃繪制青少年中醫漫畫叢書7 本,使中醫藥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讓青少年也能輕松愉快地掌握中醫知識。
這些動漫作品把抽象的中醫學概念形象化,突破了中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桎梏,通過生動而略帶滑稽的人物表情、環境、道具呈現方證的內容。作品即可作為教材的學習補充,也可面向大眾成為科普讀物,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受眾的范圍,提高受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2.3.3 鄧鐵濤教授學術團隊及其品牌產品
從2003 年的非典疫情到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鄧鐵濤教授學術團隊一直積極運用嶺南特色的中醫藥方,扶正祛邪,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療效。
非典疫情后,鄧教授在原來預防SARS 藥方的“鄧氏清毒飲”基礎上稍作改動,配成鄧老涼茶的配方,“鄧老涼茶”就此誕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鄧鐵濤教授學術團隊在“鄧氏清毒飲”的基礎上,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征,組定“鄧老清冠飲”專方,并研發了中藥飲品“鄧老清冠飲一號”。此方簡驗便捷且安全可靠,對預防病毒感染具有一定功效。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是集中醫藥文物及藥材標本的收藏、陳列和研究于一體的高校專業性博物館,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醫藥科技類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博物館由藥物標本中心、藥圃、醫史館3 個部分組成,包括藥館液浸標本展、針灸館、養生館、嶺南中藥館、室外展區、醫史館和嶺南醫史館,并設有中藥水晶宮科普互動平臺。目前,它已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并被推薦為廣東省首次推出的三大科普經典游精品路線之“養生保健之旅”的主要景點。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不僅用中英文向參觀者介紹相關的中醫藥知識,還創作和表演中醫藥科普劇,寓教于樂。在每年的廣州市全國科普日主會場,志愿者們通過多種方式開展中醫藥科普活動。例如,耳穴療法體驗活動、中醫藥知識問卷、“巧手分陰陽” 和中藥辨識闖關等中醫藥互動項目,普及中醫藥知識,傳揚中醫藥文化。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及其團隊將科普宣傳、文化展示、生態旅游、互動體驗、康養結合有機融合,提高了中醫藥文化的說服力與教化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日益發展,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渠道和方式在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實現了信息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
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為校內學生提供海量在線課程,其中很多精品課程和專業講座還在B 站發布,如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婦科學等。這些網絡課程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學生和廣大的中醫愛好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科學準確、權威可靠的中醫藥知識,還可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即時性和互動性強的優勢,邊討論邊學習。
廣州中醫藥大學融媒體中心負責運營學校廣播臺、官方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和官方微博,旨在發布權威信息,有效整合校內資源,提高校內學生新媒體素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形成傳播合力,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有重點地開展科學性、有效性和創新性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這些網絡平臺定期發布中醫藥膳、養生茶飲等中醫養生信息。新冠疫情期間,各平臺及時普及疫情防控基本常識,將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與公眾的現實需求緊密結合,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有效彰顯中醫藥文化軟實力。
部分畢業的學生依托抖音、快手等視頻傳播平臺,將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或將中醫藥知識與興趣愛好相結合,把晦澀難懂的中醫藥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健康養生科普視頻[17],增進受眾對中醫藥的認同、信任和喜愛,提升我國中醫藥文化自信心。
要實現全媒體時代的中醫藥文化傳播,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首先,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組建專業化團隊,既有深厚的中醫藥專業知識、扎實的藝術創作功底和審美品位,又有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技術,以及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其次,對科普受眾群體按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行業、地區、生活方式等進行分層,將中醫藥文化按不同層次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輸出,并搭建虛擬學習社區和互動平臺,實現信息渠道的拓展和雙向傳播。
再次,將文創產品延伸至電子游戲、手辦擺件、衣服飾品、文具玩具等周邊產品,贈與或出售給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參觀者及各類科普活動的參與者,從開發中醫藥資源到文創產品,打造廣州中醫藥大學品牌。同時,要避免消費主義滋生的偽文化。
最后,要制訂中醫藥術語翻譯的標準,致力打破語言障礙,從“跨文化傳播”到“轉文化傳播”[18]轉型,搭建文化交流橋梁,不斷擴大彼此共通的空間。
傳揚中醫藥文化知識與發展中醫藥事業相輔相成。廣州中醫藥大學在增強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各方面同心協力,毫不懈怠,使中醫藥的健康理念和科普知識深入人心,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