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最近很多人問起我這個問題:聽說世衛組織要公布阿斯巴甜為致癌物了?
事情是這樣的:有消息人士透露,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把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
我說:別著急,沒那么嚴重。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再說。現在只能說說,應當如何理解這些信息。
阿斯巴甜是什么東西?
阿斯巴甜是兩種氨基酸,即 L-苯丙氨酸與 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個二肽,并含有一個甲酯。它在體內迅速代謝為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這三種成分。
甲醇本身是有毒的,但因為阿斯巴甜的甜度非常高,它在食品中的實際用量很小,所以在體內產生甲醇的量也很小。相比而言,很多人在家用水果加糖來制作“水果酵素”或者自制果酒,產生的甲醇量要高得多。
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很多食物蛋白質中都含有的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是竹筍等食物中鮮味的重要來源。一般來說,從甜味食物中吃進去的阿斯巴甜,在體內分解成的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數量并不多,通常不至于明顯干擾到身體的氨基酸平衡。
阿斯巴甜只是合成甜味劑中的一種。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劑還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賽蜜等。人們最熟悉的是糖醇類甜味劑,包括幾十種糖醇,如木糖醇、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等,它們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質,通過發酵或氫化的方式來大量生產。還有一類比較“天然”的甜味劑是甜葉菊苷、甘草苷等天然草藥中的甜味劑。
被列入可能致癌物質的名單,就不能吃了嗎?
實際上,被 IARC 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單,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癥”。IARC 對各種物質的安全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按照與癌癥風險的聯系,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級。
其中 1 類是“確定的人類致癌物”;2 類包括 2A 類(對人類很可能致癌)和 2B 類(對人類可能致癌);如果被列入 3 類,那就是不太可能致癌。
做這些分類,是為了提示人們,在職業防護和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觸那些可能增加癌癥風險的物質。
實際上,很多種食物中含有 IARC 所列出的一類致癌物,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類或 2A、2B 類致癌物,但各國也不會禁止銷售,很多公眾還是會食用的。
比如說:酒精飲料中的酒精被列入第1類致癌物。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因此絕對戒酒呢?酒心巧克力、朗姆酒蛋糕、酒釀甜食、糟魚、糟蛋之類含酒精食物,也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比如說,亞硝胺類物質,也是確定的致癌物。但亞硝酸鹽廣泛應用于加工肉制品中。肉腸、火腿、培根、咸肉,都要加亞硝酸鈉,多少都會產生點亞硝胺類物質。還有海米、干貝、蝦皮、魚干之類,天然就會帶著點亞硝胺類物質。我們或多或少地也都吃了。
比如說,燒烤食物、油炸食品中的苯并芘之類多環芳烴物質,它們也是確定的致癌物。炭火燒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些有害物質,但大家不是仍然興致勃勃地晚上去吃烤串嗎?
又比如說,丙烯酰胺現在被納入了 2A 類。只要把淀粉類食物烤到發黃,都會產生丙烯酰胺。但誰不愛吃表面烤黃的面包、燒餅、水煎包、鍋貼、煎餃子、烤馕之類美食?薯條、薯片、黑糖、鍋巴、油條、餅干、烤制咖啡豆等,哪個不含有丙烯酰胺呢?
中式咸魚在 2012 年被列入了 1 類致癌物名單,但很多人仍然把它看成美食。甚至在 2018 年,加工肉制品和紅肉也分別被列入了 1 類和 2A 類致癌物的名單。當時各國肉類產業大喊冤枉。后來發現,消費者還是照吃不誤,并沒有因此遠離牛肉等紅肉;肉腸、火腿之類加工肉制品,人們也照樣吃得很香。
現在,國際飲料協會急忙發聲,說他們仍然相信阿斯巴甜等甜味劑是安全的。但也有些甜飲料和甜食企業表示,他們的產品里沒有阿斯巴甜,所以公眾不必擔心。
甜味劑是不是都不健康?
有很多人問:到底還有哪些甜味劑是安全的?
這個問題我沒法回答。因為安全性是靠研究資料來評價的。
阿斯巴甜名聲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關于它的研究比較多。盡管結果不太一致,研究質量也不夠令人信服,但至少有一部分負面結果。甚至曾有機構列出阿斯巴甜的 88 種不良反應,也有不少西方的大眾健康讀物把阿斯巴甜列為不健康的食品配料。
我們還得等待,等 WHO 和 FAO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對阿斯巴甜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阿斯巴甜也好,三氯蔗糖也好,大部分甜味劑都有不利健康的負面研究報道。有些甜味劑研究資料比較少,目前沒有負面新聞,但不等于未來也不會發現其負面作用。
其實,甜味劑是否健康,是多年來的一個爭議。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相信甜味劑可以解決人類熱愛甜食,又害怕發胖和升血糖的矛盾,也相信脂肪替代物能解決既喜歡脂肪,又不想發胖的糾結。但三十年過去了,人類不得不承認,糖和脂肪的替代物并沒有解決肥胖和糖尿病的問題。想靠欺騙身體的感官來解決健康問題,終究是希望渺茫的。
目前越來越多的專家同意,無糖甜飲料本身,不太可能對健康帶來什么額外好處。就在不久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有關甜味劑的報告,已經忠告人們,喝無糖甜飲料,使用各種甜味劑,對預防各種慢性疾病是沒有什么益處的。
不過,因為研究的證據力度還不夠強,結果也不完全一致,WHO 和各國食品添加劑管理機構至今還沒有對它們做出禁用的建議。再說,甜味劑有問題,不等于大量吃糖更安全。
花錢買各種無糖飲品,買各種“無糖甜食”,無非就是迷戀其中的香精和甜味劑罷了。既想用甜味和香精滿足自己的舌頭,又沒有讓身體實際得到糖的能量和水果的營養,這本身就是給身體制造一種混亂。
若真想補水,不如喝點沒有甜味的茶水,清爽無能量,又解渴。若真想吃無糖的碳水化合物,不如提高主食的營養素密度,吃夠不加糖和油的各種全谷、薯類、雜豆主食,讓自己的身體充分得到碳水化合物的滿足感。
與其糾結哪種甜味劑更安全,不如直接少吃甜食、少喝甜飲料。如果并不常吃甜味劑,比如一兩周才喝一瓶甜飲料,那就不用擔心這個新聞。甜味劑的危害也需要時間的積累。偶爾一次是不用擔心的,平均到每天的量是很少的。或者,如果每次吃的量很小,也不用擔心,比如每天才吃一粒話梅,甜味劑的攝入量也是非常小的。
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含有亞硝胺的肉制品和海產干貨,以及含有苯并芘的烤串,也都是一個道理。怕的是天天過節,日日放縱。
話又說回來,如果真是偶爾為之,或者確實一次數量很少,那么喝加真糖的飲料、吃真加糖的話梅,也沒有多大關系,甜味還更加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