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法院近日審理了一起房產贈與糾紛案。北京八十多歲的周先生20年前將承租的公房轉給女兒,如今,身患癌癥的他卻被女兒告上法院,要將他掃地出門。原因是周先生再婚后,女兒認為再婚配偶的子女也有贍養義務,此后她不但不贍養周先生,還和周先生斷了聯系。
法院審理認為,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贍養人應遵從老人的意愿,妥善安排其住房。是故,法院不支持周先生女兒的訴求。
北京市西城法院綜合審判庭趙凱法官說,老年人處置房產要謹慎,考慮要周全。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老人將房產贈與子女,在過戶前還可以撤銷贈與。但房屋產權一旦轉移登記在子女名下,老人就喪失了任意撤銷權。如確需將房產贈與或轉讓給子女,可參考以下方法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首先,如果老人贈與房產,但仍想保留自己的居住權,民法典新增的居住權制度是好途徑。老年人在處置房產時,可與子孫再簽個居住權合同,約定房產贈與子女,但老人仍享有房子的居住權,并向不動產登記中心申請居住權登記。這樣做還可限制子女擅自轉讓房產。
其次,如果老年人對接受贈與的子女有贍養要求,可簽訂附義務贈與合同。一旦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或未達到雙方的約定,老人可要求子女依合同履行贍養義務,或依民法典的規定,在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撤銷贈與。
最后,老人將房產贈與子女,務必要以書面的形式將雙方轉移房產的動機、有無附加義務和其他約定寫清楚,雙方要簽白紙黑字、權責清晰的協議。這是日后一旦發生糾紛,還原事實及衡量雙方是否履行義務的重要證據。同時,在與子女訂立居住權合同或附義務贈與合同時,還可以參考經濟類合同,將違約責任寫清楚。比如,受贈人未保證贈與人的居住權,或者受贈人未盡到協議約定的義務時,需將房產過戶到贈與人名下。
摘編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