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絲瓜,也是“詩瓜”
盛夏,農家庭院的矮墻旁、屋檐下、籬笆上,一棵棵絲瓜悄無聲息地爬了上來,金燦燦的花兒一茬接著一茬,趕趟兒似的。花間葉間顯露出青綠色的絲瓜,漸漸膨大了、變長了,紛紛垂掛下來,在風里蕩蕩悠悠,宛若鄉間蕩秋千的孩子,仿佛能夠聽得見清亮亮的歡笑聲。
絲瓜,春種,夏長,秋實。《本草綱目》曰:“(絲瓜)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樹竹,或作棚架。其葉大如蜀葵而多丫尖,有細毛刺,取汁,可染綠。其莖有棱,六七月開黃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
雖然名為“瓜”,其實絲瓜是葫蘆科一年生攀緣藤本植物,原產印度,唐末或宋初輾轉傳入我國。北宋詩人君端有首《春日田園雜興》:“白粉墻頭紅杏花,竹槍籬下種絲瓜。”可見北宋初年已有農人種絲瓜了。不過到了明代,絲瓜才廣為人知,《本草綱目》中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
絲瓜不擇水土、易種易活。清明前后,地頭溝沿、邊邊角角甚而短墻草棚、木柵石欄旁,隨意刨個坑、丟顆種兒,它就能綻芽、吐葉、蔓秧兒,潑潑辣辣爬滿了墻頭籬架。那一蓬蓬金燦燦的絲瓜花把樸實的農家小院映照得一片亮麗。宋元時期的詩人方鳳贊道:盈盈黃菊叢,栽培費時日。依依五絲瓜,引蔓墻籬出。于今想新花,于今長秋實。花實豈不時,灌溉尚期密。毋令根荄傷,委棄等藜蒺。在方鳳看來,秋日一茬茬燦爛的新絲瓜花壓著舊花著實可愛,比起難于培植的盈盈黃菊可潑辣多了。
絲瓜遍身縈繞著鄉村風情。南宋文學家張镃在《漫興》一詩中感慨道:茆舍絲瓜弱蔓堆,漫陂鵯鴨去仍回。開簾正恨詩情少,風卷野香迎面來。詩人漫步鄉間,正愁詩情寡淡,冥思苦想無著,驀然望見茅舍旁蔓延的一架絲瓜,坡嶺上的白頭翁、野鴨飛去飛回,不由讓他詩興盎然。南宋詩人杜汝能則在《詠絲瓜》中云: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墻生。雖沒有崇山峻嶺,可農家竹籬旁一彎淙淙流泉讓詩人神清意爽,久雨初晴,瓦墻上搖曳的一條條絲瓜愈加青翠可愛。
也有古人不僅品賞絲瓜,還要點瓜種豆,體味收獲的喜悅。明代文人蘇仲在《種蔬》一詩中寫道:角豆穿籬石,絲瓜繞屋椽。打畦分嫩韭,春雨翠呈鮮。他在籬架旁種豆角,在屋檐下點絲瓜,還整理田畦栽下嫩韭。這瓜瓜豆豆一畦韭,在春雨中呈現縷縷清鮮,也醉了詩人的鄉情。
美味消暑菜
青綠肥嫩的絲瓜是消夏的美食,可素炒,可煲湯,可油淋,可面炸,亦可作餡包包子,無論怎么吃,絲瓜的那份清香、爽滑、軟糯,總讓人品之不盡。
專欄作家古清生在《絲瓜》中寫道:夏天吃絲瓜,有一種爽的感覺,尤用絲瓜湯淘飯,就爽快極了。絲瓜做點心一樣好吃,絲瓜長到有絡的時候,未完全老,摘下來切半寸厚的片,裹了米粉蒸,再曬干,茶油煎了,很酥,有米粉香、絲瓜的干香,做茶點極好的。
下面為大家推薦兩個美味絲瓜小食譜——
鮮蝦蒸絲瓜
原料:絲瓜1根,基圍蝦7個,紅剁椒1匙,蒜4瓣,李錦記蒸魚豉油1匙,糖1/2小匙,食用油1匙。
做法:
1.絲瓜去皮切成小段,用小刀挖掉一部分瓤,做成絲瓜盅。
2.將基圍蝦剪去頭,挑去沙線,剝去蝦身上的殼并保留尾部末端那一小節,再將背部剪開一個洞,將蝦尾塞入洞中露出尾部做成蝦球。
3.將做好的蝦球塞在挖好的絲瓜盅里。
4.剁椒里加入搗好的蒜泥和1匙蒸魚豉油,再加小半匙糖,最后倒入一點食用油拌勻。
5.將做好的絲瓜蝦盅和調味料擺在蒸籠里,待水沸騰后上鍋大火蒸3到5分鐘,關火后再悶1分鐘,最后將蒸好的調料淋在絲瓜蝦盅上即可。
絲瓜燒豆腐
原料:絲瓜2節,嫩豆腐150克,菜籽油10克,姜末適量,鹽4克,五香粉適量。
做法:
1.絲瓜去皮后切成條,豆腐切成小塊。
2.鍋里加入菜籽油,加入姜末炒香,再加入絲瓜,炒至變色后加入水。
3.加入豆腐、五香粉、鹽,大火燉5分鐘,待豆腐入味,即可裝盤上桌。
絲瓜容易被氧化而發黑,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絲瓜要快切快炒,也可選擇在削皮后用水淘一下,用鹽水過一過,或是用開水焯一下。這樣絲瓜能保持清新翠綠的顏色,燒出來才好看。
做絲瓜忌用鐵鍋。絲瓜里含有較多微量元素,其中一些礦物質與鐵相遇會發生化學反應。如用鐵鍋炒,一是絲瓜中的礦物質會流失一部分,不利于人們全面地獲取營養;二是絲瓜同樣會變黑,不美觀。建議用砂鍋或者不銹鋼鍋來做絲瓜。
有的人在用絲瓜做菜時,喜歡炒至半熟,取其爽口味鮮,這種吃法利口不利腹,因為絲瓜含有植物黏液、膠質較多,若未熟而食用,就會刺激腸胃,引起胸悶、反胃等不適癥狀。另外,烹制絲瓜菜肴時應注意盡量保持清淡,少用油,不宜加醬油和豆瓣醬等口味較重的醬料,以免搶去絲瓜本味。
