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峰 徐 鑫
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對符號知識的占有并不是目的,促進知識向核心素養轉化才是宗旨(郭元祥 2017)。《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教育部 2020),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正處于改革轉型的特殊時期,新舊問題的交織給廣大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
閱讀教學長期受到“語言第一、應試第一”價值取向的影響(葛炳芳 2012),導致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等固化的閱讀教學形式仍然存在。同時,隨著《課程標準》的提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自主閱讀。但是,很多研究將課外閱讀視為焦點,于是,新的問題相繼出現。比如,有的教師將“滿堂灌”的閱讀課堂變成“滿堂問”;有的教師盲目套用所謂開放性問題的模板;有的教師很少對學生進行追問,沒有深化思維訓練。此外,學生似乎更習慣被動的知識“灌輸”,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對于閱讀策略的掌握也不熟練。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維度進行剖析與思考。
在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常常被分解成孤立的片段,解讀多聚焦文本的字面意思、文章結構和語句銜接等,不太關注深層信息,尤其是作者寫作意圖、情感態度和育人價值等信息的解讀。文本表層信息和深層信息解讀的不對稱,會導致教學目標的設定不精準,從而對后續的教學活動產生一系列不良的連鎖反應。這種情況雖然在人教社2019版高中《英語》的推廣和使用過程中有所改善,但是仍未得到根治。
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自主閱讀即自己閱讀,意圖片面地通過課外閱讀讓學生自主提升閱讀能力。事實上,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是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和提升獨立思維品質相結合。總體來看,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并非放任學生自己閱讀,而是要求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自主規劃、自主閱讀、自主監控和自主思考的過程,是教師創設符合其學習心理的教學環境,指導其主動構建意義和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張金秀 2020)。
課堂提問是閱讀課堂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主要抓手。在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只是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教師疏于對其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很少讓其分析、推斷甚至評價作者觀點和寫作意圖等,無法幫助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葉譯 2020)。有的課堂沒有充分考慮學情,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片面追求對其高階思維的訓練,造成課堂提問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導致培養其思維能力的初衷成了“空中樓閣”。
很多學生長期接受“灌輸式”的閱讀教學,在閱讀課堂上基本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很少有自主閱讀的機會。同時,在日常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英語以工具性動機為主,往往比較關注文本中的詞法與句法。在學生的聽課筆記中,詞法和句法出現的頻率往往遠超其他信息,關于文本深層解讀的筆記卻難覓蹤跡。另外,教師引導的缺位導致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如何確立合理的閱讀目標,不能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監控與反饋,從而無法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推動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改革轉型。新舊問題的交織給廣大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下面,結合實例,探究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教學文本的解讀是確定教學目標及設計教學過程的前提。英語閱讀教學綜合視野理論的核心是“為內容而讀,為思維而教,為語言而學”和“體驗閱讀過程,感受策略運用”,強調了閱讀課堂教學策略是一個既綜合又有側重的過程(葛炳芳2015)。綜合視野理論指導下的閱讀課堂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的閱讀觀,掌握更科學的閱讀策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為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可從主要內容、文本類型、文本結構、主題意義、觀點態度、寫作目的、語言特點、銜接手段和詞匯模式等方面綜合解讀文本。例如,對于人教社2019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Reading and Thinking的文章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教師可進行以下分析。
在內容方面,文本是一篇人物小傳。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林巧稚的一生,其中第二段到第六段著重列舉了她一生經歷的五次不同的人生抉擇。文章第一段揭示了林巧稚作出這些艱難的人生抉擇背后先人后己的人生信條和高尚品格。
在語言方面,文中呈現了較多關于作選擇的表達,如 instead of...,chose to...,I’d rather...等。此外,文章多處引用了林巧稚原話的英譯,直觀呈現了她作選擇時的決心,正面體現她高度的責任感和廣博的愛心。
在價值取向方面,文章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角度,啟發年輕人反思自我,思考如何面對人生抉擇,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課堂活動是閱讀教學重要的實現途徑。“以生為本”的課堂活動強調了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一系列子活動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閱讀目標的設立、文本內容的梳理、文本內涵的挖掘、閱讀過程的自我監控和閱讀成果的評價,掌握自主閱讀的科學范式。例如,對于人教社2019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的文章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教師設計了以下課堂系列活動。
1.認知啟動型課堂活動
該活動有助于學生調動與主題有關的既有圖式,建立既有認知與新知識的聯系,調動其參與閱讀體驗的積極性。教師可設計與主題相關的討論活動、經驗分享活動、背景信息呈現活動和內容預測活動。在內容預測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圖片、相關文字說明,就文本內容進行預測,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確立合理的閱讀目標,從而開始搭建自主閱讀的框架。
【教學活動】
在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前,教師呈現下頁圖1,告訴其圖中神廟所在區域即將開發,并提問:“What will you do to protect this ancient Egyptian temple?”待學生分享觀點后,教師展示文本的插圖(見下頁圖2)和標題,并布置活動:Ask 2—3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itle and pictures。隨后,教師通過板書整理并呈現學生的提問,如“What are the problems?What caused the problems?What are the solutions?Who solved the problems?”等。