夏日小人參
絲瓜中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僅蛋白質的含量就比黃瓜、冬瓜高出1至2倍,鈣的含量也比其他瓜類高出1至2倍。絲瓜中還含有人參中所含的成分——皂苷,所以在南方,絲瓜素有“小人參”之稱。
絲瓜還是一味中藥材,可清涼、利尿、活血、通經、解毒,還有抗過敏、美容之效。
在日本埼玉縣新座市有位名叫平林英子的女作家,她雖然已過耄耋之年,卻仍然顏面紅潤、光澤,無一絲皺紋。她自稱從來沒有用過美容霜和抗皺膏之類,只是每天清晨用藥棉蘸上絲瓜汁液涂于臉面,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這則消息被新聞媒體報道后,日本科學家對絲瓜產生了興趣,他們分析研究后認為,絲瓜汁液中含有防止皮膚老化的、增白皮膚的成分,絲瓜藤莖的汁液更具有保持皮膚彈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皺。
你以為“絲瓜汁”就是把絲瓜搗爛,絞成汁?并非如此。“絲瓜汁”是這樣制作的:當絲瓜生長旺盛時,于離地五尺處把莖剪斷,將近根端插入凈瓶中,外包紗布以護住瓶口,經一天一夜,莖中流入瓶內之汁液,即是“絲瓜汁”。
在古代,絲瓜汁液的作用主要不是用于美容,而是一味清痰要藥,同時還具有清熱止咳的作用。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浙江蕭山有一位老太太賣肺癰(肺膿瘍)藥水,“三服立愈,門如市,已數世矣。王圣俞曾得其方述之,即此水也。”
實際上,絲瓜全身都是寶,就連絲瓜的表皮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療金瘡、疔瘡。古代的用法是把絲瓜皮曬干,儲存起來,用的時候再焙干,研成粉末,然后用酒調敷在患處,用以治療創傷和瘡瘍。
老絲瓜妙用亦多
老秋至,一場猛霜,絲瓜就會花凋葉枯。西風一吹,不幾天連藤蔓也枯了。如果任枯干的絲瓜掛在藤蔓上,深冬雪夜岑寂,寒風一吹,室內能聽見干絲瓜拍打墻壁的聲響,別有一番苦寒蕭索的滋味。
絲瓜老的時候,形成絲瓜絡。絲瓜絡有很多別稱,如天蘿筋、絲瓜網、絲瓜殼、瓜絡、絮瓜瓤、絲瓜筋等。《本草綱目》中如此描繪老枯的絲瓜:“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經霜乃枯,惟可潔靴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用來刷洗鍋碗特別好用。
古人會用絲瓜絡來縫制薄被子以解熱毒。清代曹庭棟編寫的《養生隨筆》中記載了用絲瓜絡縫薄被子的方法:“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曬干,先將絲瓜老存筋者,剪開捶軟作片,約需數十;以線聯絡,花鋪其上,紗制被囊之,密針行如麂眼方塊式,乍涼時覆體最佳。”
絲瓜絡還有一個極其風雅的用法——洗硯。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由于它質地堅實,能傳百代,所以“四寶”硯為首。有的硯臺很名貴,使用起來需特別小心,還有專門的清護方法,其中有一個名叫“謝景魚滌硯法”,即“用蜀中貢余紙,先去墨,徐以絲瓜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這個用絲瓜絡洗硯的方法,記載在宋代陸游編寫的《老學庵筆記》中。
絲瓜絡也是一味藥材,中醫認為,該品味甘性平,入肺、胃、肝經,為醫用、食療佳品,具有通經活絡、清熱化痰、利尿消腫、止血等功效。
可見,絲瓜于我們益處多多,花可賞,瓜可食,藤藤蔓蔓可慰鄉愁,甚而多為人們廢棄的絲瓜絡還能醫病——我們如何能不愛它,不醉心于這一架夏秋的小清新呢?
鏈接:絲瓜變苦了還能吃嗎
導致絲瓜變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某些品種本來就是苦的,尤其是有棱絲瓜。某些不利環境因素也會導致絲瓜變苦,例如高溫、干旱、光照不足等。肥料使用不當也是一種可能,比如氮肥過多,而磷肥、鉀肥不足。此外還有可能是因為絲瓜遭遇蟲害和損傷,植株產生了苦味物質。
絲瓜的苦味源于一種叫“葫蘆素”的生物堿,它可以產生強烈的消化道刺激作用。由于清洗、浸泡、燒熟煮透都不能破壞葫蘆素,因此食用苦絲瓜有可能導致中毒。
葫蘆素中毒的反應很快,絕大多數人在數小時內發病,主要癥狀是惡心、嘔吐、腹瀉,偶爾有嘔血、便血、心慌氣短等。
預防苦絲瓜中毒的方法就是嘗一下,無論生的還是熟的,如果發現味道發苦就不要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