圖2
【設計說明】
第一個活動通過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其關于文物保護的已有知識。第二個活動是為了引導學生在讀前關注標題和文本的插圖,指導其通過提問預測文本內容,設定閱讀目標。
2.自主閱讀探究型課堂活動
該活動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主要活動。學生基于自己設定的閱讀目標,自主進行字面閱讀、解釋性閱讀和評判性閱讀,自主構建對文本的認知,形成主動探究、勤于評析和善于思考的閱讀習慣。
【教學活動】
該活動分為兩個子活動。活動一,學生擁有無干擾的時間閱讀文本,查找在預測文本階段所提出的問題,并在表單上做好記錄(見圖3)。活動二,學生通過進一步閱讀,查找和歸納關鍵信息,自主完成時間軸的繪制(見圖4)。

圖3

圖4
【設計說明】
這兩個活動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初步解讀,梳理文本的關鍵信息。學生可以通過時間軸形成對文本結構化的認知,為主題意義的深入探究打好基礎。
3.互評討論型課堂活動
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同為課堂評價的主體。一方面,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及時追問,引導其深入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融入閱讀策略和語言知識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同伴互補和同伴互評,加強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閱讀課堂的合作性和探究性,為其提供自我調適和評價的依據,發展其自主學習能力(應玲 2022)。
【教學活動】
首先,教師邀請學生進行分享和互補,共同修改和完善時間軸,并引導其思考閱讀過程中制作時間軸的好處。其次,教師追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hole project?Why do you think so?”(見下頁圖5)。教師先讓學生與小組內同伴進行互評交流,再邀請部分學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師總結學生的答案,引導其思考文中所列數字的意圖。最后,教師提問:“Why did so many countries contribute funds and offer help to the Egyptian project?”(見圖6),讓學生就這一問題繼續進行分享和互評。

圖5

圖6
【設計說明】
該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其逐步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提高其協作能力,使其深刻感受文化遺產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了解人類為保護文化遺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4.遷移創新型課堂活動
遷移創新類活動在深化學生對主題意義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其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從而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充分挖掘文本的育人價值,設計出緊扣文本和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的開放性話題,引導其展開口頭或書面的創新表達。
【教學活動】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本課所學為校報寫一篇專欄文章,介紹自己所在城市是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當地的文化遺產的(見圖7)。

圖7
【設計說明】
本活動旨在加深學生對文物保護這一主題的認識。通過課堂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學生不僅有機會使用所學詞匯表達和寫作技巧,還能提高對文物保護相關信息的關注,增強在日常生活中保護文物的意識。
問題鏈的設計是閱讀課堂教學的核心一環。研究表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析、綜合和評價能力的發展應基于識記、理解和運用能力的充分訓練(林燕 2020)。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理清文本的主線,依據主線搭建具有層次性和梯度的問題鏈,設置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梁美珍 2011),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解讀文本,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例如,對于人教社2019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的文章 What’s In A Name?教師進行以下課堂提問:
Q1:What’s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Q2:How did the name come into being?
Q3:What do you learn from paragraph 4—5?
Q4: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
Q5:What details show the writer’s purpose?
Q6:Is the title a good one?Why or why not?
Q7:How do you think the text can help you in your life?
【設計說明】
以上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逐步從文章表層信息的梳理走向深層信息的挖掘。其中,Q1—Q3屬于展示型問題,難度不大。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能夠在相對開放的氛圍中,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熟悉文章的基本架構,整理文章的細節信息。Q4—Q5屬于參閱型問題,難度加大,旨在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作者的寫作目的,并掌握相應的分析技巧。Q6—Q7屬于評估型問題,對學生最具有挑戰性,旨在訓練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其遷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離不開教師對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認識,以及對“生本課堂”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堅守,也離不開教師從內容、語言和思維三個維度理解文本和進行閱讀課堂教學。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教師只有不斷加深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在日常教學中積極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才能幫助學生培養自主閱讀能力,最終讓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